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中國網】【金融界】(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文|鹿上
編輯|鹿上
自11月15日起,橫店群演的薪資再次縮水!
本就微薄的15元時薪降至13.5元,在此基礎上,工會還要抽取10%。
在每月收入一兩千的背後,是影視行業那聲勢浩大“失業潮”的來襲。
“我們一定會比胡歌便宜,而且跟他一樣好用!”2019年海清因現場“求工作”衝上熱搜。
本以為這番“奇葩”發言是她“低情商”的表現。
但看到“失業潮”到來之後才明白,那是腰部演員們無奈而卑微的吶喊。
“日入208萬”早已成“傳說”,頭部演員片酬遭“腰斬”,腰部以下演員無戲可拍成常態。
看似風光無限的演藝圈如今被寒潮席捲,業內工作人員“如履薄冰”。
為何在大眾眼裡最賺錢的演員職業竟也開始走“下坡路”?
影視行業的“春天”何時才會到來?
演員的“鴻溝”
“真的很希望觀眾能夠走進電影院。”這是張藝謀的無奈。
“請大家到電影院支援我們的國片。”這是成龍的懇求。
影視行業似乎再難恢復當年的欣欣向榮。
2020年是一道“分水嶺”,因為“口罩”原因,影視行業再一次遭到重創。
經濟整體大環境的下行,導致大量的影視公司業績下滑、乃至無以為繼。
2020年一年當中,有5328家影視公司被迫登出,是上一年的1.78倍。
許多公司就算挺了過來,但營收淨利潤平均下滑也超出了400%,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在行業“縮水”的背景下,娛樂圈的演員們“人人自危”,生怕變成導演的“棄子”。
主流影視公司更願意直接聘用頭部演員,以此來降低風險。
因為這些演員自帶龐大的粉絲基礎,甚至無需額外的引流和宣發。
比如在沈騰的《抓娃娃》上映後,許多群眾就是衝沈騰和馬麗這對“熒幕CP”而來。
不僅自身就具備強大的流量和話題度,頭部演員還能大大降低拍攝風險。
近些年,藝人“塌房”已經屢見不鮮,大量影視作品和綜藝受到“塌房”明星的影響。
如今投資方本就已經不再將影視行業視為最佳選擇,劇組自然要把握住每一次合作機會。
所以在選用演員方面就格外嚴苛,處於頂流地位的演員們,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但這並不代表頭部演員們能夠就此“高枕無憂”,相反,他們也受到不小的衝擊。
雖然一直都有戲拍,但片酬卻幾乎被“腰斬”,薪酬只能達到從前的一半。
一位從業人員透露,現在不再追求“以數量取勝,批次生產、爆一部就是勝利”。
已經沒有那麼多機會給導演們試錯,所以影視作品產量驟減,突出的是以質量為王。
所以頭部演員們的可選擇權自然也相應減少。
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他們不僅薪酬降級、就連十幾個小時連軸轉地加班也成了常態。
在危機意識的驅動下,許多演員開始尋求自我突破、實現從流量到實力派的轉型。
趙麗穎就憑藉《風吹半夏》《第二十條》成功擺脫“小花”的標籤,畢竟演技才是硬道理。
不過最艱難的還要數底部的小演員們,他們連想要加班、想要轉型的機會都沒有。
參演過諜戰劇《紅薔薇》的演員李亞文,飾演《知否》中“周雪娘”的馬丁都很難再接到戲。
雖然是小演員,但他們好歹有過演繹經典作品的經歷,拿到的角色也屬於較為重要的配角。
可就算如此,他們也無法單純靠演戲來維持溫飽了。
頭部和底部巨大的“薪酬差距”明晃晃地彰顯著演藝圈的殘酷。
行業“入冬”
影視行業自2014年後進入極盛時期,大量資本下場、行業熱度高漲。
但在發酵4年後,隨著相關政策的管控,範姓女星事件被曝光,全網譁然。
從那時起,該行業就步入了大規模調整、規範化的時期。
許多集數“臭長”、劇情拖沓的電視劇也遭到“制裁”。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改變後,業內影視作品的質量明顯提升。
