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上海某小區,57歲的老李熟練地拿起採血針,對著無名指第三次紮下——前兩次的血珠不夠圓潤,測出來的值“醫生肯定不信”。餐桌上散落著帶血的酒精棉球,像極了他患糖尿病八年來“血色日常”的註腳。
這個場景將在2025年成為歷史。
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國家內分泌代謝病臨床研究中心王衛慶教授團隊與瑞金醫院醫學晶片研究所及上海近觀科技的陳昌研究員團隊合作在《自然代謝》線上發表題為:“Subcutaneous depth-selective spectral imaging with mμSORS enables non-invasive glucose monitor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創性地提出一種無創血糖檢測技術:
只需將手掌輕輕貼在檢測裝置上,就能準確測量血糖水平,告別有創血糖檢測帶來的疼痛和感染潛在風險。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項技術無需個體校準,即來即檢,適用於不同年齡、膚色和肥胖的人群,為未來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很好的通用性基礎。
資料顯示,全球患者已超過5億人,我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達12%,糖尿病已成為嚴峻公共衛生問題。
有效且規律的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礎。過去,常規的血糖檢測方法均需侵入皮膚,可能引起疼痛不適或血液感染等問題。近幾十年來,由於面臨巨大挑戰,無創血糖檢測技術被譽為生物感測領域的“珠穆朗瑪峰”。
現在,“珠穆朗瑪峰”被攻克了。14.6%的平均絕對誤差、99.4%的臨床接受率,讓全球5億糖尿病人集體高呼:
指尖解放了!
這項技術,成功把血糖檢測從“容嬤嬤的針扎美學”變成了“如來神掌”。
當然,未來的難題是:如何讓爺爺奶奶相信“摸機器比扎手指準”?可能需要請劉畊宏直播帶貨。
站在2025年的門檻回望,這場技術革命恰似人類與疾病的永恆博弈:
它證明,科技不僅能打敗採血針,還能馴服微觀世界的能量密碼;
它提醒,每一次醫學突破都在重寫生與死的經濟學公式;
它宣告,當中國科研者摘下“生物感測珠峰”的旗幟時,醫療創新的座標系正在東方重新錨定。
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發明它——比如讓血糖檢測變得像掃碼支付一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