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巷人家》熱播,家庭百態引深思
最近電視劇《》可真是爆火,全網各大平臺熱度蹭蹭往上漲,朋友圈裡也時不時能瞧見有人在熱議劇情。
這部劇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講的是蘇州某棉紡廠家屬區巷子裡,幾個家庭跟著時代變遷,經歷的那些悲歡喜樂事兒。追劇的時候,不少人都直感慨,一會兒被幾個孩子的天真給逗得哈哈大笑,一會兒又因為宋瑩和黃玲那真摯的鄰里情,感動得熱淚盈眶。
可這莊家,真能把人給 “氣炸”。那公婆成天算計,丈夫就知道 “和稀泥”,兄弟一味索取,母女受盡委屈,這婚姻生活也是一地雞毛,就這麼構成了莊家的數十年歲月。在那無盡的爭吵聲裡,莊家的日子就沒安生過,莊超英和黃玲的婚姻都好幾次差點走到頭了。
看著劇裡這些家庭矛盾,就不禁想起說的那句話:“這個世界上,好多人,誰對他不好,他反倒對誰好。世界說起來很大,人說起來很多,但每個人迫切要處理和對付的,其實就身邊周圍那麼幾個人,相互琢磨的也就那麼幾個人。”
可悲的是,好多人不懂這道理,把感情順序都弄錯了,日子也過反了,最後把家庭幸福都給毀了。
二、錯把情分當本分:對外對內兩副面孔
蔡康永講過一個觀點挺有意思,他說:“人與人之間,有一個情感賬戶,每次讓對方開心,存款就多一點;每次讓對方難過,存款就少一點。” 對於家庭來說,最大的財富可不就是 “和睦” 嘛。
就說這莊超英,在鄰里眼裡,那總是面帶笑容,貼心問候,和誰都不撕破臉,是個大好人;在學生眼裡,他關心學生未來,理解青春期心理變化,想盡辦法教好學生,也是個好老師。
可回到家裡,他就跟變了個人似的。莊家老兩口偏心小兒子,有好處都給小兒子一家,有難處就甩給大兒子一家。黃玲忙乎半天做飯,飯桌上連個座位都沒有,莊超英不但不幫著說句話,還怒斥妻子。
面對父母過分要求,他不敢違逆,可一聽妻子拒絕,就大聲呵斥。他那倆孩子沒被爺爺奶奶善待,莊超英也不問緣由,還想打女兒,真真是把最差的一面都帶回家了。
為啥會這樣呢?還不是錯把情分當本分了,覺得家人的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就把外面的好臉色都用完了,回家只剩壞脾氣。
作家張德芬說得對,越是要面子、討好外人的,對親密的人就越不好,最後感情沒了,家庭也散了,多可悲。
三、錯把面子當裡子:為了面子苦了家人
白巖松有句話挺在理:“因為你太好說話。什麼事情,一找你就答應;什麼東西,一要你就給。你成功塑造了一個毫無原則的自我,既然你沒有了原則,人家對你自然就沒有了底線。”
家人就愛把面子弄得光鮮亮麗,場面話說得好聽,可實際利益面前,壓根不顧莊超英一家的感受。莊超英也跟著學,工資都給了莊家老兩口貼補小兒子,自家日子過得艱難,還覺得妻兒沒吃苦,太矯情。
黃玲好不容易搶到肉想給孩子補營養,莊超英一聽老人好久沒看孩子,就叫上一大家子來吃飯,把肉分出去了。還有那鄰居家孩子備考來打擾,莊超英也不拒絕,熱心都給了外人,對家人就只剩冷漠薄情了。
這就是把面子看得太重,最後被面子困住,日子過反了,連親情都錯失了。人要是連裡子都修不好,光有臉面也沒啥用,家要是隻圖面子光鮮,不顧裡子充實,遲早得 “垮塌”。
四、錯把糊塗當精明:家事處理沒邊界感
《阿甘正傳》裡有句臺詞說得好:“我不覺得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最重要的是什麼,知道不重要的是什麼,然後做一個簡單的人。”
這《小巷人家》裡的莊家,就老是自以為精明,其實做事糊塗得很。莊家二老覺得自己給小兒子佔了不少便宜,可實際上早就打破了兒女間的手足情深。
他們又是讓黃玲照顧所有孩子,又是動不動就搬去黃玲家讓母女照顧,完全沒考慮人家小家庭的感受。
莊超英作為一家之主,處理這些爛事的時候,也不樹立個明確界限,任由別人一次次觸碰底線,把家裡弄得雞飛狗跳的。就因為沒這邊界感,各種無理請求不斷,全家人的關係也老是鬧僵。
周國平說過:“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想突破這界限。” 沒邊界感的人生就是場災難,沒分寸感的關係就是把利刃,沒是非觀的家庭就是一團亂麻。
處理家事就得小事不計較,大事拎得清,這才是高明的解決方式。人到中年了,得待人有分寸,做事有原則,守得住底線,這樣才能留住幸福,讓日子越過越好。
五、家庭經營之道:珍惜家人,過好餘生
王小波說過:“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都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中年以後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到了一定年齡,打理好自己的家庭,經營好家人之間的關係,那可真是餘生最重要的修行之一。家和日子旺,人和事事興,就算沒大富大貴,生活也能過得有滋有味兒的。
咱可不能像劇裡那些人似的,把日子過得亂七八糟的。得明白,家人是最重要的,別為了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把家庭幸福都給弄丟了。只有把家庭經營好了,這後半輩子才能過得舒心、安穩。
家是溫暖港灣,別因糊塗犯錯,經營好它,餘生方有滋有味,幸福長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