2022年《開端》《獵罪圖鑑》《蒼蘭訣》《星漢燦爛》等都是年度佳作。
白敬亭、趙今麥、檀健次、虞書欣這些“中生代”演員的湧現為影視行業注入活力。
但電視劇整體“篇幅”的縮短也導致了大量演員被淘汰,他們的出路更加渺茫。
演員馬丁的丈夫是個名氣不大的導演。
夫妻二人時常呆在橫店拍戲,他們最能切身體會到行業的變化。
過去的橫店擠滿了形形色色的“追夢人”,劇組和導演們都忙得團團轉。
有時候為了爭一個場景的拍攝、兩撥人甚至能動起手來,就連做飯的廚師都供不應求。
自從行業“入冬”之後,橫店的人流銳減,甚至有時還會給人一種蕭索的感覺。
劇組的預算也在逐漸減少、工作人員甚至都能閒下來打羽毛球、拍影片。
據悉,2019年的電視劇只有前一年的不到80%。
類似《甄嬛傳》《如懿傳》等需要精雕細琢、耗費心血的電視劇也逐漸消失。
影視作品減少的結果,是演員數量的“過剩”。
劇組只得不斷提高標準和門檻,在100個演員中,可能一個被選中的都沒有。
處於這樣的局面中,許多小演員要麼早早地放棄夢想,回到現實的洪流。
要麼不再夢想自己哪一天會爆火,只要能顧上溫飽、有戲演就“謝天謝地”。
不止是內地,大批演員失業的現狀在港臺同樣常見。
此前,媒體爆料,香港有600多名演員竟然都陷入瀕臨“下崗”的尷尬局面。
在TVB從業24年,參演過《封神榜》《金枝欲孽》等經典作品的敖嘉年都送起了外賣。
“非凡哥”麥長青也是一邊送外賣一邊等待有劇本的那一天。
就連在《神鵰俠侶》中飾演“郭襄”的李綺紅都因為拿不到資源而被粉絲誤以為退圈。
她只得親自在社媒上解釋:“我沒有退出演藝圈,只是這些年沒有工作找我。”
在這場“寒冬”中,演員們又該如何渡過難關呢?
從業者如何“自渡”?
相比於一些早早放棄的底部演員和手握流量的頭部演員,腰部演員的處境更為尬尷。
他們已經在娛樂圈沉浮那麼多年、並且還做出了一些成就,根本無法說放棄就放棄。
所以他們只能另闢蹊徑,尋求其他能夠“曲線救國”的方式。
如張頌文、張譯等具備硬實力的演員,他們選擇用配角沉澱自己。
不執著於主演、不在乎虛名,在各種作品中自我打磨,逐漸成為獨樹一幟的存在。
還有一些名氣和演技尚還遜色一籌的演員則選擇進軍短劇或小製作網劇。
這兩年,短劇異軍突起,在民間掀起了極高的熱潮,頗受人們追捧。
無需太優秀的演技和精良服化道,只要節奏鮮明、抓住“爽點”,就足以吸引觀眾。
而從電視劇演員“降級”為短劇、網劇演員,則能夠吃到太多紅利。
無論是長相、演技、業務能力都“吊打”素人演員,而且完全不需要培養週期。
像李沐宸的《招惹》、張雅欽的《古相思曲》都是十分成功的例子。
低成本高回報,觀眾初始期待值低,只要表現得稍許亮眼,就能獲得不錯的反響。
還有一部分演員則藉助自己曾經的身份躋身網紅主播的帶貨“賽道”。
比如婁藝瀟、賈乃亮等演員利用自己曾經的人氣如今在直播界風生水起。
而那些沒什麼名氣的群演則會利用自己曾經“橫店群演”的身份,抓住群眾吃瓜的心理。
從而打造深諳娛圈八卦故事的主播“人設”,吸引大批網友的關注。
影視行業的這場“寒潮”如同一把撥亂反正的“雙刃劍”。
誠然對行業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剔除了業內的“雜質”、提升“純度”。
小結
其實無論身處哪個行業,都會面臨相似的局面。
與其說是影視行業的“寒冬”,不如說是一場“篩選”。
只有憑藉本事不被淘汰的演員從業者,才能迎來“春天”。
免責宣告: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絡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絡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本文內容資訊來源:【中國網】【金融界】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