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恢復高考、知青返城、個體經濟崛起、改革開放等時代變遷,電視劇《》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講述,以同住在蘇州棉紡廠家屬區的莊家、林家、吳家三個普通家庭的命運為線索,細膩描繪了他們在20餘年間的生活變遷以及命運起伏。
人民網評等媒體對《小巷人家》給予了高度評價。
該劇巧妙地以輕喜的外殼包裹著積極向上的溫暖核心,將幾戶人家的故事緊密聯絡在一起,展現了純真年代裡的人情溫暖以及普通人面對艱苦生活的樂觀豁達。 閆妮飾演的黃玲突破了傳統年代劇中為家庭奉獻一切的母親形象,蔣欣飾演的宋瑩性格潑辣,兩人的精彩表現讓人忍俊不禁。 媒體稱讚該劇在拍攝手法和服化道設計方面也頗具匠心,營造出親切而真實的氛圍,勾起了不少觀眾的回憶。01
《小巷人家》圍繞著兩位紡織女工黃玲與宋瑩的生活展開,描繪出了兩個家庭豐滿立體的人物群像。從1977年恢復高考開始講起,一直敘述到兒女們在90年代都取得了事業和愛情上的成功。
一開始,觀眾們就能發現黃玲和宋瑩兩人的家庭是鮮明的對照組。
宋瑩和林武峰的家庭是人間理想,宋瑩心直口快,是廠裡有名的直性子,而林武峰尊重、愛護妻子,事事以妻子的感受和需要為先,情緒穩定不說,還格外能夠提供情緒價值。
物價上漲,存款貶值,大家搶購日用品和糧食,林工取出存款給宋瑩全買了金首飾,而莊超英則是把鵬飛好不容易搶購的日用品悄悄搬去給自己的爹媽。
林家夫妻倆是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所以他們小家庭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沒有浪費精力在內耗上,吃到了每一次的時代紅利。這樣完美的家庭,別說是那個年代,就算是在現在,也打敗了99.9%的家庭,它更像是原著作者和編劇共同構想的理想家庭範本。
而黃玲和莊超英的家庭,則充斥著種種現實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家庭矛盾,尤其是東亞家庭至今難以解決的大家庭與小家庭之間的矛盾,如公婆的偏心、莊超英的愚孝和孝心外包、重男輕女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些都是由這一核心矛盾衍生出的各種問題。
《小巷人家》中,莊超英的母親過生日,黃玲在廚房裡忙活了一下午做了一桌子好菜,臨了不讓上桌,婆婆讓她帶著女兒筱婷去廚房吃。
黃玲雖然很不高興,還是忍了下來,這個情節當時把不少網友氣得嗷嗷叫,誤以為閆妮飾演的黃玲是又一個年代劇裡常見的母親角色,是默默隱忍不公的賢妻良母,也是犧牲自己利益的受氣包,更是男性主角背後面目模糊的賢內助。
沒想到,黃玲是個成長型的女性角色,當她發現一再的退讓和隱忍換不來互相尊重,為了維護子女的利益,黃玲開始變了。
從做了一桌子胡蘿蔔絲宴招待公婆,轉頭拎著肉帶著孩子回了孃家。
再到鵬飛來家裡過暑假,她不卑不亢地和公婆講道理要伙食費,不被道德的高帽所裹挾。
緊接著是第九集的大高潮,黃玲隻身大戰所謂的“莊家軍”,堅決拒絕鵬飛和振東振北住到家裡來,維護自己兒女的利益不被侵害,她寧可離婚也不妥協。
這可是80年代初,一個女人發出“離婚”的吶喊,有雷霆萬鈞之力。
經此一役之後,公婆和莊超英心裡都開始有點畏懼這個原先溫柔順從的女人了,而黃玲也憑藉著據理力爭絕不讓步的態度達成了自己的目的,從此帶著一股平靜的瘋感,過上了“想說就說”的神仙日子。
去公婆家吃年夜飯,她再也不忙進忙出了,而是躺在床上美美補覺。孩子們磨磨蹭蹭不願意去阿爹阿婆家,莊超英憤怒之下打了筱婷一個耳光,黃玲回來之後沒有和莊超英大吵大鬧,無視他的抗議,反而欣慰於筱婷終於有勇氣在父親面前說出自己的心裡話,不做隱忍受氣的女孩子了。
這句話,既是說給莊超英聽的,也是說給過去的自己聽的。
過去的黃玲,盡職盡責地做到了二十四孝兒媳的模樣,結果得不到感激,反而變本加厲地被壓榨,他們希望她再多付出一點。 她忍夠了,不想再忍了。
當莊超英再一次道德綁架希望讓父母住進來讓黃玲照顧的時候,黃玲直接讓莊超英和父母一起去住好照顧他們,等孩子們寒暑假回來他再回來就行。這番應對著實讓觀眾乳腺通暢,越看越爽。
