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正在見證NBA史上最瘋狂的季中交易截止日。
東契奇與“濃眉哥”戴維斯互換東家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後各支球隊間發起多樁有關全明星水準的球星交易——為了盡力搭建起一套可能的爭冠陣容,湖人和勇士,這兩支NBA關注度最高的球隊,以搏殺一般的姿態參與其中;巴特勒和福克斯,兩位早早試圖離隊的球星最終得償所願改換門庭;就連兵強馬壯的衛冕冠軍凱爾特人也參與了交易,彷彿誰都不願置身事外。
據HoopsHype統計,在NBA聯盟436位有正式合同的球員中,有41人在一週時間內被球隊交易,佔比接近10%。而此時離交易截止日最後時限還有半天。
一直以來,但凡NBA有球員交易或者簽約發生,我們都習慣從競技角度看待其合理性,圍觀ESPN等媒體如何基於球隊實力增減給交易賦予評級。不過,包括交易、買賣、自由簽約等方式在內的球員流動,除了幫助相關球隊靠近贏球的競技目標,是否還會為聯盟、球隊乃至球員自身帶來其它附加價值?答案是肯定的。
資深足球經理(Football Manager)玩家都知道,買賣球員,持續不斷地買賣球員,是這個遊戲能夠從白天玩到黑夜的關鍵。
其實,球員流動不僅能催生出足球經理這種無比經典的經營類遊戲,還能讓以爆料為主的體育記者拿到驚人高薪。過去幾天裡,由於最先爆料獨行俠與湖人的交易,著名爆料記者Shams Charania聲譽達到了頂點。他在本賽季開始前加入ESPN,據John Ourand等多位媒體人披露,Shams的薪資約為300-400萬美元一年。而他的前任,有爆料之神“沃神”稱謂的Adrian Wojnarowski,從ESPN退休時的年薪更是達到700萬美元。
球員換隊為什麼可以引發外界如此興趣,甚至讓部分媒體人以此為業?背後的邏輯,或許用“可能性”三個字便可以概況。
對球隊而言,它可以是換來巨星時爭冠的可能性,或者換來年輕球員或選秀權時重建的可能性,也可以是擺脫高額奢侈稅省錢的可能性。換言之,球員流動是職業球隊的形象工程建設,透過球隊做出的交易和簽約,媒體和球迷可以立刻理解管理層對於俱樂部當下的定位。
一個典型例子是2024-25賽季前的休賽期,CBA其實也發生了多宗足夠重磅的交易,其中就包括郭艾倫在三方交易中轉會至廣州龍獅。在此交易發生前,廣州龍獅已經送走了陣中多名主力,備受輿論質疑。球隊時任總經理林葳當時告訴懶熊體育,廣州龍獅並不想躺平擺爛,但這樣的訊號,直到郭艾倫這種級別的球星到來,才真正傳達給外界。
不要聽球隊說什麼,要看球隊做什麼,球員流動的結果,就是球隊試圖做什麼的明證。只有瞭解到球隊是意圖爭冠贏在當下,還是準備重建著眼未來,是用專業態度對待球員簽約,還是得過且過應付塞責,球迷才可以選擇以何種方式、何種心態支援球隊。球隊也能依此與球迷展開更流暢的溝通對話。
可對球員而言,可能性也許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許是樹挪死人挪活,還也許是尋求更高的薪資。球場外,球員換隊是競技野心交織著現實訴求的抓馬大戲,而球場上,球員流動還可能是球星誕生的催熟劑。湖人隊在得到東契奇之後,又做了一筆補強內線的交易,送走新秀克內克特,獲得了黃蜂隊的年輕內線馬克·威廉姆斯。有球迷戲言,在交易曝光三小時後,馬克·威廉姆斯收穫的報道數量,比他進入聯盟三個賽季加起來都多。
必須承認的是,無論NBA還是其它職業聯賽,各支球隊受到的關注度並不是平等的。在一段時期內,真正能夠吸引最廣泛球迷乃至破圈層關注的球隊,往往只有少數,真正具備爭冠實力的球隊也是少數。一位實力超群的球員,沒有成績加持,便無法成為真正令人矚目的球星;反之,身處大球市,也可以讓實力稍遜一籌的球星獲得超出身價的額外曝光。
