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巡接手商場的經營以後,儘管商場的現狀讓他後悔接手,但既然已經接了,怎麼也得拼一把,按楊巡自己的話說,商場是他的心病,怎麼他都要拿到自己手裡後才能了卻心結,如果結果都是一個虧的話,那不如在自己手裡虧,起碼還聽個響。
但楊巡是一個敢折騰的主,與其半死不活地吊著,不如干脆轉型,要麼死,要麼活。
楊巡到上海和香港取完經回來以後,準備大刀闊斧地將商場轉型,先撤四樓的超市,取消採購部,全部人員外出招租,再將供貨的虧損風險轉稼到供貨商那裡,壓低供貨價,保證商場的利潤。
轉型後的第一戰,便是在五一那天搞促銷活動,商場返券活動。
商場滿三百送一百券,相當於六六折;客人實際上是花費了三百買了四百的貨,相當於打了七五折;但有些並非剛好湊足三百,實際上要比三百多,相當於打的是八折以上。
於是,五一那天促銷下來,顧客們為了湊足三百塊錢的商品滿場轉悠,這種衝動型消費的好處就表現出來了,買著買著就要為湊足六百塊錢而努力了。等領到返券之後,又開始滿場獵物,搞不好又超過返券的數量一通亂消費下來。人性就是這麼貪婪地被刺激下來的。
楊巡一開始是抱著一種沒底的賭一把的心態在搞活動,等著營收報表出來,才知這一次商場轉型是否成功。但楊巡首先就吩咐任遐邇,只能讓她一個人知道這次活動的真實銷售資料,無論是賺了還是虧了,楊巡都會對外宣佈虧損,這是為什麼?
當任遐邇經過一個通宵的計算,帶著一張油汪汪的臉告訴楊巡最後的結果時,這個數字多得讓人都不敢相信。
這簡直是絕對的暴利!
一場促銷搞下來,毛利三千多萬。
任遐邇說,這一天賺的可以吃半年,一年搞幾次就夠了,簡直是一勞永逸。
這種在香港學來的返券活動,還真能吊起顧客的瘋狂購買慾。
記得大陸剛興起的賣樓花,也就是期房,也是從香港學來的。
楊巡簡直被眼前這個數字閃蒙了腦袋,怎麼也沒有想到,轉型會如此成功,他對外宣佈這次活動只為虧本賺人氣,不能透露任何風聲給同行知道,利潤居然會這麼可觀。
楊巡這麼做的原因有三:
1、遭來同行的嫉妒,有樣學樣,大家都這麼搞,就不是獨家噱頭了,再搞促銷就沒有了吸引力,自然最後就是大家都賺不到錢。
2、商場目前楊巡只擁有經營權,交固定收益給梁凡他們,一旦讓梁凡知道商場轉型成功了,這種經營模式只要讓商場照做就好,可以將楊巡再次踢出局,重新收回商場的經營權,因為開始盈利了,不再需要楊巡來插手搞活商場。楊巡在這種事情上被撬走成果,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他一定要謹小慎微,低調做人。
3、商場賺得越多,盯著這部分利潤的員工就越多,大家都知道老闆一下子賺了這麼多,那麼對獎金的期待就越高,獎金如果沒有達到預期,就會造成人心動搖,不利於商場的運營。只有任遐邇一人知道,就可以操作大家獎金多少的事,再給任遐邇一人高額回報就行。員工只看到老闆賺了暴利,卻不理解老闆還有更大的抱負,楊巡要轉戰其它專案,開拓新的市場。
當商場開始賺錢了,楊巡首先想到的並不是守著商場真的可以一勞永逸了,或者胡亂消費安圖享樂,而是在商場名聲大噪的時候,可以將商場以高價承包出去,他要騰出手去做別的,因為比起將時間和精力耗在經營商場這種繁瑣的日常經營事務上,還不如去投資別的專案要來得更刺激和更有回報。
楊巡的眼光不得不說是有遠見和超前性的。敢於挑戰,也敢於闖蕩,最關鍵的是更敢於冒風險,因為誰都知道,風險與回報成正比,但卻沒幾個有膽量卻挑戰風險。
挑戰風險是要付出代價的,而這個代價一般人付不起,也不敢付。
楊巡為他的挑戰曾經付出了數次高昂的代價,但每一次他都憑著堅韌再一次爬起來,打不死,壓不倒,活該楊巡成功。
楊巡最成功的,就是將任遐邇這個得力助手變成了自己人,成了她的賢內助,家族產業有這個金算盤在內坐鎮,楊巡的事業還真是風生水起。
楊巡收回了所有的商場股權,雖然憑的是運氣,正好梁凡們要騰出資金去香港炒房,商場作為優質資源,就是他的門面和實力的象徵,再怎麼也得保留著商場的股權所有。
楊巡後來又搞了房地產、五星級酒店、煤礦、鎳礦等產業,事業越做越大,但也越來越迷失方向,人越來越膨脹,連妻子任遐邇和合夥人申寶田都越來越看不慣楊巡的所作所為,楊巡從一位有志大好青年,漸漸變成了令人厭惡遠離的黑大哥,也是可惜。
楊巡的未來會怎樣,會迷途知返還是越陷越深?作者阿耐並沒有交代,留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供大家想象。
你認為楊巡後來會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