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介紹,在2月7日,曾在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中飾演童年時期芭比塔一角的年輕女演員蘇哈妮·巴特納格爾因身體不適而入院接受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搶救,不幸的是,她在2月16日去世,年僅19歲,這一訊息令人惋惜。
對此,著名演員阿米爾·汗透過其公司發表了一份悼念宣告。在這份宣告中,阿米爾·汗強調了蘇哈妮對《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的重要性,表示如果沒有蘇哈妮的精彩演繹,該片將無法完整呈現,表達了蘇哈妮在觀眾和劇組成員心中永恆的地位,並稱她為“大家心中的明星”。
《摔跤吧,爸爸》(Dangal)是一部2016年上映的印度動作劇情片,由尼特什·提瓦瑞執導,阿米爾·汗、薩卡詩·泰瓦、蘇哈妮·巴特納格爾等人主演。這部電影改編自印度真實事件,講述了前摔跤冠軍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由阿米爾·汗飾演)培養女兒成為摔跤冠軍的故事。
《摔跤吧,爸爸》在印度及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印度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這部電影在多個國家取得了極高的評價,尤其是對於女性權益的推廣,被認為是具有強烈社會意義的影片。《摔跤吧,爸爸》還入選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外語片獎評選。
該片於2017年5月5日在中國大陸正式上映。上映後,《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內地市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口碑爆棚,票房成績也非常突出。截至某個時間點,在中國上映約27天后,電影票房突破了10億人民幣大關,成為首部在中國取得如此高票房的寶萊塢電影,甚至超越了其在印度本土的票房成績。
影片憑藉阿米爾·汗出色的表演以及感人的故事內容,引發了中國觀眾的熱烈反響和共鳴,得到了廣泛的讚譽和高度評價,尤其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關於女性權益、家庭教育以及體育精神等話題的深入討論。
這部電影的主要講述的是馬哈維亞·辛格是一位曾有望為印度贏得國際摔跤金牌的運動員,但由於生活壓力和個人事業受阻,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摔跤生涯。他深感遺憾,並寄希望於未來能有一個兒子繼承他的衣缽,實現未竟的夢想。
當馬哈維亞發現自己的兩個女兒——吉塔和巴比塔在一次意外中展現出非凡的摔跤天賦時,他不顧社會對女性從事摔跤運動的偏見,決定訓練她們成為職業摔跤手。
馬哈維亞制定了嚴格的訓練計劃,兩個女兒起初對此並不理解且抗拒,但隨著時間推移,在經歷種種困難後,她們逐漸認識到父親的良苦用心,以及自己在摔跤方面的真正潛力,並開始全身心投入訓練。
影片生動描繪了姐妹倆如何在男權主導的社會環境中克服障礙,贏得尊重,並在地區、國家乃至國際級別的摔跤比賽中嶄露頭角。
隨著劇情發展,大女兒吉塔進入體育學院接受更專業的訓練,然而她開始背離父親的指導,受到新教練的影響,導致她的成績一度下滑。妹妹巴比塔則始終堅持父親的訓練方法,並取得成功。
吉塔在全國比賽中失利後反思自我,重新找回初心並與父親和解。馬哈維亞成為了女兒的精神支柱,幫助她在國際賽事中調整策略,最終戰勝強敵,贏得了印度歷史上首枚女子摔跤金牌,實現了父親為國家爭光的夢想。
《摔跤吧,爸爸》不僅展現了父愛的偉大,也傳達出打破性別刻板印象、追求個人價值與國家榮譽的重要資訊。《摔跤吧,爸爸》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它成功地將運動、家庭、性別等多元主題融合在一起,透過生動的故事和深入人心的表演,向觀眾展示了人性的力量和夢想的價值。
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運動傳記片,更是一部充滿感動和啟示的家庭勵志片。它向觀眾傳遞了堅持夢想、追求平等和尊重的價值觀,讓人深感震撼和感動。
對比一下春節檔火熱的《熱辣滾燙》,《摔跤吧!爸爸》與《熱辣滾燙》雖然都是運動題材電影,但它們所探討的主題、文化背景和藝術表現手法存在顯著差異,這也是前者在社會意義、價值體現以及情感共鳴上被更多觀眾認為更深刻、更具影響力的原因。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印度電影,它不僅聚焦於體育精神和家庭親情,更深入地探討了性別平等和社會變革。影片透過主人公馬哈維亞·辛格·珀尕訓練兩個女兒成為摔跤冠軍的過程,挑戰了印度社會對女性的傳統角色期待,並藉此推動了女性權益和性別平權議題的發展。電影中的父女情深、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以及對社會現狀的勇敢批判,使得該片具有極高的教育意義和人文關懷價值。
相比之下,《熱辣滾燙》劇情則是根據日本電影《百元之戀》翻拍的虛構故事。它透過主人公樂瑩的自我發現和心靈成長曆程,傳遞了關於接納自我、勇敢面對生活挑戰以及追求個人幸福的重要價值觀,故事和現實意義都比較單薄,沒有像《摔跤吧!爸爸》那樣觸及到廣泛的社會問題和深層次的文化變革,那麼其在社會意義上可能會顯得相對有限。
當然,每個電影都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觀眾群體,但如果從對社會影響和主題深度的角度來評價,《摔跤吧!爸爸》憑藉其對女性解放、家庭教育和國家榮譽等多重維度的詮釋,確實更能觸動人心,更讓人感動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