以湖人球員奧斯汀·裡夫斯為例,2022年,國產運動品牌準者體育與他簽下代言合約,此時的裡夫斯尚且不算湖人隊的絕對主力。次年,當他表現更為出色後,不僅收穫續約,還成為準者的參股公司廈門頂護投資合夥企業的小股東。某種程度上,如果不是身處湖人隊這個平臺,不是作為詹姆斯的隊友,裡夫斯也許很難獲得品牌方此種程度的重視。大球市的造星能力,卻讓他可以在商業世界攪動風雲。
如此便不難理解,作為聯盟數一數二的年輕巨星,東契奇原本有終老達拉斯的打算,卻在高層暗中談判後突然被交易走,可他不僅沒有表達太多負面情緒,似乎還挺開心——在今日湖人與快船的比賽中,他坐在替補席笑得十分燦爛。畢竟,這可是湖人隊。
大市場有大市場的好,小球隊也有小球隊的好。小市場可以讓球員避免過多幹擾,得到充分成長。譬如曾經培養出“杜威登”的雷霆隊,在擺脫三少漸次離隊的陰影后,再次擁有了年輕的爭冠班底,以及本賽季常規賽MVP最有力的爭奪者謝伊·吉爾傑斯·亞歷山大。很難想象,如果他仍舊身處有強大爭冠壓力的快船陣中,是否還能獲得足夠成長空間,達到現在的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準者已經給裡夫斯出了兩款正代簽名鞋和一系列支線產品,而匡威給亞歷山大打造的簽名鞋至今還未曾問世。顯然,與早早被運動品牌搶籤的裡夫斯相比,亞歷山大的商業潛力還遠未被充分開發。對於很多不常關注NBA的人來說,最近7場比賽中3次砍下50+得分的他,可能還是個十分陌生的球星。
當然,我們並非妄言亞歷山大如果轉會到大球市,將獲得更高關注度。在對比不同球市的商業潛力時,不難發現,球員流動這件事情本身,就在為聯賽創造著商業價值。對於職業聯賽來說,允許球員自由流動,就好比坐擁一款免費的推流工具。
本賽季,美國媒體一直關心NBA收視率下降的問題。就在上週,NBA總裁蕭華做客丹·帕特里克秀時就提到,他支援將NBA每節比賽時長從12分鐘縮減到10分鐘,將比賽總時長控制在兩小時左右,以便轉播時長更符合現代電視的收看習慣。
不過現在,比改革賽制更直接提升收視率的方法有可能突然出現了。Forever Network首席戰略官尼克·凱蘭德 (Nick Kelland) 認為,東契奇加盟湖人可能會讓湖人隊比賽的當地收視率上升50%,全國收視率上升20%。他的依據是當年詹姆斯加盟熱火和杜蘭特加盟勇士之後,兩項交易各自使得本地收視率增長了30-100%,全國範圍增長了20-25%。
不管這組收視預期是否能轉換成現實,歸根結底,體育比賽想要引發球迷的觀看熱情,就需要持續製造話題,勾起球迷的關心和好奇心。賽場上將會發生什麼,是隨機且未知的,球員流動製造出的戲劇性和故事性,卻會必然融進聯賽的當下與歷史脈絡中。球員流動帶來的可能性,是從競技到傳承,從傳播到商業,全方位帶來的可能性。
所以很多人寧願相信,是蕭華策劃了東契奇的交易,甚至相信是蕭華操縱了一切交易。這固然有點滑稽,卻體現了一個十分淺顯的道理,但凡球員流動起來,聯賽就會“坐收漁利”,成為流量場上的贏家。尤其在社交媒體時代,品牌商家為了讓產品得到更多曝光,廣告影片獲得更多播放,都不得不花大價錢採買付費推廣工具。但每個休賽期和交易截止日前,漫天飛舞的交易流言,可以為NBA帶來不可計數的社交媒體討論,製造一波接一波的聲量。
相比之下,CBA在賽季進行期間開放了兩個交易視窗期,雖然也傳出一些交易流言,但最終並沒有實質交易發生。比起休賽期熱熱鬧鬧的球員換隊場面,顯得冷清不少。尤其在常規賽第二階段收官後,CBA還經歷了一個新聞寥寥的春節假期,於是,2月9日即將開打的CBA俱樂部杯淘汰賽階段,似乎要經歷一次傳播上的“冷啟動“了。
而在當地時間2月2日,當 Shams 透過X平臺正式傳送湖人和獨行俠的交易爆料時,他應該已經預計到交易會震撼很多人。而社交媒體可以十分量化地用數字告訴我們,其震撼的人數,大概突破了1億。
宣告:本文由懶熊體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