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鄉的種種印象的重疊,讓我愈發體會到福州是一座深植於“根系”的城市。
福州雅稱為“榕”,滿城榕樹,以獨木成林的姿態盤根錯節,甚至拱起地磚,那垂落如簾的氣根便是城市生命力的根;充沛雨水和獨特地形孕育出百條縱橫交錯的靈動內河和閩江,是流動的根;蜿蜒於城市天際又巧妙隱沒於自然中的百公里“福道”步道,亦是根的延伸。
主城蝸居於山巒森林與大海環抱的小小平原,看似受地形所限,福州人卻在外延開拓新區的同時,以山水園林之姿時刻精細雕琢著老城,在陸、水、空的多重空間一絲不苟地延續著這座城市的根脈與生命力。
我的許多外地朋友以為福建皆講閩南語、盡是閩南文化,然而實際上,八閩大地文化豐富多元,方言風貌各異。
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福州是江南文化的最南“盡頭”,更交織雜糅了四方文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閩都文化”。行走在福州城內,可見福州的古民居不同於閩南的紅磚風格,呈現出與徽派建築相似的粉牆黛瓦之美,同時獨具馬鞍牆的特色之韻。四處的牌坊與文人故居彰顯著仕途人文氣息的濃厚,福州素有“海濱鄒魯、左海名邦”美譽,歷來是江南之外進士與院士最多的城市,和“蠻夷之地”的刻板印象大相徑庭。
福州三坊七巷的燈火人家與林則徐祠堂
雅緻的另一面,還藏著一股豪邁的腔調。福州方言的大開大合之勢,總讓初來乍到的朋友嚇到以為是吵架,揚起的手和一聲“甲”(音)就是福州依拔依姆(大爺大媽)起勢最經典的開場白。這份豪邁還體現在較高的女性地位和颯爽的女性特質中。有言道“好男不娶福州女”,雖總被人斷章取義為貶低,實則下半句是“縱得功名也枉然”——在舊時男尊女卑的語境中,何嘗不是獨一份的“大女主”爽文?
近現代上,福州湧現了冰心、林徽因等眾多傑出女性,而她們的颯爽氣質也在福州女性傳統裝扮“三把刀”(也被稱為“三條簪”)中展露無遺——三支銀簪形如扁劍插於髮髻之間,在亂世可為飾物,更為武器,分別承載著為國、為家、為己的鏗鏘堅韌。冰心曾贊:“天下沒有一個國家的農村婦女能和我故鄉的‘三條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敢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遠了。”
福州女性傳統裝扮“三把刀”的歷史照片與博物館“三把刀”藏品
林徽因將福州的雅緻與豪邁的相得益彰融入了畫作《故鄉》中——遠景是雪白的馬鞍牆,近景是高大的土夯牆,濃密的喬木掩映其間,女子們都梳著“三把刀”,這正是福州古往今來的日常景象。
林徽因的畫作《故鄉》
閱盡福州的古今文脈,不妨沿著“八一七”中軸線自北向南走一遭。它串聯起城內“三山兩塔一水”的山水格局,眾多歷史古蹟與美景星羅棋佈,呈現出時間與空間交錯的城市發展脈絡。
中軸線最北端的鎮海樓,代表著福州2200年源遠流長的建城史,所在地的屏山是福州第一次建都城的城址所在。作為福州古城的最高樓,可登頂於其樓臺前,近處的西湖與左海,遠處的于山、烏山和閩江風光盡收眼底。對本地人而言,它是最靈驗的“定海神針”。鎮海樓在2005年臺風“龍王”席捲福州後被重修,此後福州好像應其“精神庇護”而風調雨順,颱風多次掉頭和轉彎。要知道,夏天的福州悶熱如火爐,很多時候颱風來了才能稍微涼快點,所以還惹出了有居民打市長熱線要求拆除鎮海樓的奇葩軼事。
夕陽中的福州鎮海樓
而中軸線上最知名的,莫過於三坊七巷的大名,尤其是主幹道南后街上那棵愛心樹(但如果託尼老師不給力,就會變成屁股樹)。這條街是我讀書時的必經之路,那時清晨時還可以穿行腳踏車,安靜的街景成為記憶中最美的風景。清晨過後,這條街就會變成熙熙攘攘的商業步行街,縱向的主路是生活,橫向經緯縱橫的坊巷才是那些大隱隱於市的歷史褶皺之痕。
三坊七巷街道和愛心樹
以南后街為中軸,東側七巷,西側三坊,依舊保留著古代“坊”與“巷”的格局,承載著發軔於晉朝,鼎盛於明清的城市建築記憶,是儲存完善的“明清建築博物館”。林則徐、嚴復、冰心、林覺民、沈葆楨等400多位重要人物的身影在此處交匯,重重層疊出了中國近代史滾滾向前的半幅輪廓;名人故居與雅緻名園相映成趣,坊巷雖狹小,卻彷彿包含天地光華。
三坊七巷的全名其實為“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群”,大部分遊人只重音在前,而錯過了朱紫坊的清幽靜謐,何況這裡還藏著福州園林之首的芙蓉園。芙蓉園最早可追溯至南宋,園中錯落山石組成的“芙蓉列島”與百年荔枝樹相映成趣,園內水系與門外的安泰河連通,沿著河邊一路向東,是承載福州人童年回憶的千禧年潮流聖地的津泰路安泰中心。
清幽靜謐的芙蓉園
