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那個在臺灣省嘉義眷村上房揭瓦,下河摸蝦的頑童。
是否想到多年以後,自己會被貼上“綜藝教父”、“娛樂教父”的標籤?
47年前,那個走出眷村,第一次走進電視臺的年輕人。
又是否會想到,未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會看著他的節目長大?
有人說:“他的成功史,也就是臺灣電視的發展史。”
他,就是。
可能你沒聽過他的名字,但應該看過《》《超級星光大道》《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又或者知道、大小S、蕭敬騰、林宥嘉、楊宗緯…
作為製片人,從他節目裡走出的明星,紅遍海峽兩岸。
最近,看到他帶著節目《偉忠哥來串門》入駐今日頭條,大家期待感滿滿。
上個週末,我抽空看了兩期,說實話,這位67歲的文藝圈大佬,他的智慧,他的經驗,細細品味,皆是人生。
01
千金難買少年貧
《偉忠哥來串門》第一期節目中,王偉忠請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都是“大院子弟”。
但是王偉忠成長的眷村,多是低下階層士兵。
他出生於1957年,那個時代,想想也知道他們這樣的家庭生活有多艱難了。
“兩戶人住一家,搭一個灶臺。等孩子長大了,必須有院子,就搭出來,住不下了,又加蓋樓,就跟違章建築一樣立起來了。”
這是今年,王偉忠帶著《寶島一村》全國巡演時,回憶的畫面。
按理說,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多多少少帶點“自卑感”。
可曾經的那個少年,包括那個貧瘠的村落,在王偉忠的記憶中總有一抹難掩的“自豪”,甚至連臺北這樣的中心城市在他口中也是“不屑”的。
許知遠有一個提法很有意思,叫“弱者的反抗”。
但是我更喜歡王偉忠的說法:“千金難買少年貧。”
有人會說,你這不是在歌頌苦難嗎?
其實苦不苦,不是你能夠選擇的。
若是沒有半點依託,那就只能奮力生長,為自己掙出一片天地。
有句話說得好:人都是逼出來的,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自然什麼都會了。
所以說,千萬不要小看“弱者的反抗”。
王偉忠就曾說過自己的一段心路歷程:
“小時候又窮,窮你就會想創作,想讓自己有出息,想辦法想侍親孝親,想孝敬父母,你就會努力嘛。而千金難買少年貧,你就創作嘛。”
這也就是為什麼,18歲的王偉忠能夠隻身前往臺北,邊工邊讀;19歲的愣頭青,就敢闖入電視臺的原因。
因為他很早就明白:沒有人給你遮風擋雨,你就要自己“在陰霾中尋找陽光、在亂草叢中去找鮮花。”
02
人都是沒有腳的鳥
王偉忠比許知遠大19歲,這中間隔了將近一代人。
可他們都共同提到了一個關鍵詞:漂泊感。
這裡面當然有各自的歷史原因,不過有一點是共通的: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總是向外走的。
記得十多年前,養育王偉忠長大的那座眷村要拆遷,一堆老人戀戀不捨,王偉忠特意組織大家辦了一場“歡送會”,並且用鏡頭記錄下每張面孔。
每個人都試圖挽留些什麼,可最終什麼也留不住。
“眷村一代已然凋零,像我這樣的二代也六七十歲了。房子拆了後,我一直有種焦慮感,好像是「孃胎」沒了。”
其實這樣的焦慮不是王偉忠獨有的,許知遠也感慨:
當一個又一個熟悉的同學、朋友遠走海外,再難相見,“我們從來沒想到我們這代人也會產生某種離散的感覺”。
然後許知遠還引用了《阿飛正傳》裡的那句:“人人都是沒有腳的鳥。”
當他鄉成為故鄉,熟悉的某某也最終會變成模糊。
可人這輩子不就是這樣嗎,相聚只是一時,離散才是終曲。
03
人生需要留白
王偉忠問許知遠:
“我們這行做久了就是要流暢,中間正好沒有縫,沒有空,但你(訪談時)留下那個縫,有時候我就看你在那邊不知道要講什麼,但也留下來,我覺得還蠻有意思。”
說實話,我在看《十三邀》的時候,也發現了這點,起初還覺得挺尬。
但是,許知遠的回答讓我茅塞頓開:
“對,我們可能覺得留白很真實。沉思、猶豫,甚至有點不知道下句要說什麼,都是思想做反應的過程……所以談話中要給語言生長的時刻。”
這裡說的是對話的風格和藝術,但是再細品一下,生活不也是如此嗎?
