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尺度大掌櫃黃利明
外資開始醒悟!全球著名外資投行高盛和德意志銀行率先吹響“加倉中國”。A股也迎來了2025新年後以周計算的開門紅,這週三個交易日,上證指數累計上漲1.63%、創業板指數上漲5.36%、科創50漲6.67%。
2月5日,德意志銀行(簡稱“德銀”)出爐了一份全球投資者熱傳的研究報告,副標題用了《中國吞噬世界》(China eats the world),主標題為《中國的,而不是AI的,斯普特尼克時刻》(Chinas, not AIs, Sputnik moment)。
而就在前一天,高盛率喊出2025年MSCI中國指數有14%的上漲潛力,並認為中國科技股在被重新估值後有20%的收益機會。高盛強調,目前中國的政策週期已經從預期過渡到實施階段,細節和行動是接下來穩定增長和支援企業盈利的關鍵要素,並將推動股市進一步上漲。
事實上,本輪市場的走牛已經從9月底中央“一攬子增量政策”驅動已經拉開帷幕。掌櫃的在2024年10月中旬A股H股市場陷入分歧之時,就依據這一攬子“增量”政策刺激經濟的大背景,發文《轉向時刻與牛市預期:中國資產迎來新一輪重估時代》看好中國經濟與資產的未來重估。
2025年的春節,從DeepSeek崛起大鬧全球AI科技界,《哪吒2》鬧春登頂全球單一市場票房冠軍,中國更是在不斷地打“破”全球科技與文化的歷史紀錄。如今,外資大行吹響“加倉中國”號角的背後,是進一步凸顯中國正迎來歷史性的科技之春,並以AI為首對全球科技格局進行重塑,由此也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資產的價值重估之春。
DeepSeek的“斯普特尼克時刻”
2025年1月20日,中國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釋出了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DeepSeek 在沒有任何廣告投放情況下實現了 7 天1 億使用者增長,而ChatGPT用了2個月,Facebook用了4年半時間。
DeepSeek-R1的成功,顛覆了矽谷主導的“資本密集型”AI研發模式。其採用的“知識蒸餾+聯邦學習”架構,透過分散式知識網路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型訓練,實現了與GPT-4、Llama等國際頂尖模型相當的效能,引發全球科技界的“中國衝擊波”。這種技術路徑不僅降低了算力門檻(能耗僅為ChatGPT的1/217),還透過開源策略加速了技術生態的共建,使得中國AI企業首次在底層創新上獲得全球話語權。
這一突破被德銀和矽谷頂級投資人稱為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該術語源於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世界首次意識到其在航天領域的領先地位。
掌櫃的翻譯就是,如今德銀“驚恐”於中國的AI技術領先,而擔憂美國在這場未來科技競爭中的落後。DeepSeek的突破則標誌著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系統性崛起——技術自主性與創新效率,已足以挑戰美國主導的全球AI供應鏈體系,並可能重構全球科技權力格局。
1月22日,DeepSeek-R1還沒爆火之際,美國還宣佈OpenAI、甲骨文和軟銀將成立一家合資企業“星際之門計劃”(Stargate Project),計劃未來四年投資高達5000億美元(摺合約3.64萬億人民幣)用於建設AI相關基礎設施。如今,DeepSeek-R1的低成本開發模式顛覆了矽谷以高資本投入為核心的AI發展路徑,令美國的“星際之門計劃”黯然失色。
DeepSeek的突破直接引發市場對西方技術路徑經濟性的質疑,導致英偉達於1月27日公司市值暴跌16.97%——當日市值蒸發5926億美元。這種“成本-效能”優勢不僅為中國AI企業開啟國際市場,還推動全球南方國家探索演算法最佳化替代算力堆砌的新路徑,加速技術擴散。
毫無疑問,DeepSeek的成功證明中國已從“技術模仿”轉向“原創輸出”,其模型在海外的廣泛應用標誌著中國智慧財產權價值得到國際認可。德銀認為2025年將是投資界意識到中國在全球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的一年;中國企業正在多個高附加值領域佔據優勢,並主導供應鏈。
高盛進一步分析,中國在AI軟體領域的優勢顯著,MSCI中國指數中“軟技術”(網際網路、軟體與服務)的盈利佔比達37%,市值佔比32%,遠超硬體領域。高盛認為,這種結構性優勢使中國在AI應用層佔據先機,推動全球產業重心從硬體基礎設施向軟體服務遷移。
全球科技格局新平衡:中國科技之春
毫無疑問,DeepSeek的崛起加劇了中美技術博弈的複雜性。美國在迅速討論反制措施,包括計劃啟動對DeepSeek的國安審查、擴大晶片出口管制。
然而,這種技術封鎖反而倒逼中國形成更高效的技術創新生態。例如,DeepSeek-R1的開發是否依賴英偉達H100晶片尚存爭議,但中國透過演算法最佳化部分抵消了算力限制,證明“限制即創新催化劑”的邏輯。因此,德銀認為“DeepSeek動搖了世界對能夠遏制中國的信念”。
