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逢春節檔期間,電影界似乎都會上演一場“生死博弈”。
各路電影人物齊聚一堂,你爭我奪,唇槍舌劍,都在爭奪著春節檔這塊金字招牌下的一席之地與觀眾的青睞。
但院線的放映廳有限, 每部電影想要“立足”就不得不展開殘酷的競爭。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大牌明星的名字會首當其衝地被提上日程。
劉德華,這位香港電影界的“一哥”級人物,他就是此次春節檔電影中的一位重要參戰者。
而作為《紅毯先生》的導演,甯浩的名字也被頻頻提起。
那麼,在這場看似光鮮亮麗的春節檔電影較量中,誰才是真正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呢?
明星的號召力、導演的造詣,亦或是電影本身的質量,又有哪一項才是決定性因素?
讓我們隨著時間的腳步,逐一揭開這場春節檔電影較量的神秘面紗。
排片大戰中,劉德華只能喊話控訴
當導演甯浩剛宣佈《紅毯先生》定檔春節檔時,業內外都為之一振。
有劉德華加持,有金牌導演甯浩掌舵,這部電影的質量有目共睹。
“我們這次拍的是喜劇片,希望給大家帶來歡樂和正能量。”
甯浩表示,他選擇讓劉德華飾演一個內地的小明星,並非是為了嘲笑或批判香港演藝界的衰落。
而是希望透過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帶出影視圈內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然而才剛宣佈定檔,尚未來得及為電影本身造勢,《紅毯先生》劇組就遭遇了第一個考驗——被其他幾部電影“踢出”春節檔的席位。
當年春節檔共有5部電影報名,除了《紅毯先生》,還有一部青春愛情片、一部動畫片、一部喜劇片以及一部奇幻片。
按照往年的經驗,每部電影平均可以要到15%左右的排片。
但是這一次形勢有所不同。
雙男主的青春愛情片一上來就強勢要求22%的排片。
而本來定位低調小眾的奇幻片,也提出了1800家電影院12%的放映要求。
其他幾部電影要求也都是10%以上。
這樣一來,就直接擠佔了全部的放映份額,讓劉德華的《紅毯先生》沒有了立足之地。
“什麼情況?這是要直接把我們擠出去啊?”聽說排片佔比的事,劉德華不禁眉頭緊鎖。
他雖然已不是當年那個能輕易動員全民刷票房的天王巨星,但多年積累的人氣與號召力也絕非等閒之輩。
沒想到在這個坑爹的春節檔竟然毫無用武之地。
“大哥,這樣下去我們這電影就真要黃了,到時候我們投資幾千萬不都白投了?”演員們一個個都心急如焚起來。
他們眼看著自己辛苦演出的作品就要被市場所淘汰,這種無奈與氣餒令人難以忍受。
“唉......這也怨不得人家啊,人家佔了先機,我們就成炮灰了。”
甯浩一副淡然的樣子,卻也暗自握緊了拳頭。
他原本對這個題材很有信心,結果片子還沒上映就遭遇如此巨大困境,這讓他這個導演也是自尊心極大受挫。
面對如此困境,劇組立刻採取了行動,製作了一系列宣傳海報來表達他們的心聲。
海報以紅色為主色調,上面印著醒目的文字——“請尊重每一位觀眾。
我們也要立足。”
簡單的文字傳達出了劇組內心的焦灼與不滿。
他們希望透過輿論的力量來為電影爭取更多的關注度與公平的待遇。
這種渴望票房卻被市場無情“踢走”的焦慮感,也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電影主題中對娛樂圈的諷刺基調。
“我們這部片子可不是來送人頭的!就算排片再少,也要在有限的放映中發揮最大價值。”
劉德華鼓舞著劇組成員們。
大家緊鑼密鼓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宣傳,希望能透過口碑打敗那些排片高卻內容空洞的大片。
然而抱怨與吶喊並沒有太多實際作用,《紅毯先生》最終只能在懊惱中接受10%的少於平均水平的排片。
這一幕似乎預示著,在片場之外的商業博弈中,就算你是影帝級人物,在市場的大浪面前也不過是滄海一粟。
明星的號召力和人氣是否真的有決定性作用,這第一個問題就讓人產生了懷疑。
導演甯浩:用電影表達人生體驗
和其他許多從小對電影充滿熱情的“電影夢想者”不同,導演甯浩走上電影之路,純屬是機緣巧合。
作為80後新生代的代表,甯浩並沒有受到那些令人神往的電影大師或經典影片的啟蒙和薰陶。
對他而言,電影只不過是生活中一個新的可能性。
“我的夢想其實一直都很現實,就是希望能在北京找到一份工作然後安安穩穩地生活。”甯浩笑著回憶。
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契機,並沒有太多情懷。
就是這樣一位並不“電影痴”的甯浩,在畢業後的人生交叉點上,經由室友和朋友的建議,偶然選擇了導演這條路。
獲得劉德華資助拍攝的第一部電影《瘋狂的石頭》一舉成功,讓他在電影圈立足。
從黑色幽默的角度切入,甯浩擅長將生活中的種種荒誕難解的困惑與煩擾,透過誇張諷刺的手法呈現在銀幕上。
他的許多電影人物都在社會轉型和生存壓力下掙扎、迷茫。
“我希望能夠表達那些普通人內心真實的感受。”甯浩說。
在他自身並不熱衷電影的情況下,選擇拍攝這些題材,是希望透過鏡頭記錄下這個時代中國人的生活狀態。