我之前寫稿,有個壞習慣。
遇到卡文,總是枯坐著冥思苦想,甚至有過一整個下午寫不到兩三行字的情況。
後來,我發現你越是著急越是抓不住任何頭緒。
這時不如放鬆一下,做點與工作毫不相關的事情,哪怕去遛遛彎,靈感可能就在不經意間冒出來。
這是一個浮躁的時代,一切的節奏彷彿只剩下兩個音符:“匆忙”“充滿”。
因為我們害怕自己做得太少,做得不夠,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事實是等一等,偶爾放空放空,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糟糕。
04
最好的時候,就是走下坡路的時候
《偉忠哥來串門》裡有一段讓我備受震撼的對話:
許知遠:一個娛樂節目或者一個綜藝有它的生命週期,你會在什麼時候感覺到它的生命力開始衰減了?
王偉忠:最好的時候。
最好的時候,也是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
一語驚醒夢中人。
別說娛樂圈那些換了一茬又一茬的明星偶像,就連歷史上的那些王朝更迭不都是這樣嗎?
想起一句話:“這個世界總有人在頂峰,但沒有人永遠在頂峰。”
無論你歷盡多少磨難,攀登得多麼辛苦。
當你走到峰頂,看到無限風光,也就意味著要向下走了。
05
繼續走下去,直到末日
許知遠問王偉忠:節目走下坡路,該怎麼辦?
王偉忠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以為即便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他也總會想辦法緩解頹勢。
可他只說了一句:“繼續走下去,直到末日。”
許知遠追問:“哪一刻覺得必須停掉了呢?”
王偉忠很是坦然:“它自然會產生,就會有人要求它停掉。比如《康熙來了》,就是康永說他不想做了。”
起初我還沒回過味,覺得這不是擺爛嗎?
可仔細一想,王偉忠的行事作風,即便那些膾炙人口的節目落幕了,但是口碑沒垮過。
然後我在《偉忠哥來串門》的第二期裡找到了答案。
和兩位年輕的喜劇演員張小婉、管樂分享人生經驗的時候,他提到自己出演過的一個舞臺劇:《謝謝大家收看》。
六十多歲的他,幹這一行幹了45年。做任何事情,都是從“歡迎大家收看”開始,然後從“謝謝大家收看”結束。
這是一個輪迴。
去看看王偉忠這些年的發展,他的身份可不止製作人這一重。
他曾耗費5年時間,拍出紀錄片《偉忠媽媽的眷村》。
在全國各地演出了十多年的《寶島一村》,他是聯合編劇、導演;
除此之外,他還寫書、出專欄、做主持、當舞臺劇演員……
一個節目也罷,一個身份也好,可能都有大結局的那天。
你需要害怕的不是“謝謝大家”,而是做好“歡迎大家”的準備。
因為,每個結束,都是新的開始。
06
過去的已經過了,未來的還沒來
“如何保持這種年輕的狀態?”
當聽到張小婉和管樂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有一絲錯愕,然後在下一秒又恍然。
《南方都市報》曾在25歲到35歲的年輕人中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他們普遍都有年齡焦慮,主要表現在職業、婚姻、健康、外貌等方面。
我就不止一次地聽到一些女孩子說:“這人啊,過了25,就跟坐過山車似的,大下坡。”
我不知道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但我知道我們這代人有種超出年齡的緊迫感。
還是王偉忠這樣的長者看得通透:
“壽命和生命力是兩回事,有些人雖然有100歲,可他還沒老的時候就已經老了,還沒死的時候某些方面就已經死了。”
那麼怎樣才叫作生命力?
他舉了一個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要看過去,不要看未來,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到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每天過好。”
是啊,人生只有一天,就是今天。
讓自己活得專注且具體,喜歡就去追,想做就去做,別被往事糾纏,也別因未知而退縮。
07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偉忠哥來串門》最動容的一個故事。
王偉忠和母親回鄉探親。
年邁的外婆問母親:“你不是去臺灣玩嗎?一玩40年啊。”
那一瞬間,彷彿穿越了無數歲月,又彷彿轉眼之間。
千言萬語,最終只化作王偉忠的那句感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可人生這場大戲沒有劇本,更沒有彩排。
所以,才有了那句:“命運如刀,天意難測。”
而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
珍惜每一個當下,珍惜每一次遇見,珍惜每一份擁有。
08
《偉忠哥來串門》播出了兩期,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也只不過是這兩期節目中的冰山一角。
從幕後到臺前,王偉忠都是過去三十年兩岸三地流行文化的觀察者和參與者。
很期待接下來有更多更有趣的人來“串門”,和王偉忠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碰撞出不一樣的思想火花。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王偉忠的頭條號上給他留言。
最後,用王偉忠在節目開頭說的那句話結尾吧:“我是一個生活的製作人。”
願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人生的製作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