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細思極恐的新聞——有個人打過電話、也影片確認了,但依然差點被騙60萬。
貴州一家公司副總經理孟先生急急忙忙趕到招商銀行,想要轉錢60萬,因為領導急需資金,但不方便直接走款,所以由他中轉。
“領導說已經把錢匯給我了,因為銀行系統滯後,要晚點才能到賬。你趕緊幫我轉過去,領導催著呢。”孟先生指著聊天記錄裡的一張匯款憑證催促道。
工作人員覺得可疑,讓他打電話再確認一下,孟先生表示透過QQ打過影片了,“影片和聲音都跟領導對得上,這還有假?”
圖源:新浪微博
銀行還是保持謹慎,引導孟先生再打一次,接通後,工作人員還是看出了破綻,畫面有些卡頓,對方應付一下迅速關掉影片,工作人員勸孟先生先和領導秘書確認,避免造成損失。
幾天後,銀行收到孟先生的感謝信,因為對方根本不是他領導,這是一場高科技詐騙。
影片和聲音都是AI合成的,沒想到飛速發展、引領技術革命的AI,率先應用的領域竟然是AV和詐騙。。。
圖源:新浪微博
最近我周圍的朋友、家人、同事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電子詐騙。
近年來最火的app是國家反詐中心,電影院票房大賣的片子是“反詐三部曲”但還是耐不住詐騙熱搜上了一個又一個……
詐騙花招,那叫一個與時俱進、再創新高、防不勝防。
其實隱約也覺得符合時下環境氛圍,可謂“問學久不明,風俗日以偷”,大環境不好的時候,牛鬼蛇神容易出街,偷摸拐騙。
現在大家也不用現金和錢包了,於是有了賽博廣場上的小偷——電子詐騙犯。
詐騙千千萬
總有一款“適合”你
類似的例子,母親接到“女兒”的電話,電話那邊聽到哭喊聲,女兒被綁架了,要求轉賬30萬,不然就“撕票”,媽媽嚇壞了,差點立馬轉賬,好在同事用微信語音再次確認,才發現是AI詐騙。
現在的“AI詐騙”能做到複製電話號碼、複製人聲、甚至AI換臉的地步。
圖源:新浪微博
AI合成的技術門檻逐漸降低、資訊洩露又氾濫成災,新型網路詐騙甚至出現了10分鐘被“親友”騙走430萬的案例,令人細思極恐。
一般受害人的面容和聲音素材是從社交媒體上分享的照片、影片中獲取,一個高配置的電腦合成一段10秒的影片只需要2分鐘,以後技術更迭到“實時變臉”也不成問題。
不過目前的技術還有些瑕疵,如果有運動的物體遮擋在換臉的人臉前,邊緣還是會出現bug,可以用此方法辨別。
圖源:新浪微博
穩妥一點的辦法還是如果涉及金額轉賬等操作,務必用多種聯絡方式向對方確認,沒有任何一件事緊急到需要馬上達成,如果對方催促急迫,那麼多半是詐騙。
最近詐騙頻發到人均中招的地步,這段時間中招率最高的必須是“機票改簽詐騙”。
不僅我朋友差點錢財一空,小紅書上類似遭遇搜出一大串。
明星、公眾人物也被耍得團團轉,編劇李亞玲險些損失5萬塊,脫口秀演員唐香玉因為脾氣暴躁逃過一劫……
這不,又有新案例上了1818黃金眼。
圖源:新浪微博
這麼多人上當受騙,且看這類詐騙是如何讓人絲滑入局、被斂財跑路還反應不過來的——
詐騙開局,都是從一通“您明天的航班取消,請配合改簽”的加急電話開始的。
電話那頭能準確報出你的姓名資訊和航班的日期時間,而且時間點抓得很巧妙,在航班出行時間前一天非常緊急的時刻,一上來就營造了令人信服的場景。
圖源:新浪微博
一般來說出行時間臨近,航班出問題,人們本能地想要跟進、解決,畢竟跟航司打交道很容易吃癟,主動處理是最佳選擇。
接著“客服人員”便會給出一套解決方案,按照他的流程可以拿到300元等延誤險賠償,但是需要手動領取,你一聽感覺航空公司的客服終於做人了,更加放鬆了警惕。
於是跟著他的思路打開了支付寶,然後問題來了,通常情況都會出現一個小挫折,對方的企業賬戶無法建立收款,換各種方式都不行。
這時候“客服”提出plan B,因為你的支付寶沒有開通此功能,所以他可以幫忙教你如何開通此功能幫助改簽,你心想客服人還怪好的勒,於是迷迷糊糊地就跟著下載了軟體“全視通”app。
圖源:小紅書
由於他表現得既友好,又非常著急,你也產生了非常想幫助他一起完成這件事的決心,就這樣莫名其妙地安裝了軟體,進入了會議,這時候手機開始錄屏了...
