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的大門,對她一關再關。如果不是在176天之內,兩度遭遇跟腱撕裂,41歲的韓瑩也許會在盛夏的巴黎,解鎖乒乓生涯中的又一個新成就。正如她一直期待的那樣,開啟第三次奧運之旅,再贏得一枚獎牌。結束近一年的治療、康復之後,2025年開年,韓瑩終於迎來了好訊息。當醫生告訴她不用再來複查的時候,韓瑩激動喊出“Ready to go!我親愛的跟腱們終於長好了!”興奮只是一瞬,韓瑩和醫生再三道謝,隨後很快平復情緒,走出診室之外。如同在每一個賽點時刻,看到勝利曙光,仍要保持絕對的沉穩冷靜,這是常年在職業賽場練就的肌肉記憶。兩次重傷之後,韓瑩又再一次選擇出發,她將在2月份的歐洲16強杯中復出。【夢碎巴黎,奧運年兩度跟腱撕裂】2024年1月11號,新年剛過,2024賽季伊始。作為歐洲頭號種子的韓瑩,在WTT多哈站的比賽中第二輪遭遇韓國選手田志希。作為削球打法的韓瑩保持了十幾年來一貫的強韌:田志希1-2領先之後,韓瑩第四局保持了大比分領先,並且很好的把勢頭保持到了第五局,比分7-2領先。田志希的進攻面對韓瑩的堅強防禦,辦法不多。韓瑩決定把比賽打得簡單一點:她直接長球發到田志希的正手位,田志希護了一下,韓瑩後退準備防守,本來就進攻辦法不多的田志希順勢放了個短球。韓瑩撲上,結果跌倒在地,起身的時候緊握右腳腳踝。之後經過隊醫短暫治療,韓瑩選擇退賽。當時韓瑩還面帶微笑和田志希交流,因為乒乓球中的傷病通常來自於慢性的勞損,相對少劇烈的結構性損傷。但這次運氣並沒站在她這邊:診斷結果,韓瑩的右腳跟腱撕裂。體育比賽中,最糟糕的結果經常來自於無接觸的受傷。跟腱手術本身通常相當長的時間恢復,而作為運動員還必須伴隨漫長、痛苦、必要而且不能間斷的復健。跟腱修復的長時間恢復週期,運動員必須一方面確保傷處得到休息和恢復,同時還得避免因為長期休息導致的肌肉萎縮,是個既要又要的事兒。得說,遼寧出生的韓瑩,有點中國女人一生要強的勁頭在身上的。她的強韌不止體現在賽場上:受傷三天之後,韓瑩回到德國科隆,接受了手術。兩週之後,她開始拄拐行走;到了3月份,她已經開始恢復訓練;5月份的時候,她已經開始進行一些發球機的練習了。這當然有原因:一般來說,跟腱撕裂需要四到六個月的時間恢復。韓瑩自己當然算得很清楚:巴黎奧運會在七月,自己一月份受傷,加上恢復時間,滿打滿算,自己還有機會參加奧運會。只是當時韓瑩不知道,她已經打完了2024年自己最後一局完整比賽。她的確按照自己的預計完成了恢復:176天之後,她在WTT曼谷挑戰賽上重新迴歸賽場。這次對手是韓國隊同樣削球打法的徐孝元。雙方輪換了18球之後,韓瑩再次受傷倒地。同樣是跟腱撕裂,這次是左腳。這次連德國隊的教練都破防了。德國女隊的主教練,克羅埃西亞名宿塔瑪拉鮑羅斯一時哽咽:“我對像瑩(Ying)這樣多的個人不幸感到無言以對。這次是另一隻腳的跟腱受傷了。跟腱撕裂了,必須手術治療。我們正在嘗試為瑩儘快安排今天返回德國的航班。”作為德國乒乓球專案的總監理查德普勞斯也深表遺憾:之前韓瑩的復出是醫生批准過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沒人可以預料到。稍做補充的是,其實運動員一側腳受傷之後復出,之後另一側腳受傷的並不罕見:經歷了漫長痛苦的復健之後,對受傷側的潛意識保護是人的本能。但是這樣做會增大另一側的代償,無意識的給另一側腳增加非常大的負擔。事已至此,韓瑩的巴黎奧運會之旅提前宣佈結束,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一生要強,刻在骨子裡的信條】
