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播的春節檔電影《第二十條》,毫不意外地爆了。
有觀眾評:“金句頻出”。
也有人說,“嬉笑怒罵聚焦公正!真的很好看”。
還有人表白:“這是春節檔個人最喜歡的電影”!
無論哪種口徑,全是誇張藝謀導演和《第二十條》的。
《第二十條》既講法律法規,也講家長裡短;既講檢察官的工作生活,也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案件。
在電影層面來說,張藝謀很好將劇情的可看性和普法結合到了一起,看完電影的觀眾,在感受到春節熱鬧氛圍的同時,也真正學到了關於《刑法》“第二十條”的知識,一舉兩得。
不過,認真二刷完《第二十條》,我發現,這部電影教給我們的,其實很多。如今關於“見義勇為”和“互毆”的話題特別熱,尤其是互毆往往來的猝不及防。
下面,我結合《第二十條》劇情,列一下五個避免“互毆”不惹事不怕事的知識點。
這5條最樸素的方式方法,都是電影裡透過超有料的情節和對話反應出來的,主打的就是實用性極強。
第一個,衝動是魔鬼。
這是韓明夫婦在勸導公交車司機張貴生的時候,用到的話。
雖然這句話我們聽到過很多次,但實際上,當事情發生時我們很難控制情緒,很多犯罪行為,都是一時衝動發生的。
電影中,因為衝動而造成悲劇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遇到事情,沉穩冷靜是第一原則,就跟韓明說的那樣,“理性平和”是關鍵。
即便遇到棘手的,緊急的,人命關天的事情,也要保持冷靜的頭腦,防止因為情緒激動,做出錯誤的決定,抱憾終身。
第二個,遇到糾紛留好證據是關鍵。
片中,韓明(雷佳音 飾)的兒子韓雨辰見義勇為,為了救下被霸凌的同學,反而自己被誣陷,被立案審查。
其實,當時韓雨辰熱血上頭,情緒激動,很快去救同學了,忽略了先保護自己的原則。假如以後我們遇到此類事情,建議大家要在第一時間,留好影片證據。
現在人手一臺手機,如果韓雨辰在對方霸凌同學的時候,能用自己的手機拍下一段影像,然後再去見義勇為,最後也不至於鬧到百口莫辯的程度。
有時候,與其將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不如自己掌握事情的走向,見義勇為可以,但一定要在保護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切記。
第三個,能跑就跑,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才是王道。
第一次是見義勇為沒法跑,第二次性質不同了,是被當街報復,這跑就對了!
張科叫來四個混混把韓雨辰打了一頓。打完後,因為沒有張科指使的證據,韓雨辰也是隻受了輕微傷所以無法報案,相當於吃了啞巴虧。
實際上,在遭受圍毆或毆打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韓明說的逃跑。這樣既可以避免自己受到進一步的人身傷害,還能有效報警,以最快的速度處理這件事。
如果跑不了,那也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重要部位,同時記住毆打者的一些特徵,比如樣貌、身形等等,方便之後協助警察尋找打人者。
還有,遇到這種情況,最好不要反擊,因為反擊可能被定性互毆,也可能對自己的人身造成更嚴重的威脅。
如果一定要反擊,也要確信自己是在保護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進行。
第四個,溝通最重要。
跑也沒跑了,進派出所了,下面就面臨一個關鍵的環節。
調解階段太關鍵了,電影裡韓明與老婆與張科的父親(張譯 飾)的首次調解,完全是反面範例,話趕話沒好話。
為了一句“一釐米”,張主任嘴都氣歪了。
調解現場本就雙方劍拔弩張的,這很正常,但最大的原則還是解決事情,一次良好的溝通真的很重要。
第五個,相信法律,託關係走後門往往會更復雜。
如果調解失敗了,立案了,走司法程式,怎麼辦?
片中,韓明和老婆為了讓校領導撤案,想盡了辦法,又是給校領導送禮,又是託關係走後門幫忙,結果越來越糟。
找自己的大舅子,沒想到大舅子嘴上大包大攬,實際上什麼事情都不幹,導致最後浪費了時間。
找張主任的外甥幫忙,沒想到攢局到一起,反而引起了更大的衝突。
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四個字:相信法律!
總之,萬事莫慌張,保護好自己。世界很安全,又很危險,防患於未然,永遠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