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WTT福岡總決賽結束,王楚欽、王曼昱拿到男、女單冠軍,給國乒波折的後半段賽季留了個好結局。
首個比賽日,國乒7戰5負火速成為熱議焦點,而當晚國乒功勳教練吳敬平一條“寒冬來得比預料的要快,出人意料。”的微博,被指一語雙關,瞬間引爆輿論。
【爆冷連連,國乒怎麼了?】0-3達科整體上這兩位特長都在反手位,是典型的亞洲速度銜接對抗歐洲空間質量。之前兩人世界盃交手過一次,林高遠贏了。
通常這種風格的對抗,速度快的那邊要保證能積極上手,形成相持之後要想辦法擊穿對手,完成得分;力量旋轉強的那邊要通常尋求的是穩健過度,然後相持轉攻,形成機會。
林高遠這場,上手尋求進攻這塊沒太大問題,全場都是先上手進攻的一方。問題在於形成相持之後,很難擊穿對手。打起來之後無論是反手對抗發力,還是之後側開正手的進攻,都不太流暢,失誤也多。這也體現在技術統計上:林高遠總得分比對手少9分,但是到自己發球輪得分只比對手少四個。只看純粹形成主動上手打高球的局面,隨便數數就丟了起碼四個:
考慮到全場比賽其實才輸了9分,這四個裡外裡算下來幾乎可以扭轉比分。從全場比賽看,林高遠主要的問題是特長沒充分打磨到最佳,形成優勢的時候打不穿對手;相對均勢相持的時候,反手位的速度特長得分率也不佔上風。梁靖崑1-3梁靖崑這一段時間的發揮有些起伏,看得出來他自己對此也並不滿意。這次總決賽之前,他調整了器材,換用了相對速度更快的蝴蝶底板,或許試圖增加這段時間相對溫吞的近臺相持速度。
但是從比賽的流程來看,問題在別處。如果用林高遠和達科的比賽做對比,這場球裡,張本智和是主動上手進攻的一方,梁靖崑是那個尋求穩定過度,轉換進攻的一方。問題是,整場而言,張本智和的前三板環節相當拿分;除此之外,形成相持之後,他的比分終結做的也不錯。
技術統計而言,梁靖崑全場比賽無論是發球輪次(+18 -23)還是接發球輪次(+16 -20)都相當下風。之前雙方交手,梁靖崑通常匹配張本智和的反手火力,然後在相持段中依靠更厚實的能力贏得優勢。但是這場比賽,前三板環節給了對手太多先手之後,相持段的優勢也相應被抹平。
相比於林高遠特長沒到位,梁靖崑的主要環節在於特短環節處理的要低於之前幾次對抗張本智和。相對來說,短球環節的相互控制,和接發球抑制對手上手,是梁靖崑整體環節裡偏弱的部分。即便特長和對方交換戰損,特短環節過於吃虧,也足夠導致本來上風的比賽情況急轉直下。梁靖崑和林高遠,一個特長環節不在最佳,一個特短環節欠缺打磨,可以算是奧運後這幾個月失利場次的某種縮影。林詩棟3-4張本智和雖然戰績佔上風,但是兩人交手中不斷做變化的是張本智和。
林詩棟的反手雖然動作小且威力大,但是在絕對的近臺對抗的時候,對張本不佔上風,這點亞錦賽已經證明過。考慮到近期的失利和兩人交手戰績,通常來說主動變化的角色一般是林詩棟來做的。但是相對經驗更豐富的張本智和在這場球中做了大量的變化。決勝局5-5,直接發了大直線正手長
還是直接給很多底線長的接發球
還是這場球相當數量的側身
甚至還有正手位的發球
在現在這個大家打法同質化的年代,有變化的能力,是走向成熟的一個徵兆。奧運會樊振東對張本智和,反手火力不佔上風,果斷變一個正手位發球從正手開始打。現在張本對林詩棟,主動變化的變成了自己。
,時長00:44
在主場聲浪之下,贏球的張本智和跳起了APT慶祝,點燃全場氣氛。技術統計上來看,林詩棟稍占上風,雙方發球輪次得分一樣(+32,-32),林詩棟接發球輪次得分甚至稍微好一點(+33,-32)。這種比分膠著,雙方特長接近的比賽要怎麼處理,是林詩棟接下來要面對的。
往好處想,能把比賽打到這個局面的外協會對手,並不很多了。【六連斬張本智和,王楚欽笑傲總決賽】王楚欽4-0張本智和跟之前幾場的情況相反,這場王楚欽的狀態要比其他隊友好。
全場比賽,基本上處在差不多的節奏:張本智和對王楚欽的發球沒什麼太好的辦法,大多數搓長,然後被全場王楚欽各種正手和側身。
開場王楚欽一波10-0,現場日本記者拍下大螢幕比分,驚歎“10-0,這場景讓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相比之前,這場球看起來王楚欽除了移動能力比之前場次看起來好,正手腰跨發力也顯得比以往緊湊,正手擊球更集中,動作也短促些。
