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女排後繼無人!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上層不重視,教練不會培養
江蘇女排近年來的連敗,讓人感到一種無法言說的痛惜。不是沒有潛力球員,而是上層的決策失誤和教練的能力瓶頸讓一切努力變得徒勞。要知道,像吳夢潔、唐欣這樣的年輕選手,完全有可能撐起江蘇女排的未來,然而,問題的根源卻並非球員,而是在背後管理層的無視和教練組的短視。
從成績到未來的期許,江蘇女排已經處在了一個尷尬的境地。曾經,刁琳宇、張常寧等球員在國內排球界聲名顯赫,然而隨著全運會的臨近,她們的退役成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的未來也懸而未決,曾經的江蘇女排鐵三角逐漸散架,而新老交替的過程顯然並未順利推進。江蘇女排的主攻位置或許有唐欣和吳夢潔這樣的潛力股,但二傳位置的短板,尤其是在刁琳宇退役後,幾乎成了江蘇未來發展的最大隱患。
問題不在於人才,而在於如何啟用這些人才。我們常說,賽場上的表現,往往取決於幕後教練組的運作。江蘇女排近年來的低迷成績,無疑是教練和管理層的不作為。特別是在球員的培養方面,很多年輕選手雖然天賦出眾,但在實際操作中卻缺乏必要的訓練和磨練。舉個簡單的例子,楊佳和萬梓月這兩位副攻,儘管在初期被看作“潛力股”,但四五年過去了,她們的成長几乎停滯不前。龔翔宇再好脾氣,也忍不住批評她們,難道這不是最直接的警示嗎?
回想一下,剛開始加入國家隊時,一傳表現並不出色,但她透過不斷的努力和教練的指點,逐漸彌補了這一短板,最終成為球隊的核心。相比之下,江蘇的一些球員雖然有著同樣的機會,卻未能在教練的指導下有所突破。為何周頁彤的進步遲緩?難道她的天賦真的無法與其他球員相比嗎?答案或許就在教練和管理層的態度上。
我們還得說,江蘇女排在面對張籽宣、宋嘉譯等年輕球員時,也沒有給她們充分的培養和上場機會,反而讓她們在替補席上煎熬了幾年。試問,球隊希望這些年輕球員如何在壓力中成長?教練組的手段是否足夠科學、有效?顯然,江蘇女排的問題遠比表面看到的要複雜。
看似是“進步緩慢”的球員,背後其實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江蘇女排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練組如何使用手中的“牌”。如果總是把球員的表現歸咎於“天賦不足”,而忽視培養體系的欠缺,那江蘇的未來註定只能在短期內沉寂。可以想象,如果教練和管理層始終堅持這種“你努力就行了”的思維方式,那麼即使江蘇女排現在有一些很有潛力的球員,未來的成就也將大打折扣。
江蘇女排真正的問題,不僅僅是球員個人能力的差距,而是背後管理層的麻木與教練的短視。雖然有範伯寧、陳曉輝等身高和實力都具備潛力的球員,但缺乏系統化的培養和科學化的訓練方法,如何能夠發揮這些年輕球員的最大潛力?江蘇女排的管理層,是否真心關心球隊的長遠發展,還是隻是關注短期的榮譽和眼前的成績?
事實上,江蘇排管中心對女排的重視程度,並不足以促使整個團隊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看一看吳夢潔、唐欣等年輕球員,她們的能力已經不容忽視,但要想她們在未來的比賽中有所突破,必須要在技術、心態和戰術上得到教練組的精心打磨和培養。如果缺乏這種長期、深入的培養,即使有天才球員在,也不過是浪費。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承認:江蘇女排的確有一些不錯的苗子,但是否能夠脫穎而出,最終還是取決於管理層和教練的智慧。畢竟,天賦並非決定一切,環境和培養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現在的問題就是,江蘇女排的管理層能否從失敗中汲取教訓,真正關注到球員的成長,避免再次浪費那些本該成為未來明星的潛力股?
這讓人不禁反思:我們如何在一個極具潛力的隊伍中發現並培養出真正的未來之星?是透過合理的管理和訓練,還是僅僅依賴球員的“自然”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