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收官戰,遼籃以106比85,沒有意外地擊敗了江蘇。
上半場兩隊打得有來有回,如果不是上半場最後時刻防守犯錯,江蘇可能只落後5分左右,但到了下半場才發現,原來這些犯錯不是偶然的,那些低階的錯誤一直是江蘇的頑疾,下半場,面對遼籃的擋拆和皮球的弱側傳導,江蘇的防守注意力嚴重不足,防守的輪轉也比較慢,遼籃單節拿了30分,短短一節時間,就把分差拉開到30分左右。沒有任何意外,第四節整節都成了垃圾時間。
正如江蘇主教練易立賽後說的:“這場比賽對大部分球員滿意,個別球員對比賽準備不足他們心思已經在過年了,這是我們需要注意解決的問題。”
擊敗江蘇,遼籃大概只用了5成的功力。不過,客觀來說,對於遼籃來說,第二階段的表現並不算好,尤其是跟第一階段比起來。
賽季至今的所有7場比賽,全部發生在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的進攻效率是119.8排名聯盟第3,防守效率是97.8排名聯盟第1,但是第二階段進攻效率是114.7排名聯盟第10,防守效率是106.8排名第2,很明顯的,防守還線上,進攻打得不太好。
哪怕是這場與江蘇的比賽,遼籃也只交出了112.0的進攻效率,那麼,遼籃的進攻到底怎麼?張鎮麟和郭艾倫的缺陣只是一部分,事實上,這兩位在場的時候,遼籃也並沒有打出足夠高效的進攻。
確切來說,遼籃進攻端的問題主要有三個,失誤較多、替補陣容實力不足和外線投射不穩定。
廣廈實現了對遼籃的三殺,打擊的就是遼籃的弱點,趙繼偉和弗格被夾擊後,其他人處理球的能力不足,甚至連弗格也不太適應,導致進攻沒有章法,並且送出了很多失誤。其次,李虎翼、俞澤辰、張峻豪、劉雁宇和鄢手騏這幾位年輕人,盡過去在一些比賽中有過亮眼的表現(包括這場),但是總體效率不高,沒法獨當一面,大韓傷缺時,劉雁宇頂不起來,後場趙繼偉更是輕易不能休息。
至於外線,本賽季遼籃只交出了34%的命中率,說出來可能會震驚,這是自2014年之後,遼籃外線命中率最低的一個賽季,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場均34.1粒外線出手是遼籃隊史之最!
簡單點說就是,越不準投得還越多。
為什麼會這樣?必須在外線解決問題嗎?
遼籃外線出手前幾的分別是:
8.0次的趙繼偉、6.3次的弗格、5.7次的張鎮麟、4.2次的叢明晨、3.5次的李曉旭、2.5次的付豪。
上個賽季外線出手的情況是:
6.3次的弗格、6.1次的趙繼偉、5.8次的張鎮麟、3.8次的郭艾倫、3.6次的叢明晨、3.0次的李曉旭、2.2次的付豪。
也就是說,除了弗格和張鎮麟基本保持不變之外,增加的是趙繼偉、李曉旭和付豪,減少的是叢明晨。
趙繼偉外線增加可以理解,畢竟上個賽季他投出了38.8%的外線,但李曉旭和付豪為什麼增加?其實並非他們主動為之,因為各隊現在防守遼籃,辦法都借鑑了廣廈的“四件套”:上線夾擊後衛、下線夾擊中鋒,側翼盯防射手,籃下單塔護框。
這種防守,逼迫後衛要麼快出手,要麼快出球。出球之後,一半交給側翼的射手,一半交給中鋒,然後由中鋒傳給側翼的射手,但不管怎麼傳,大部分終結都落到了側翼,誰在側翼?張鎮麟、叢明晨、付豪和李曉旭。
但,注意這“四件套”,其中第三點就是“側翼盯防射手”,上線夾擊後衛後,其餘位置3防4,為了防守效果最大化,通常放掉那些兼職射手,盯死專職射手,所以叢明晨的機會變少了,如果張鎮麟是個純射手,他的機會也會少,但他具備一定的持球能力,並且反擊追身3分也有,所以防守通常來不及反應,總體可以確保外線的出手量。
廣廈的“四件套”被各隊效仿,效果很好,這種極端的防守意味著,遼籃必須得有穩定的3分,如果沒有,進攻打得一般都不好看,想要贏球,只能更多靠防守。
如果非要挑出點烏戈的問題,最大的就是沒有破解廣廈的“四件套”,其實很多戰術可以將皮球打進籃下,而不僅僅是依賴於3分,如果遼籃有不錯的外線質量那沒問題,但事實上遼籃並不具備,所以有必要增加籃下的切入,或者給射手的無球掩護,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破解“四件套”。
第三階段,如果遼籃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季後賽可能要吃虧,因為你不能場場指望3分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