在“客服”一步步引導之下,你開始稀裡糊塗地開啟支付寶總資產頁面,看完又要看銀行卡。
這一過程發生得很快,差不多了他會說延誤險賠付打過來了,但其實這時候他已經看到你的銀行卡密碼和金額,錢已經被盜走了。
令人心驚的是,騙子真的知道你的資訊和航班,而且給出的航空延誤保單也像模像樣,手機操作步驟又給得非常詳細,連最不會用手機的人都能跟上,總之騙術之高明,很難當場反應過來。
從6月到現在不斷爆出案例,被詐騙的人群數不勝數,很多朋友因為中途出現故障而中斷,自己還沒反應過來被騙,直到接到反詐中心的電話才醒悟過來,後怕得不行。
半年來不斷有朋友被騙
除了“航班詐騙”,前段時間恰逢吃大閘蟹的黃金期,“蟹卡詐騙”接下接力棒,成為極易上當的一大新坑。
這類騙術最厲害的地方是,幾乎每個人都曾有親朋好友、公司機構、或者會員福利等契機收到過蟹卡,所以快遞收到蟹卡的我們很難提起警惕心。
圖源:新浪微博
一般此類蟹卡包裝精美、附有提貨密碼和流程、還有吃蟹的儲存方法注意事項,看上去非常正規,不過當你掃描二維碼之後就可能遭遇刷單騙局和投資理財詐騙。
有女子被騙3.8萬,連男演員孫藝洲都不免上當。
圖源:新浪微博
蟹卡騙局還有別的升級形式,譬如快遞附贈的“抽獎彩票”,刮開發現自己還中了獎,掃碼聯絡客服就能兌獎。
一般也是刷單賺錢詐騙,刷得不亦樂乎,把積蓄全投進去,騙子就跑路了。
圖源:新浪微博
石家莊有名男子經歷了“交友刷單詐騙”之後感到羞恥,所以沒有選擇報警,而是在網上找“私家偵探”解決問題,結果一局未了又進局中局,再次掉入騙子的陷阱...
