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和董宇輝的對談火了,
直播之前:老謀子也來賣票了!
直播之後:罵的都是黑子!
這段長達兩小時的談話,全程無尿點,73歲的張導暢談人生,暢談電影《第二十條》,雖在商不言商,但好在,兩人自帶流量,一下子吸引一百多萬觀眾,幾分鐘內點贊量高達幾億。
大概只有半個小時時間,《第二十條》已經賣了80w電影票,這讓張藝謀大為吃驚,他在一旁感嘆連連;董宇輝創造了新的一種直播帶貨方式,時代呼喚了他!
比起傳統的路演宣傳,這種方式確實能帶來更多的流量。
外面的世界變天了!
第五代導演張藝謀似乎早已跟不上時代,在網路上,有人稱他“國師”,有人覺得他其實是攝影師,一部《堅如磐石》更讓金星批評:“圈錢常規化、老年鈍感化”。
但是,於業內,他的江湖地位已無人小覷,各大電影盛宴,皆為座上賓。
因《狂飆》走紅而有機會參與演出《第二十條》的高葉激動不已:第一天進組,腿都抖,這可是張藝謀啊。
演了十幾年配角的“瘋驢子”王沛祿難掩喜悅“遙遠的夢變成了觸手可及的幸福”。
而另一邊廂,張導不吝誇讚,誇趙麗穎來演底層婦女郝秀萍,演出了天花板級別,甚至贊新人劉耀文長了電影臉,很上鏡,說王驍早該紅了。
有人說:老謀子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賣票。
然,縱觀他的從影之路,似乎從未有過激烈的評論,被抨擊“紙醉金迷”的《小時代》,他點評:從導演功課角度,第一部處女作還不錯。
聊起同學陳凱歌,“所有同學裡中文修養最高的,文筆才華最出眾的”,談及王家衛:“才華型導演,就那種小資城市感覺,一流,從老上海過來的味道”。
到最後評價起自己,“我是一個幸運者,是時代給了我許多機會和可能,在一個一個機會中,不斷驗證了能力,多了自信,成就是滾雪球這樣累積起來的”。
確實,論導演能力,不少影迷頗有微詞,光拉車不看路,他也很自知之明,“我導演的畫面素質和想法要高於我的文學想法,我是一個不錯的手藝人”。
但要論勤奮程度,張藝謀算翹楚,73歲高齡依舊活躍在片場,2023年兩部電影,一部《滿江紅》,一部《堅如磐石》,2024年開年又來一部《第二十條》,今年他又準備拍攝第一部電視劇,電競題材,算是全新嘗試。
在董宇輝直播間,董說“您一直在創新”,張聽後淡淡一笑,“翻車了不少”,“具體是哪些,網友比我更清楚”。
像被“口誅筆伐”的《滿江紅》,上映之初曾被罵慘,其手法上的創新、劇情上計中計,反轉之反轉,浪漫主義式的英雄主題,好看與不好看,看客各執一詞,
而要從創新角度看,這部電影確實是“突破”,演員上迎合了市場,請來了沈騰、岳雲鵬,易烊千璽,畫面色彩表達比之以往更濃烈,節奏更快,懸疑和喜劇結合。
面對網路上的批評,張藝謀則公開回應,“我一直在罵聲中成長,這才是網際網路時代,人人都可以發言,不能集中在一些權威評論家手裡”。
最後還降低姿態,再次喊話觀眾“被罵是幸事,說明大家還有關注我”。
所以這回在董宇輝對談時,他再次正向情緒價值輸出,心態包容,“如果要創新,就不能太愛惜羽毛,人不能一輩子只拍一部電影”。
謙虛低調,是他一貫作風,“我沒有什麼別的本事,只會拍電影”,果然真正厲害的人都這樣,他就像董宇輝口中的“成熟麥子”,頭始終低下來,腰身始終彎的,穗粒始終是飽滿的。
有路人表示不理解,張藝謀早已功成名就,為什麼還要拍戲?難道是為了掙錢。
看了他的發言,你就懂了——
“沒有一部自己滿意的作品,拍之前很果斷,拍完後反思,總有不足之處。”
“提供近萬人影視就業機會,打光、佈景、場務、美術……這些有經驗的打工人,又會反哺到行業。”
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張藝謀28歲才上大學,32歲才畢業,34歲才首次擔任攝影師,年齡焦慮他也有,等到正式執導電影,“那不得四十多歲了?”。
當然,也許你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好時。
《紅高粱》是否觸控到了原著的靈魂,但看一眼影片裡的鏡頭:壓倒的高粱上,沒有激情的戲份,鏡頭給了那片風吹過、不知生長了多少年的茫茫高粱地……
鞏俐身上的厚重力量感和蓬勃生命力,投射了張藝謀的藝術幻想。
之後,鞏俐離開,他作品裡的藝術魅力也一落千丈。
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人變了,他只能先接受,再創新求變,開策劃討論會,自言“我們現在帶著枷鎖,還得跳得牛”。
《第二十條》的劇本籌備了幾年,最高檢參與了影片的拍攝製作。
是關於“正當防衛”的議題,張導要拍“法治社會里的包青天,講底層小人物的困境”。
電影需要時間,藝術需要打磨,具體能不能拍好,張藝謀不敢打包票,他說“演員是第一生產力,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不管怎麼說,他確對得起“最勤奮導演”的讚譽,謙虛低調是多年活躍的原因,光這一點,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