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澳門演唱會這場戲,怎麼看怎麼透著點“劇情反轉”的味兒。2500張票說是“售罄”,結果開場一看,觀眾席卻沒坐滿,這就有點讓人心裡打鼓了:是票真的賣光了,還是被誰“口頭收光”了?不管哪個答案,都讓人覺得耐人尋味。
先說場館吧,2500人的規模,按理說不是啥特別大的場子,但也不至於顯得“緊湊”。這年頭,歌手辦演唱會,場地大小有點像朋友圈的定位,得標出個“分量”來。刀郎的萬人體育館、的戶外音樂節,隨手一比,楊坤這個規格確實有點讓人皺眉。不過,這年頭演唱會未滿座也不是稀罕事,場館大不大不重要,氣氛到不到位才關鍵。
再說票價,468元起步,這數字確實友好。一般來說,親民票價意味著歌迷捧場的門檻低,場子應該更容易爆滿。可這回竟然有人反映“隨便坐”,這就挺魔幻了。是門票真的留了大把“友情位”,還是歌迷掏了錢卻臨時變卦了?有人打趣:是不是花468塊就能買個“我去看了楊坤演唱會”的朋友圈素材,而演唱會本身並不是重點?
最有趣的是這次演唱會被拉出來跟刀郎對比。這事兒嘛,怎麼看都有點“借題發揮”的意思。刀郎的觀眾是爆棚,但楊坤當年那句“沒法評”引來的後續效應,怕不是一時半會兒消散得了。再說了,兩人的音樂風格、粉絲群體壓根不重疊,真比起來也沒啥意思。不過,從粉絲的火熱程度來看,楊坤確實沒辦法和當下的流量歌手同臺競爭。這種“眼見人家紅了就尷尬”的心理,普通人聽聽也許覺得酸,但對老牌歌手來說是扎心的。
但話又說回來,一場演唱會能不能坐滿,真能全看歌手?疫情後娛樂消費疲軟,有些人票買了卻未必能來,或者臨時放了鴿子,這些情況都可能影響到場效果。況且楊坤的鐵粉能撐起他這麼多年,還能開個人巡演,足見他的音樂還是有市場的。只是他這次演唱會的執行和宣傳,可能真的不夠給力,讓觀眾未能“熱情滿場”,終歸是團隊的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音樂市場這麼卷,楊坤這樣的中生代歌手如何突圍?是繼續守著自己的老粉圈子,安心唱懷舊金曲,還是試著整點新活兒,吸引新一代的聽眾?別看場館規模小、觀眾沒滿座,可這其實是一個提醒:歌手光靠情懷和經典曲目撐場,已經越來越難討到觀眾的歡心了。
最後問一句:如果連演唱會都要靠對比別人的人氣才能討論,這種風潮下,未來還有多少人願意靜下心來聽歌?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