除了移動和正手擊球質量,這場球另一個重要環節是王楚欽的發球。跟之前對林詩棟不同,張本智和麵對王楚欽的發球缺口巨大(王楚欽+23,-12)。在王楚欽發球給對手能施加壓力,正手移動和質量都跟上的情況下,能給他實際威脅的人很少。而對於王楚欽來說,課題依舊:如何在這些環節狀況相對不那麼好的時候戰勝高水平的對手。
日本記者記錄了賽後這樣一幕:0-4完敗,張本智和神態相當平靜地來到混合採訪區,可以說這是一場感受不到任何震驚的完敗。
張本智和從巨大失利中迅速清醒,他用平靜的語氣淡淡覆盤:“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用遺憾來形容,因為對手在每一個方面都更勝一籌,無論是發球還是接發球,即便我做出了各種改變,也依舊徒勞。”【國乒的爆冷與起伏,WTT的運作方式】過去這段時間,中國隊在連續幾站的WTT賽事中發揮都多少有起伏。原因上說,大家經常提到的有這麼幾條:奧運會之後中國隊往往有個比較長的調整週期,卸下奧運擔子之後整體往往需要時間調整。而於此同時,今年奧運會之後賽程安排特別密集。從連續的WTT比賽,到後來的亞錦賽,到現在福岡總決賽,年底的混合團體世界盃等等,在以往通常安排作為調整的節奏裡,塞進了或許是這幾年最密集的比賽日程。
密集的賽程當然對國家隊的選手體能和精力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是真正的影響恐怕是長期的:今年是疫情之後真正第一個完整的WTT賽季,根據明年的賽程安排來看,類似的節奏(基本上每個月都會有高級別的WTT賽事和其他大賽)將來會慢慢固定下來。而這對中國隊來說,或許意味著幾十年的備戰-比賽節奏要做出改變。德國隊的弗朗西斯卡在播客裡提到,通常對中國隊來說,他們更習慣於用幾個月密集的準備一次大比賽,然後集中爆發能量;對於歐洲人來說,他們參加的比賽更加頻繁,但是集中訓練要少得多。現在的WTT賽程,他覺得或許更適合歐洲人的節奏。在這個新的正規化中,中國隊的選手要更習慣與在頻繁的舟車勞頓,不穩定的行程中找到維持高水平發揮的辦法。在離開訓練基地,缺少國家隊穩定的後勤保障,高強度的訓練節奏和高水平隊友幫助的情況下找到取勝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對選手的技術風格也是一個挑戰:風格上更依靠高難度特長或者需要彌補特短的選手需要更多的調整,而能力相對平均的選手會在這種新的賽制裡發揮相對平穩。
這背後的根本邏輯轉換,在於WTT的運作方式。相比於幾年前國際乒聯為核心的運作方式,WTT以一個商業公司的模式運轉職業乒乓球比賽。與國際乒聯非純粹盈利的性質不同,WTT成立商業公司之後,有外部資金的進入和新的股東參與,來打造產品、擴大規模,同時也就意味著股東要在運作看到自己的投入得到回報。而職業體育要想獲得回報,首先是要提供一個全年曝光的穩定比賽產品。無論是WTT現在極度鼓勵選手參賽的積分方式,還是現在幾乎全年無休的賽程,都是基於商業模式需要持續運轉的邏輯。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次比賽林高遠,的發揮都是這種改變的一個側面:在一個賽程合適,之前有完整訓練週期的情況下,可以想象林高遠的特長環節發揮會比現在好;而相對的,梁靖崑的前三板短球控制環節,也會在封閉訓練中透過針對性的調整得到彌補。而林詩棟,慣例上會對戰績上比較下風的張本智和,做更多準備,各種情況的變化,包括如何應付對手的變化等等。
大約在十幾年前,當時還是國乒主教練的蔡振華對吳敬平教練說,競技體育的本質就是有贏有輸,中國隊長盛不衰,其實本質上是在做一些違背規律的事情。一定程度上說,實現這種違背規律的方式就是長的訓練週期和相對稀薄的參賽頻率。這種制度允許少量尖子選手透過針對性和時間把特長暫時放大,把特短針對性彌補。更重要的是,它能把一批參加比賽的選手的狀態“同時”調整到不錯的狀態。在賽程密集,缺乏集中準備的現在,隊員很難同時狀態比較好,半區失手之類的情況就容易發生。在這個新的賽程環境中,要麼接受頻繁比賽可能帶來的輸球,嘗試改變幾十年中國隊集中長期備戰,大賽集中發揮的傳統,尋求新的方法,要麼堅守傳統,減少比賽,間接影響WTT的產品質量,是國乒在這個新的日常中,要做出的選擇。
作者:伊薩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