圖源:新浪微博
一般來說,無法熟練運用手機的老人、小孩、殘疾人這樣的弱勢群體最容易上當受騙。
“老人學炒股”是最近的詐騙重災區。
一個大爺點進手機裡一個介紹股票的連結,下載APP學習炒股,在“炒股大師”的哄騙下,轉賬到特定的賬戶146萬,大爺認真記筆記記了滿滿一本,結果全是錯付。
圖源:新浪微博
有個大媽被“優秀薦股師”騙了4萬,騙子得手後反勸大媽以後別相信這些東西了。他真是,有點良心,但不多。
圖源:新浪微博
有個聾啞人被“高薪招聘廣告”吸引,被要求先交1萬元押金,結果黑心公司就是賺押金騙錢的。
圖源:新浪微博
還有詐騙團伙透過借用他人手機偷走電話卡實施詐騙,甚至他們將罪惡的雙手伸向了小學生手錶裡的電話卡,利用學生的熱心腸,請求幫忙打電話聯絡親友然後行騙。
圖源:新浪微博
以及有些非常惡劣的騙術專門針對農民維權。
利用農民群體沒有太多網際網路經驗,詐騙集團收取每人數萬元不等的金額,說是幫助他們矩陣釋出到網路,製作假網站在弱者身上撈錢。
圖源:新浪微博
但騙術迭代升級太快,不是弱勢群體照樣有一款專門針對你。
譬如冬天北方要繳取暖費,很可能碰上“代繳騙局”,讓700多業主被騙120多萬。本來業主圖一方便,結果取暖費沒繳上,錢還沒了。
圖源:新浪微博
每年年末有到了退個人所得稅的時間,有些詐騙分子就以高額退稅金為誘餌,透過釣魚網站套取個人資訊。
圖源:新浪微博
還有“雙十一退貨退款騙局”,謊稱是電商或物流客服,利用“商品質量問題”等話術可以超額賠付,然後誘導消費者下載虛假app或者微信群進行賠付,今兒套取銀行卡號、驗證碼等資訊。
圖源:新浪微博
現在無論什麼app最終都在做小額貸等金融產品,往往稍不留意使用者就預設開啟了小額貸款。
裡面附帶的廣告還有什麼“折上折”“零利率免手續”等噱頭玩陰招,可是還款介面又很難找到,最後使用者發現一步留意錯借的網貸已經逾期,要繳不少賠償金...
看到了嗎,騙術千千萬,針對什麼場景的都有,所以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總有一款專門為你量身定製。
詐騙不是因為貪婪
而是心理操縱
我想到了去年兩大爆款電影《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擲》,一個坐擁35億票房,一個狂瀾38億,都是與詐騙相關,但對於詐騙受害者的畫像卻都,頗有些失真。
《消失的她》裡,被鳳凰男騙得團團轉的富家女,性格非常內向孤僻且缺愛,與外界完全隔絕,到了送上門來當豬殺的地步。
《消失的她》戀愛腦富二代女孩被殺豬盤
《孤注一擲》裡王大陸的角色更過分,他有著很好的家境和學業,卻因為匪夷所思的性格缺陷,貪婪、賭徒心態,越玩越大,直至癲狂。
《孤注一擲》王大陸飾演亡命賭徒
我不否認有這樣的極端樣本存在,但其實這樣的描繪並不那麼符合絕大多數詐騙受害者的畫像。
彷彿被騙是受害者自己的問題,他貪得無厭,愚蠢無知,不斷做出不理智的選擇。
詐騙受害者被電影當做某種審美奇觀,他們的缺陷被放大被扭曲,觀眾不會跟受害者共情,反而會跟著電影視角一起審判:他們活該被騙。
這其實構成了某種汙名化。
事實上我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詐騙,只是你選擇告不告訴別人的區別,採訪過很多朋友,大家都是支支吾吾,然後懷著巨大的羞恥感分享被騙經歷。
”受害者有罪論“
而且大家共享同一種疑惑:怎麼我像被奪舍了一樣,這麼愚蠢的招數都會上當?
其實就是因為詐騙犯使用了強有力的心理操縱,在很短時間內,我們難以覺察,所以做出來理智狀態下不會做出的糟糕選擇。
我們被利用的心態一個是信任,一個是恐懼。
詐騙者一般會有一些正確的資訊和權威的身份獲取信任。
人一旦選擇信任這些資訊,短時間內也傾向於相信他的其他方面,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暈輪效應”,指人際關係中容易形成以點概面的主觀判斷。
”暈輪效應“
接著詐騙者會將被騙者置於某種陌生場景,形成心理上的壓迫,即恐懼——一切騙局的存在基礎。
而且被騙者要在極短時間裡給出應對措施,往往在這種心理操縱下,被騙者很容易失去判斷,被詐騙犯牽著鼻子走。
譬如債務騙局、中獎騙局、以及退款騙局,利用人們對“失去”的恐懼;譬如裸聊騙局,利用對社死的恐懼;還有冒充警察騙局,則是對未知權威的恐懼...