韓瑩的受傷對德國隊是個巨大的打擊。作為常年歐洲的頭號種子,韓瑩在團體賽中的兩分是德國隊衝擊獎牌的堅實基礎。自從韓瑩得到德國國籍,開始代表德國參加國際比賽以來一向如此,今年已經11年了。削球打法的韓瑩,雖然跟大部分女子削球手一樣以穩削為主,但是打法上也有特點。在反手長膠削球為絕對主流的現在,韓瑩的反手是生膠。相比主流的長膠,生膠削球可以製造旋轉,有轉不轉的變化,但是相應的純粹防禦頂對手衝擊的能力要差一些。整體風格上說,韓瑩的進攻性並不太強,她更多擅長以穩健防守和旋轉變化給對手製造困難。她不像徐孝元,金宋依那樣更傾向利用正手弧圈球在削球中反攻進攻對手,她的正手進攻除了出機會終結比分,更多是擾亂為主,製造節奏變化。但是也因為如此,韓瑩必須在這個進攻越來越兇猛的乒乓球世界裡更多依靠大範圍移動,體力和強韌爭取一席之地。而她也確實做到了。在各種意義上,韓瑩算得上是金暻娥之後女子乒壇上最強韌的削球選手。韓瑩活躍在最高水平賽事的時間,甚至比以長青著稱的金暻娥更長。韓瑩在去年還是德國隊的絕對一號主力,歐錦賽團體冠軍,當時40歲。如果不是連續遭遇傷病,韓瑩本來有機會在41歲的時候,再為德國爭取一枚獎牌。這種長青背後的強韌,本身也有其兩面性:這種一生要強的勁頭,支援著韓瑩28歲才開始的國際比賽生涯,支援著她把高水平職業生涯延續到40歲,但強韌本身,也要憑藉時間才能顯現其價值。年輕時候的韓瑩,乒乓球生涯的晉級之路說不上順利。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她無法控制:1983年出生的韓瑩,在有機會向更高水平衝擊的時候,發現在自己處在一個艱難的夾縫中。年齡方面,上一批的張怡寧已經開始統治乒乓球,而身後的郭躍、李曉霞們才華橫溢。夾在這兩批人中間的一整代選手,猛然發現自己在競爭開始之前就已經不在考慮範圍之列。削球打法的韓瑩對此感受更明顯:雖然去過二隊集訓,能在交流賽中打到中流,但打法和出生年份雙重因素,讓她在人選考慮中永遠在範圍之外。而留在省隊或者退役讀書,無論哪條,大致上都意味著自己乒乓球生涯巔峰已過,慢慢滑向安靜地結束。一生要強的韓瑩不願意放棄,去年撕裂了跟腱,不願意放棄奧運會,而當時的她決定去歐洲闖闖。
【遼寧女人,決定去歐洲闖闖】
韓瑩在歐洲的起點並不算高:她剛到德國落腳的地方,是個人口不過萬的小鎮布森巴赫。剛去第一年,她沒撐到聖誕節的時候已經頂不住回了家。有位跟韓瑩相熟,也在極高水平的比賽中打出成績的運動員評價韓瑩說,她“對自己有股子狠勁兒”,並且自嘆不如。韓瑩的要強,當時沒允許她就這麼放棄。她對自己的狠勁兒就像她在球檯上的韌性一樣,彷彿無窮無盡。能對自己下得去狠手的人已經不太多見,但是能像韓瑩這樣對自己狠得了這麼長時間的人,更加少見。韓瑩用了兩三年時間,才在德國俱樂部把把自己從5號水平提升到4號;與此同時,她還在全職運動員的日程裡,硬塞進去一個全職語言學校的安排;她走到哪都帶著德語字典;對於學習這個事兒,韓瑩似乎永遠不吝惜成本。對於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一出場就才華橫溢震懾全場的事情只是故事,成果更多來自於積累和時間。對於韓瑩來說,格外如此。2007年,她成了效力俱樂部的頭號主力——這已經是她到德國第五年。當時的韓瑩要強或許只是堅持,應該沒想過最終會把她帶到哪。2011年的時候,已經28歲的韓瑩獲得了德國國籍,終於可以正式參加國際比賽。在這個時間,大部分她在國內同批次的運動員已經退役,她的國際比賽生涯才開始。跟當時剛到德國一樣,韓瑩的國際比賽開局談不上順遂:當年韓瑩自費參加了德國和英國公開賽,都沒打進正賽。但也跟之前一樣,轉機來自於堅持。2012年,韓瑩拿到了德國女子16強的冠軍,因此,德國隊在韓瑩的選擇下,為她在卡達公開賽上報了名。這是韓瑩國際生涯的轉折點:她在小組賽中突破了韓國選手徐孝元,波蘭的獨臂選手帕斯卡,之後淘汰了女團世界冠軍馮天薇,後來的混雙世界冠軍梁夏銀,最後在3-2領先的情況下,最後苦戰七局不敵中國選手陳夢。對於韓瑩,結果雖有遺憾,但出國10年,終於撐到了成績的突破。
【家庭還是事業】
