根據香港知名國際媒體《南華早報》訊息稱,近日,清華大學官網宣佈,曾在北美從事博士後研究的雙胞胎姐妹馬冬晗和馬冬昕回國任教,引發了中國社交媒體的熱議。
馬冬晗,這位來自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的傑出畢業生現已擔任大連理工大學的教授及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主要從事基於單分子定位的超解析度顯微成像領域研究工作。
在科研道路上,馬冬晗至今已經發表了超過十篇具有深遠影響的SCI論文,併成功提交兩項包含其創新性解決方案的國家發明專利申請。
而同樣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的馬冬昕女士如今則成為了清華大學的一位出色的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值得一提的是,她成功地研製出了具有極高發光效率且均勻量子阱結構先進的鈣鈦礦薄膜,這一研究成果大幅度重新整理了全球關於鈣鈦礦發光器件效率以及使用壽命的紀錄。
此外,馬冬昕女士因其卓越的科研成就榮幸地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的中國代表之一。
這對雙胞胎姐妹花的回國只是中國科學家從美國頂尖大學回流的一個縮影。過去幾年,數百名中國科學家放棄了美國大學的終身教職,選擇回到中國的高校或研究機構,為中國的科技自立和創新貢獻力量。
這些科學家涵蓋了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材料科學、海洋資料、超流體物理等多個領域,他們的迴歸也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科技人才競爭中的地位。
那麼,中國科學家回國的原因是什麼?他們的回國對中國和美國的科技發展有什麼影響?
美國政府對華人科學家的打壓和排斥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美國政府對華人科學家的打壓和排斥。
自2018年以來,美國司法部發起了所謂的“中國行動計劃”,以保護國家安全為名,對在美國工作的中國科學家進行調查和起訴,指控他們從事間諜活動或竊取智慧財產權。然而,這些指控往往缺乏證據,甚至被法院駁回,給中國科學家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職業困境。
根據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一項研究,2018年至2021年,每年離開美國的中國科學家的數量增加了75%,其中大部分選擇了回到中國。
該研究還對1300多名在美國任職的中國科學家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普遍感到恐懼和焦慮,有考慮離開美國或停止申請聯邦資金的想法。研究作者警告說,如果這種情況不改善,美國科學界將可能失去寶貴的科技人才。
美國政府的做法不僅損害了中國科學家的合法權益,也損害了美國的科技實力和國際聲譽。美國一直以來依靠吸引全球的優秀科技人才,保持了其在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
然而,如果美國繼續對中國科學家進行歧視和敵視,將會削弱美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也會影響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科技合作和交流。
中國政府和社會對海外科學家的吸引和支援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政府和社會對海外科學家的吸引和支援。
中國提供了一系列的人才計劃,如千人計劃、長江學者計劃等,為回國的科學家提供了優厚的待遇和充足的研究經費。
中國還建立了一些新的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如西湖大學、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為科學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空間。
此外,中國的科技創新環境也在不斷改善,科學家可以在國內參與更多的前沿和重大的科研專案,實現自己的科學夢想。
中國政府和社會的做法不僅體現了中國對科技人才的重視和尊重,也體現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崛起和自信。
中國在近年來在一些科技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如量子通訊、人工智慧、基因編輯、深海探測等,展現了中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中國也在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如加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國際空間站(ISS)等,為人類的科技進步做出貢獻。
中國科學家回國的趨勢反映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崛起和自信,也表明了中國對科技人才的重視和尊重。
中國科學家的回國不僅有利於中國的科技發展,也有利於促進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為人類的福祉和進步做出貢獻。
我們期待更多的中國科學家能夠在國內和國際的科技舞臺上發光發熱,展現中國的科技魅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