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用千年商脈滋養創新基因的城市;
這是一場用開放胸懷擁抱全球機遇的邀約;
這是一次用雙向奔赴書寫共贏篇章的探索。
當廣州以“城市合夥人”之名向世界張開雙臂,它不僅是在尋找合作伙伴,更是在搭建一個讓城市與夢想共振、讓機遇與未來交織的舞臺!
1
從“招商”到“合夥”
廣州對人才,放出了大招。
2月8日,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釋出會,正式推出“城市合夥人”計劃,分為四個類別面向全球徵集合作伙伴:
一是戰略合作伙伴。主要面向世界500強企業,或所屬行業符合廣州市重點產業發展戰略和產業鏈招商需要的行業領軍企業、頂級科研機構、智囊智庫團隊。
二是超級合夥人。主要面向中國企業500強、民營企業500強、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國軟體百強企業、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和相應級別的外資企業,知名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分析諮詢、創意策劃等機構。
三是城市夢想家。主要面向相關專精特新,及參與廣州城市發展意願強烈,有志於在廣州實現夢想的中小微企業。
四是城市推廣大使。主要面向在城市文化、產業升級、形象提升、品牌傳播等工作中作出積極貢獻、提供智慧支撐的國內外頂尖科技工作者、重大專案投資者和文教社科體育衛生等方面的名家等。
按照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朱小燚的說法,廣州推出“城市合夥人”的目標是:
統籌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將“經營城市”理念貫徹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透過辦展辦會和各類社會宣傳活動,市場化供給和公共服務領域運營創新等舉措,進一步降低城市運營成本,加快構建“市場+資源+應用場景”的資源合作與招商引資新模式。在國內外廣泛發動尋找與廣州城市同頻共振的“奮鬥共同體”,一起支援廣州、投資廣州、發展廣州。
在過去,“招商引資”曾是城市發展的關鍵詞,但廣州的“城市合夥人”計劃卻跳出了傳統邏輯。它不再滿足於單向的資源輸入,而是將城市視為一個開放的合作平臺——
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操盤手”,企業、機構、人才皆可成為城市發展的“股東”!
2
共贏密碼
不難看出,廣州正在用“合夥人思維”重新定義政企關係。
正如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朱小燚所言,“城市合夥人,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更是現代城市繁榮的助推器。”這場變革背後,是廣州對“經營城市”的深刻理解:城市價值的提升,不在於短期利益交換,而在於生態共建、紅利共享。
若將“城市合夥人”比作一艘航船,政策便是助其破浪的風帆。從稅務、市場監管到民政、城管,廣州各部門的協同發力,正在編織一張覆蓋全產業鏈的“服務網”。
其一,稅務部門“三箭齊發”。
降本:梳理19份演藝稅費政策、推出體育行業60餘條優惠,讓政策紅利從“檔案櫃”走向“生產線”。
增效:用稅收大資料精準推送政策,退稅辦理時間壓縮至“分秒必爭”,三年為體育產業退稅超23億元。
提速:粵港澳稅費“灣區通辦”,讓跨境企業告別“兩地跑”,南沙納稅承諾制清單更是直擊企業痛點。
其二,市場監管局“三重保障”。
商事服務“極簡辦”:367萬市場主體背後的“廣州速度”,靠的是“一企一策”“容缺受理”的柔性服務。
監管執法“有溫度”:首違不罰、信用分類管理,讓企業從“怕監管”變為“信規則”。
智慧財產權“強護盾”:從快速維權中心到智慧財產權證券化,廣州正在將“技術專利”變成“真金白銀”。
這些舉措看似分散,實則指向同一目標:用制度創新降低交易成本,用精準服務提升合作效率。當政策從“撒胡椒麵”轉向“按需定製”,企業與城市的合作便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生共榮!
3
從賽事IP到經濟引擎的裂變
十五運會不僅是體育盛宴,更是廣州撬動產業升級的支點。
透過“賽事側+城市側”的深度融合,一場運動會正在演變為“城市超級應用場景實驗室”。
體育產業鏈的擴容:智慧場館建設帶動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落地;賽事運營催生數字營銷、文化創意新需求。
城市品牌的全球化傳播:廣交會、廣州馬拉松等IP與全運會聯動,形成“品牌矩陣”,吸引全球目光。
粵港澳協同的破局:稅費通辦、規則對接,讓大灣區資源流動從“物理整合”走向“化學融合”。
市城管局的“廣告點位開發”、民政局的“全運慈善融合”,更是將賽事紅利滲透至城市治理的毛細血管。這種“以會興城”的邏輯,恰如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所言:
一場重大賽事,足以重塑一座城市的經濟地理。
國家體育總局資料顯示,早在2017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就接近2.2萬億元,這是體育產業GDP佔比首次達到1%,中國體育經濟產生了根本性突破。
具體到全運會。有人做過估算,一屆全運會能讓一個城市的建設水平推進20-25年,帶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質的飛越。這種現象,被稱為“全運經濟學”。
縱觀過往,從第十屆全運會開始,歷屆全運會都為舉辦城市帶來了巨大改變,包括城市面貌、道路交通、旅遊配套、城市美譽度等多個方面。
例如,十運會讓南京有了第一條地鐵,在長江邊創立“灘塗起新城”的奇蹟。
再如,濟南東部地區因山東承辦十一運會得到發展,十二運會展現了東北的振興。
還有西安,為迎接十四運會,西安城市基建大變樣。西安火車站、丹鳳門廣場、三河一山綠道、幸福林帶等眾多重點專案陸續建成。
公開資料顯示,在籌備全運會的5年間,西安GDP重回全國前20強、增速也一度排名全國第一,還進入“千萬人口俱樂部”。
更具代表性的是廣州。一場六運會,讓廣州天河從大農村搖身一變,當初的爛泥塘已是國際超級CBD。一場九運會,廣州再次加速,天河城商貿圈走向成熟。
回看廣州近20年的高速發展,幾乎就是以這幾次重大賽事為起點。不難想象,十五運會將是廣州下一輪騰飛的重要契機。
4
結語
筆者注意到,在“城市合夥人”的版圖中,民政系統的參與尤為亮眼。廣州沒有將慈善簡單視為“道德義務”,而是將其轉化為“社會資本增值工具”:
慈善定製服務:為企業量身設計公益戰略,讓善舉與品牌價值共振。
ESG評價機制:用捐贈榜和ESG榜單,將社會責任轉化為企業競爭力。
資料賦能透明化:建立慈善統計制度,讓“愛心”可衡量、可信任。
這種“慈善+”模式,既延續了廣州千年商都“義利兼顧”的傳統,又契合了當代企業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潮流。當慈善成為“城市合夥”的標配,商業便有了溫度,城市便有了靈魂。
這裡有政策的誠意,讓每一份投資都能輕裝上陣;
這裡有場景的沃土,讓每一個創意都能破土生長;
這裡有共贏的生態,讓每一次合作都能彼此成就。
正如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所說:
最好的合作,是讓雙方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廣州“城市合夥人”計劃,正以一座城的開放胸襟,邀請全球追夢者共執畫筆,繪就一幅“城市與夢想相互成就”的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