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天“早八”,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的“早八”我從西安路地鐵站前往周水子國際機場,返回我生活的城市。而與以往相同的是,我在通勤路上昏昏欲睡——直到我看到了一篇“浙江宣傳”發出的文章。
這篇文章中的五個“問題”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中“國運”“舉國體制”“打破紀錄”等詞語更是讓我“坐立難安”,而“浙江宣傳”也自問自答地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對於這五個問題,“浙江宣傳”也體現出了對於中國足球自身的理解。不過,我仍然想借著這篇文章,談談我對中國足球的看法。
一問:明明國運昌盛,為何偏偏搞不定一個球?四問:明明其他專案都能屢屢打破紀錄,為何足球卻一直很弱?
其實,這兩個問題指向了同一個方向。
在我們的印象中,“國運”“綜合國力”“打破紀錄”等等確實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多的自豪感。但其實對於“足球”這個專案而言,“國運”並不能決定其成績,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2007年,戰火紛飛的伊拉克擊敗中東最強大的國家沙烏地阿拉伯獲得冠軍;2022年世界盃奪冠的阿根廷也並非所謂的“發達國家”。“國運”並不能衡量一切行業的水準,但這確實會影響我們對一些行業的期待。而在“國運”面前,一個小小的“球”似乎就確實微不足道了。我們的國家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蒸蒸日上,我們對於各方各面的要求自然也得跟上。
但很可惜,這樣的“一個球”並不是簡簡單單就可以玩轉的。這個“球”承載著世界幾十億人民的熱愛與堅守,代表著體育商業化最先進的成果,意味著最為殘酷且真實的競爭。畢竟,競技體育在本質上比較的是“誰做得更好”,而職業足球確實意味著最激烈的競爭。在其他國家已經搭建完善體系並且正良好運轉的時候,我們國家的足球卻仍然在黑暗中不斷地跌倒又艱難地站起身來。
想要做好足球,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到超出其他國家的努力——這其中包括“浙江宣傳”中提到的“青訓”“技戰術”“職業精神”,也應該包括“教育”“認知”“文化”等等更為深層、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的維度。中國或許是世界上最強調教育的國家,但是,在近些年來,與“教育”最直接相關聯的永遠是學業成績。儘管我們一直在強調“體教融合”,但是在我們的意識中、文化裡,體育(或者說對抗性的活動)真的屬於教育中的一部分嗎?為什麼被占課的永遠是“體弱多病”的體育老師?為什麼“足球操”誕生於中國?或許,在最底層的思維方式中,我們似乎就並不待見足球。
二問:明明舉國體制成績斐然,為何還堅持用聯賽機制?
有句玩笑話至今仍在應驗:“畫質越差,國足越強。”誠然,在舉國體制時期,我們的國家隊確實取得過非目前難以到達的成就。但是,我們在短暫地回顧歷史後,一拍大腿得出結論:還是舉國體制好啊,就有些刻舟求劍的意味了。
其實,中國女足或許正在走中國男足走過的下坡路。男女足本是同根同源,同樣有著舉國體制帶來的“闊過的祖上”。但是,舉國體制的優勢顯然不及商業化與職業化帶來的突飛猛進,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中國女足連續在奧運會與女足世界盃中潰敗,這也在證明著“舉國體制”的紅利正在不斷消退。想要奪回本來屬於我們的位置,堅定地進行市場化與職業化改革是我們必須要走的路。而職業聯賽體系的搭建,是市場化程序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三問:明明青少年挺優秀,為何成年人就踢不出一個樣子?
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中,“浙江宣傳”的回答多少有些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在網路短影片中,經常能看到在一些野球場和訓練營裡,不少青少年矯健又熱血,讓人看了直呼‘國足有希望了’。同時又心生疑惑,中國似乎並不缺天賦卓越的‘好苗子’,但為何長不成足球競技場上的“參天大樹”?”
野球場上身姿矯健的少年確實代表著青春與熱血,但並不能代表他們真的可以勝任職業球員的角色。這樣的表述與“努爾飛腿補強國足”之類的措辭有本質性的區別嗎?
在媒體上,呼籲青訓、重視青訓永遠不會犯錯。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會切實地關注U21聯賽呢?我們對於U系列比賽的關注度真的配得上他們的進步嗎?我們給予各級青年梯隊的關注度真的足夠嗎?口號喊起來可太容易了。
五問:明明“恨鐵不成鋼”,為何我們還這麼關注足球?
無論我怎樣解構足球,描繪中國人民對於足球的熱愛與期待,都改變不了足球是第一運動以及國足目前的表現確實不盡如人意的事實。我們不妨回頭來看看“恨鐵不成鋼”。
其實,大多數人是“恨鐵不成鋼”的。嘴上罵罵咧咧地噴著國足,但卻總會按時收看比賽,賽後還會分析球隊存在的問題。這是“恨鐵不成鋼”。
但還有些人,他們掌握著更多的資訊渠道,有能力寫出還算有深度的文章,卻在評論區對著並不太瞭解這項運動的網友表示“不要妄自菲薄,你上你也能輸0-7”“另一半可能臨時需要換鍵盤……”時,他們真的還是在“恨鐵不成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