可以說,對甯浩來講,電影是他表達生活體驗、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而不是人生中的終極理想。
這種態度使他的電影作品中常常透著一種超脫和淡定。
正因為他並非出自電影世家,非電影院校出身,甯浩作品中那種現實性很強的風格,反而更能打動觀眾,展現出這一代年輕人的獨特氣質。
可以說,甯浩只對“生活與人”感興趣,而導演這個身份反而是可以替換的。
如果有一天,他找到了其他更合適表現手段,說不定也會輕鬆放下導演工作。
但至少在當前階段,電影依然是他表達自我的最佳方式。
《紅毯先生》的劇本風格與甯浩以往的電影並不相同,這是他首次嘗試以娛樂圈為背景進行創作。
但主題中對“成功”標準的反思、對“明星”標籤的諷刺等等,仍然展現出了他一貫的風格取向。
合作多次的劉德華對甯浩的個人風格瞭如指掌,也很欣賞甯浩作品中的真摯情感。
所以在詮釋這個面臨洗劫危機的小明星“陸一明”這個角色時,劉德華格外用心,希望透過“還原”的方式帶給觀眾更加真實的感受。
然而這種默契的合作,最終在市場的比拼中也未能為他們爭取到想要的排片名額。
但導演甯浩並不太在意,他淡定地認為,電影的生命力不在於那些外在的數字。
春節檔電影的質量才是生命線
隨著春節的到來,觀眾們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電影盛宴。
排片比例高的幾部電影在銀幕上輪番上演,而《紅毯先生》則在有限的資源中堅持著每天兩三場的放映。
院線為了迎合觀眾“熱鬧”的心理,在節日期間自然地會減少小眾文藝片的排量。
每天排上三場都頗為不易,已經算是《紅毯先生》的運氣了。
在大片密集上映的時間段,不少人都好奇:“明明劉德華、甯浩組合的新片子,排片這麼少?”
許多原本準備入場支援的觀眾都愕然地發現,很難買到這部電影的票。
其實現在的觀影市場早已變成了叢林社會。
沒有強大作品自身品質撐腰,想要在春節檔分一杯羹十分困難。
就算你是巨星,也不過是其中的一粒沙子。
顯然,在商業角力中《紅毯先生》並未佔到便宜,可它似乎並不著急一時間的票房收入。
甯浩和劉德華都清楚,決定一部電影長久生命力的,是它的內容質量。
很快,春節期間的首周觀影高峰過去,幾部大片的口碑也逐漸展現出來。
超高額排片的青春愛情片由於劇情老套,在年輕人群體中反響平平。
動畫片票房雖然可觀,但幾乎都是透過兒童觀眾撐起。
陣容強大的喜劇片則因為笑點過分生硬而遭遇差評。
“現在的電影越來越商業化了,春節檔就是競爭場。
內容沒勁,就是包裝得美哄哄的肥皂泡,最後也會破掉。”
一位資深影評人分析。
一時間,春節檔電影的口碑排行榜上,隨著大片紛紛掉鏈子,反觀在有限放映的劣勢下,《紅毯先生》的口碑卻在逐步轉好。
有關娛樂圈的諷刺性橋段吸引了不少圈內人士的共鳴;劉德華扮演“明星”角色的臻妙演技也贏得觀眾一致好評。
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透過一個邊緣人物的視角,反映了這個時代太多普通人也會面臨的迷茫、困境和焦慮。
這種現實感打動了不少觀眾的心。
“總算有部符合我們這類文藝青年口味的電影了,看完之後有許多感動。”
“沒有想象中那麼輕佻嘲笑,反而可以從中找到認同感。
人生總有那麼幾個時刻是比較迷茫的。”
“內心情感刻畫得很細膩,看到最後有種寬慰。
這種積極正能量太難得了!”
在網上的評論中,不少觀眾表達了對電影的認可和喜愛之情。
更重要的是,這種口碑很快在觀眾間發酵開來,原本的低排片比例也未能限制《紅毯先生》收穫更多新鮮血液。
當春節過後,各家電影院紛紛調整排片,給予口碑佳片更多放映機會時,市場的天平也漸漸向《紅毯先生》這一側傾斜。
它終於贏得了與自己質量相匹配的資源和關注。
這也印證了甯浩一開始的判斷——只要作品本身足夠優秀豐富,那外在條件的不足很快就會被彌補。
這才是電影要贏得生命力的根本。
春節檔電影的較量並未就此結束,但至少《紅毯先生》展現出了決心。
在這個充滿金錢與權力遊戲的殘酷叢林中,作為電影人,不能喪失對電影本質的堅持。
因為只有內容和質量才是開啟觀眾心扉的金鑰匙,是電影不朽的生命線。
結語:
回望這一場看似“生死相爭”的春節檔電影排片大戰,我們發現影響力最大的因素並非自己最先考慮到的。
明星的號召力,導演的名氣,大製作公司的強勢營銷,所有這一切在最初都似乎勢不可擋。
但是時間和市場的天平向我們證明,電影要想長盛不衰,共鳴才是關鍵。
那些無法觸動觀眾情感,無法產生認同感的電影,無論你傾注多少資金和精力去包裝,終究會在時間的流水中湮滅沒有一絲痕跡。
而那些富有共鳴力的作品,哪怕初時條件並不充足,只要核心足夠強大,終會打動更多觀眾的心,贏得生命的延續。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與認同,才是文藝作品得以流傳的基因密碼。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便能在視聽盛宴中,更加慧眼識珠,找到那些能夠與心靈產生共振的佳作。
就讓我們繼續期待著,下一個甯浩帶給我們的電影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