時間差往往是詐騙的關鍵,人們會選擇在急迫的時間裡聽從信任的聲音,而往往把時間拉長,人們在回過頭來仔細想想,就會看出破綻,騙術就會失敗。
所以遇到各種陌生情境時,尤其涉及金錢,一定要記得一點:沒有什麼事情一定要馬上做出決定。
慢一點,倘若別人催你,逼你進入急迫情境,逼你快速做決定,那他多半有貓膩。
這麼看來遭遇詐騙也許是一種人之常情,因為恐懼和信任是人類非常強慣性的心理傾向,每個人都有可能被拿捏的軟肋。
被詐騙並不意味著受試者是一個糟糕的弱者,只是各種作品總是這麼描繪,所以導致被騙的人首先選擇自責而不會聲張,所以同樣的騙術才會屢屢得逞。
不去苛責受害者
是一個開始
可現實是,遭遇詐騙的朋友們共享著同一種巨大的羞恥感,都表示“當時不知道為什麼會被拙劣的騙術騙到”。
因為我們始終堅信,避開世界滿坑滿谷的騙局是每個人最基本的事情。
無論是文藝作品還是社會宣傳,也總是傾向於聚焦詐騙受害者自己的問題,這其實還是基於我們提過的“公正世界假說”。
心理學教授雪莉·漢比在雜誌《暴力心理學》提到:
公正世界假說認為,人們生活在一個公正的世界裡,得到的都是他們應得的。不幸的人所遭遇的不幸都是咎由自取,而幸福的人則心安理得地享受他們應得的獎勵。這是一種善惡有報的觀念,人們迫切需要相信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都是因果報應。
這種對公平公正世界的強烈渴望,促使形成這種新自由主義文化環境,認為每個人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並且應對自己的處境全權負責。
尤其遇到詐騙這類事故,人們迫切需要相信這樣的無妄之災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更傾向於放大受害者身上的性格缺陷,譬如貪婪、軟弱、愚蠢、認知水平低下。
”公正世界假說“
更大層面來說這其實就是某種“受害者有罪論”,人們對受害者的責罰實則是為了讓自己感到安心。
但事實越來越難以遮掩,那就是騙子的想象力是無窮的,每個人都有機率遭遇詐騙。
我們應該放棄苛責詐騙受害者,放棄維護安全感的假象,因為苛責的結果是形成羞恥感,巨大的恥感帶來廣泛的沉默。
”受害者沉默“
當人們羞於提起詐騙,結果不是犯罪消失,而是進一步擴大化。
花樣百出的騙術裡總有一款專門針對你,這個真相確實一時令人難以接受,但不必恐慌,我們可以互相幫助,更多地去講述、去揭露那些騙局。
黑匣子在暗處的時候,就像魔術一樣令人心生恐懼,可一旦揭穿,黑幕揭開就不再神秘,也不再可怕,揭露得越多,騙子的庫存就越少。
而很多弱勢群體會成為詐騙的高危人群,也不是因為他們的缺陷,恰恰因為他們正常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騙子才會趁虛而入。
弱勢群體被剝奪的全方面的
譬如殘障人士工作的需求、出行的需求,老年人社交的需求、情感的需求,這些其實是社會的責任。
之前寫身心靈騙局的時候,我發現身心靈騙局針對的正是我們這樣的年輕女性,在時代走向下坡路的時候遭遇外部和內部的創傷而想要尋求出路,結果正落入騙子下懷。
每個人在某一層面都可能成為那個弱者,所以我們更應該互相幫助,互相傾聽,互相支援,這是唯一的路。
畢竟賽博時代“與詐騙共處”或是我們後現代生活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