可命運對於韓瑩似乎總是有某種惡作劇式的戲謔:這站之後,韓瑩回到德國,發現自己已經懷孕。對於大部分女性來說,家庭還是事業是個選擇。對於運動員來說,在自己生涯剛剛開始有轉機的時候選擇停止訓練比賽,可能就意味著之後的生涯無法延續——30週歲,對於太多人是個沉甸甸的影子。但是韓瑩幾乎沒有沒猶豫:她當下就停止訓練,專心待產。但是韓瑩也沒在家庭還是事業中做什麼選擇:10月份女兒出生,11月份她已經開始恢復訓練——一生要強,孩子要生,球當然也要打。第二年1月份的波蘭聯賽,復出之前以為會被安排在三號找找狀態,結果直接被排在了一號的韓瑩,三比零結束比賽。這過程當然不簡單:韓瑩同樣是乒乓球運動員的丈夫當時也在德國俱樂部打聯賽,陪她恢復訓練的時候發現,乒乓球運動員賴以生存的腰腹力量,在剛剛產後復出的韓瑩身上,幾乎消耗殆盡。但是一路走下來,韓瑩對自己的狠勁幾乎成了某種慣性。從10月份孩子出生,到前幾個月新手父母幾乎難以正常睡覺的頭幾個月,到11月底的恢復訓練,到2月份的復出,韓瑩怎麼撐過來的,大概連她自己都不願意回想。職業運動員母親的生活加倍的不簡單,比賽間隙的餵奶,每天上班大運動量的練習和舟車勞頓的比賽,下班之後再投入到週而復始的對小朋友的照料,本來就說不上壯實的韓瑩,從這個階段開始變得更加清瘦。但是之前的長期投入終於開始慢慢呈現回報:2013年,已經30歲的韓瑩正式踏入了德國國家隊的大門。為了支援韓瑩的事業,丈夫雷洋接受了俱樂部教練的工作,全家搬到杜塞爾多夫。在之前的長期積累下,韓瑩的德國國家隊生涯要順利很多她很快就站上了德國隊頭號主力的位置。因為削球打法的特殊性質,韓瑩在奧運賽制的團體賽中幾乎只能出任一號,因為球隊中沒有第二個高水平削球選手和她配對。所以作為球隊一號的韓瑩,就這麼承擔了團體賽中最重的擔子,一撐就是十多年。
【旁人眼裡的韓瑩:有狠勁兒、不服輸】
自從開始國家隊生涯,韓瑩接觸的其他選手也更多。而跟韓瑩有些接觸的運動員對她的評價非常統一:有股子狠勁,極有毅力,而且有股子不服輸的勁頭。球檯之下的韓瑩彷彿也繼承了削球打法的韌性和毅力。家庭之中,兩人分工明確,丈夫雷洋主要在當地,帶帶俱樂部,照顧家裡;而韓瑩則是那個全世界到處參加比賽的空中飛人。年齡幾乎比其他選手都大的韓瑩,參加的比賽也比其他人都多。而在這種密集的日程之後,韓瑩還保持了高度的職業精神。有一次,T聯賽對陣馮天薇,比賽結束之後,韓瑩馬上開始在已經空蕩蕩的球館開始記筆記。對於相當數量的職業選手,打完比賽已經算是大功告成,在休息之中抽出時間覆盤比賽比例已經不高,而韓瑩這樣即便在一場聯賽比賽之後就馬上總結的做法,讓周圍隊友都很感慨。打球之外,韓瑩對學習仍然一如既往的上心。當初剛到德國,走到哪都帶著字典。後來德語之外,還專門找私教學習英語——要知道,在國外打球十幾年,生活離不開華人圈子,本地語言一句話不會的選手大有人在。韓瑩對於學習的上心程度,還不止語言和業務:第一次跟腱撕裂這半年,她在家裡休息的時候,還開始自學鋼琴。2016年裡約奧運會,韓瑩在一場煎熬的拉鋸戰中擊敗福原愛,幫助德國晉級乒乓球女團決賽。韓瑩當時離開中國,選擇去德國闖一闖的時候,大概未必知道,命運之路會把她帶往何方。她或許從未想過,有朝一日,一枚奧運銀牌會在命運兜兜轉轉的旅途上的等待著她。當時大概只是憑一口氣,在異國他鄉撐住,留了下來,然後又這麼堅持了小二十年。而堅持,往往會讓好事發生。無論是剛到德國還是後來在俱樂部慢慢出頭,再到後來有突破的時候選擇生孩子,之後復出繼續國家隊生涯,還是後來的跟腱手術,憑一口氣、要一生強的韓瑩似乎無論面對什麼,已經習慣性的不再考慮何為放棄。2025年,韓瑩即將年滿42週歲。從她離開家鄉去歐洲闖闖,已經過去二十三年。我們很難知道她對這二十多年的旅程是否滿意,但幾乎可以篤定她會憑著和當初同樣那一口氣,從去年的兩次跟腱撕裂之後重新出發。
作者:伊薩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