談及歷史饋贈的瑰寶,隱匿於中軸線上的華林寺無疑是另一處低調的寶藏。始建於五代十國的它,僅存的大雄寶殿是長江以南現存最古老的木構,亦在被山西稱雄的全國木構古建排名中有一席之地。福州多雨潮溼,這座木質建築竟能歷經千年而不朽,實屬奇蹟。有趣的是,可能是華林寺過於低調,使得其80年代製作的2元紙質門票到現在還沒有用完,那古樸雅緻的設計在今天更顯難得,成為獨特的視覺審美體驗。
福州華林寺大殿
離開鼓樓區,中軸線的最南是老福州人文氣質傳承最濃郁的地方——老倉山的代表煙臺山。這裡是百年前領事館雲集的“萬國建築群”所在,法國駐福州領事曾把這裡形容為“有著玫瑰和蜜的顏色的地方”,中西文化融合之美可見一斑。兒時路過此處總覺得破敗,如今再訪卻是新舊文化和商業共生的活化典範之作,是city walk的絕佳場域。
漫步在煙臺山一步一歷史的山地街巷和園林古厝,可偶遇林徽因唯一一次回到祖籍探親的住處可園、孫中山先生來福州演講時下榻的夢園,看石厝教堂前隨風低語的百年銀杏樹,更可在各式西洋風建築中感受17國文化與閩地文化的思想融合碰撞。
煙臺山銀杏樹下的石厝教堂與夜晚熱鬧的商業圖景
福州的另外一種開啟方式,是“福舟”。
福州派江吻海,城區內河網密佈達139條,是國內水網平均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印象中福州從很早就開始整治內河做美化改造,並開通了“西湖-白馬河-東西河”的首條湖河互通的水上福道,一場city boat就可以串聯起中軸線上的一眾歷史文化風貌區。在白鷺伴遊下,兩岸榕樹悠悠,盡顯城市的水韻之美。福州內河遊船的設計採集了福州傳統龍舟的許多元素,最醒目的就是龍舟頭的造型:龍、虎、馬……源自於不同區域的多元信仰文化。
乘坐福州傳統龍舟遊覽西湖-白馬河-東西河航線
河湖之外,是更廣闊的大海。來到福州馬尾,這裡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寫照,更是近代海軍的搖籃——左宗棠面對西方列強的炮火創辦了福建船政,在40多年的輝煌歷史中湧現了林則徐、嚴復、詹天佑、鄧世昌、沈葆楨等愛國志士,是中國探索自強之道的光輝印記。
中國船政文化城濃縮著這段歷史與先輩留下的奉獻肌理——船政的工業設計部門繪事院、原址為修船車間的船政書局、生產輪船“肋骨”的鐵脅廠等排布眼前,訴說著船政工業的興衰榮辱。
福州馬尾的中國船政文化公園
不遠處,佇立在江畔的羅星塔是馬尾的象徵。這座始建於南宋的古塔,自清代起便被外國船隻視為航行時的重要航標,被譽為“中國塔”,見證了福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昔日繁華之景。
福州馬尾羅星塔公園中的羅星塔
一個非常綠的資料:福建省的森林覆蓋率已經稱霸全國45年。福州的森林覆蓋率在高達51.77%的情況下,依然還在孜孜不倦做“綠化狂魔”——即便平地資源寸土寸金,但還是毫不吝嗇,見縫插針地開闢綠地、修建公園和休閒區,小小的城市裡竟擠下了近1500座公園。依稀記得小時候左海公園對角處曾推平兩座高樓,以為是要建新樓,沒成想直接把整塊空地修成了綠化帶。
說好的“公園20分鐘”,在福州可能會是“200分鐘”起步。
逛公園的腳步趕不上修公園的速度也就罷了,福州甚至開始打破界限。考慮到山多地狹、人均建設用地低,於是開始在空中修起了綠植愛好者狂喜的公園廊道“福道”,將中心城區的58座山體融入城市公共開放空間,採用全國首創的鋼架鏤空設計,把福州的核心自然景觀與歷史人文巧妙地串在了一起。福道的山地步道有上百公里,一次性走完顯然不可能,推薦早點吃完晚飯從三號口進、五號口出閒逛福道的最精華線路,從落日餘暉走到華燈初上,在負氧離子爆棚的森林仙閣上腳踏實地感受“有福之州”的正能量。
福州的公園廊道“福道”
若想從空中俯瞰這座城市被夕陽染成一片紅暈,可循至“三山”中的烏山,遊歷一番極具有文史價值的書法摩崖題刻,感受半部書法史蕩氣迴腸的氣韻,穿過被修建成頭簾狀的榕樹根門洞,再登鄰霄臺的不危亭,俯瞰福州老城全貌。若想更高遠地欣賞,則可以登鼓山坐落日纜車。請相信,福州的火燒雲出現的頻率機率之高,落霞映染的每一抹色彩都是獨一無二的限量款,絕對不會讓你失望而歸。
夕陽中的福州鼓山纜車道
福州有句俗語,叫“七溜八溜,不離福州”,離家近十年,才深感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每次歸來,既能在街頭巷尾尋得舊時光景,又能生出遊客般的新鮮感,新舊視角重疊下,陸、水、空的領域皆精緻可賞玩,這座曾經最被人忽視的低調省會,今朝風日更好。
策劃 / 悅遊編輯部
編輯 / Oliver
撰文 / @至尊蓋
圖片提供 /@袁姜知、@上河上、@啊啊盒、
@大林子游世界、@鑑湖前街燈、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