如今,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企業已在半導體、新能源汽車、高階裝備等領域形成“高價效比+快速迭代”的複合優勢。高盛測算,中美科技股估值差高達66%,而DeepSeek驅動的生產力提升將加速這一差距收斂。
來自公開的報道資訊顯示,從全球 AI 企業的分佈來看,截至 2024 年一季度,全球 AI 企業數量近 3 萬家,其中美國佔全球的 34%,中國佔全球的 15%,位列第二 。在人工智慧大模型方面,截至 2024 年,全球共有 1328 個,美國佔 44%,中國佔比 36% 。在獨角獸企業數量上,2023 - 2024 年一季度期間,全球 AI 獨角獸 234 家,美國有 120 家,中國則擁有 71 家 。這些資料表明,中國與美國的AI企業數量和質量上差距並不懸殊。
同時,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發布的《The Humanoid 100: 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人形機器人100:繪製人形機器人價值鏈圖譜)報告中,羅列了全球人形機器人百強股票名單。其中有52%已有公開報道稱參與了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其餘48%暫未有明確報道。而在這些已確切參與的公司中,有73%來自亞洲,且過半來自中國;同時,有77%的整合商來自亞洲,且中國公司同樣佔據半壁江山。
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重塑不僅依賴AI技術突破,更在於其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快速的應用場景、開放的應用政策、民眾的包容度,都快速催化著中國科技創新崛起。全球最大資產管理機構貝萊德指出,中國經濟正透過“新質生產力”實現轉型,高科技製造領域已進入成果轉化期。
毫無疑問,DeepSeek的低成本模型為中小企業智慧化改造提供了可行性,中國企業乃至全球企業都在加速接入DeepSeek R1開源大模型。
在掌櫃的看來,中國在工業機器人、智慧倉儲等領域的AI應用滲透率已超全球平均水平,而AI演算法的進一步最佳化將釋放製造業全要素生產率。這種“軟硬結合”的優勢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從“成本中心”轉向“創新樞紐”。
中國資產價值重估:從折價到溢價
從高盛到德銀,越來越多的外資機構開始吹響“加倉中國”的集結號,中國資產正經歷歷史性價值重估。
在2月5日的最新報告中,德意志銀行唱多稱,2025年是中國超越其他國家的一年,預計中國股票“估值折價”將消失,A股/港股牛市將繼續並超過此前高點。梳理德銀的研報內容進行總結,其認為核心驅動因素包括是中國資產的盈利預期上修:政策支援的消費復甦與金融自由化提升ROE。
在掌櫃的看來,從2024年9月底持續的“一攬子增量政策”,不管是財政與貨幣的雙寬鬆,將令資本成本下降,使股市現金流貼現價值顯著提升。2025年,我們將會看到更多落地和執行推進的刺激經濟復甦、高質量發展的增量政策。正是在這些背景下,將推動全球配置再平衡,當前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配置比例不足5%,這一比例將向中國經濟佔全球18%權重靠攏。
值得一提的是,1月22日,中央金融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未來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長10%;對於商業保險資金,力爭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從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A股。如此看來,官方中長期資金的動向也明確了當下市場的低位預判。
正如貝萊德測算,從長期風險溢價模型角度,A股大中盤寬基長期投資價效比,高於近十年乃至近二十年中的大多數時間。高盛則預計MSCI中國指數2025年將上漲14%-28%,滬深300指數同步走強。科技股(特別是AI應用、雲端計算)、高階製造(半導體、新能源車)、消費龍頭(受益於內需復甦)將成為領漲主線。港股因估值窪地屬性,彈性可能更大,恒生科技指數年內或突破8000點。
如今看來,DeepSeek的技術突破不僅是單一產品的成功,更是中國創新體系從“追趕”到“並跑”的標誌。在全球科技格局重構的背景下,中國資產的價值重估已從預期步入現實。對於投資者而言,把握AI驅動的新產業週期、政策紅利釋放的消費復甦、以及全球資本再配置的視窗期,將成為未來獲得超額收益的關鍵來源。
掌櫃的則認為,當下拒絕配置中國資產,將錯過中國資產歷史上新一輪的價值重估。只是,投資者本輪需要摒棄追逐垃圾股的投機思維,堅守有業績成長支撐的科技藍籌思維,以擁抱有AI人工智慧、智慧機器人時代的中國科技之春來臨。
這會否如德銀所言:“2025年,拒絕中國資產的代價,可能如同十年前錯過美股科技股”。我們應抱以期待,也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