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新年好!
去年春節檔看了張藝謀的《滿江紅》,感覺很好看,很燃。
沒想到,今年他的格局又上了一個新層次。
《第二十條》雖然比不上《熱辣滾燙》的熱度,但法治題材更貼近大眾,我看得又哭又笑,竟然哭溼了兩張紙巾。
建議張藝謀下次上映電影的時候備註一下,讓觀眾知道要不要帶紙巾,不然借紙巾哭有點太丟臉了。
這電影看完之後,我深刻地感覺到,老百姓不是這部電影的受眾,它就不是拍給我們看的。
關於見義勇為、被打之後還手,是正當防衛,還是互毆,以及故意傷人的問題,社會上長期以來就有廣泛的討論和爭議性。
電影《第二十條》用了幾個具體案例深入、詳細地講解了這種爭議性。
首先,公交車司機李貴生因為保護乘客見義勇為,把地痞流氓打傷而坐了三年牢,他的女兒認為他沒有錯,於是他一次又一次去上、訪,最終沒有等來公平,而是等來了死亡,只留下一個孤女。
其次,韓明的兒子為了制止校園霸凌打傷了校主任的兒子要被立案,身為檢察官,懂法的韓明一直想著怎麼道歉,結果等來了兒子被小混混毆打。
最後,也是電影裡主人公韓明要處理的主要案件,王永強為保護自己和妻女,捅死了村霸劉文經,面臨被起訴償命的慘況。
一眾檢察院人員都堅持對王永強立案,認為他在法律證據面前犯故意傷害罪,只有檢察官呂玲玲一直堅持找證據證明王永強只是防衛過當。
最後雷佳音飾演的韓明被良知,被他心裡真正的是非觀逼著覺醒,反轉了這件案子,保護了王永強一家。
韓明本來四十多歲,只想苟著生活,他溜鬚拍馬,事事不敢出頭,只想把掛職轉為正式,想讓兒子在中學順利讀書。
結果老婆進了拘留所,應該被保護的證人跳樓了,還有見義勇為坐了三年牢的司機死了。
他終於放下了自己對前程的追求,放棄兒子讀好學校的執念,冒著得罪領導的風險,慷慨陳詞,駁斥一眾法律人士的意見,“撥亂反正”,救了王永強一家。
結尾很燃,很觸動心靈,觀影的人哭得稀里嘩啦……
可是,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什麼呢?
仔細一想,很可笑,這部電影越感人,越深刻,越讓老百姓們不敢見義勇為了。
這裡面有一個悖論,雷佳音飾演的韓明最後為何讓人們心潮澎湃,那麼感動,不是恰恰證明著勇敢、堅持正義的不容易嗎?
那麼多公檢法人員都認為法律就該那樣,有20多個相似案例都被判成了故意傷害罪,一個40多歲處處慫著的人,被逼著放棄在大城市裡掛職,拿出回小城市生活的勇氣去矯正所有的不公平,這告訴我們的難道不是堅持公平公正更難嗎?
這部片子並沒有告訴所有人,怎樣的防衛才是正當防衛,怎樣見義勇為不會連累自己,這部片子告訴我們的正是追求公平公正有多麼難。
所有看電影的人,只要是腦子清醒的,都明白,像主角雷佳音這樣的檢察官是多麼的理想主義,現實中有多少這樣肯賭上自己前程也要堅持公平公正的人呢?
雷佳音呼喊著“我們辦的不是一件案子,而是一個人的人生”。
他讓堅持起訴的公檢法人員被感化了,這恰恰是我們的悲哀。
我們需要的不是公檢法人員閃著人性的光輝才知道如何辦案,不是一個小職員犧牲自己喚醒他人,我們需要的是“依法”即有公平。
公平正義應該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這部電影不是拍給老百姓看的,更應該給公檢法人員看。
如果一類案件,既可以定性為犯罪,又可以定性為無罪,主要看公檢法人員是否肯真正站在當事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那所有的公檢法人員都應該看這部電影,向韓明學習。
不得不說,單從這部片子來說,張藝謀的格局已經高於其他導演了,當其他人還在教育觀眾的時候,張藝謀已經在“教育”公檢法了,佩服他的勇敢。
他看出了問題,拍出了問題,希望這種“呼喊”與“教育”更多一些,我們的社會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