黃玲的角色設定,在每一次的轉變中幾乎都達到了高光時刻。從最初的“虐文女主角”轉變為現在的“爽文女主角”,她成為了貫穿《小巷人家》劇情線的核心人物。
與市場上流行的大女主形象相比,黃玲所取得的成就似乎顯得微不足道。她沒有經歷離婚後再婚給一個掌控國家金融命脈的英俊霸道總裁,也沒有在眾多富有魅力且財力雄厚的男性支援下獲得事業上的輝煌成就。然而,正是這樣的黃玲觸動了我。
02
《小巷人家》所展現的年代氛圍和現實意義是任何虛構背景都無法比擬的。它能夠為觀眾帶來更多的真實感受和共鳴點。
黃玲的角色設定並不高大上,也缺乏激昂的言辭。她的日常生活充滿了平凡,她努力工作、關愛女兒、與其他女性互相幫助……但正是這種平凡讓我感到親切和熟悉。她是改革開放後逐漸覺醒,並逐步爭取到話語權,最終活出自我的女性們的代表。
黃玲和宋瑩的友情,比劇裡的愛情還要好嗑。
黃玲的覺醒、抗爭與變化並非出於一時衝動,也不是毫無根據的。她的每一步成長都深深烙印著時代的特徵,正是這樣的時代背景塑造了像黃玲這樣的一代新人。
電視劇開篇時,黃玲性格內向且謹慎,這是那個時代氛圍的產物。然而隨著高考制度恢復及改革開放政策推行,她逐漸感受到社會風氣的轉變,並開始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
相較於莊超英較為守舊的態度,黃玲展現出更加開放進取的一面,成為了踐行“男女平等”價值觀的新女性典範。
無論是率先購置個人用品還是積極尋求增加家庭收入的機會,亦或是全力支援子女接受良好教育乃至鼓勵他們追求獨立發展道路,黃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此外,她還持有超前見解,強調知識的力量遠勝於物質財富積累的重要性。作為一名處於轉型期的母親角色,黃玲勇於挑戰傳統束縛,提倡性別平等原則,並在必要時不惜與長輩產生爭執以捍衛女兒權益。
這一切改變背後其實是基於一個簡單而深刻的認知——即經濟獨立賦予女性更多話語權。
最後,如果將宋瑩視為理想狀態下的婚姻生活代表的話,那麼黃玲則是現實中眾多普通女性的縮影——她們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但仍不懈努力尋找出路。
透過觀看這部劇集,觀眾或許也能從中汲取靈感來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小巷人家》像一股溫暖的清流,為觀眾帶來了深刻的家庭意義與社會價值。
劇中展現了夫妻之間的相互扶持,黃玲和莊超英在經歷波折後關係的轉變,讓人們看到了婚姻中的磨合與成長。
家人之間的相互包容,無論面對婆家的冷漠還是生活的困難,家庭成員始終共同面對。這種家庭的凝聚力提醒著觀眾,家庭是心靈的港灣,是在疲憊時可以依靠的地方。
同時,劇中父母對子女的關愛與教育,也讓人們反思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更好地履行家庭責任,為子女營造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
劇中的細節,比如宋瑩家的冰箱引發的鄰里互動,一碗冰鎮綠豆湯、一根冰棒,都充滿了生活的溫度。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卻構成了生活中溫馨美好的畫面,讓觀眾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腳步,回憶起那些被忽視的溫暖瞬間。
此外,該劇還透過對時代變遷的描繪,引發了觀眾對過去與現在的思考。
從恢復高考到改革開放,劇中人物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前行,他們的故事讓觀眾感受到了時代的進步與變化。
人的命運在時代浪潮中起起伏伏,難逃家庭在人的成長中烙下的深刻印記:莊家是一個典型的注重教育的中式家庭,莊圖南成功考入同濟大學的那一刻無疑是他們命運轉折的起點。
相比之下,林家則展現出更多的現代氣息,其中林工是一名工程師出身,整個家庭成員都顯得非常靈活、樂於助人並且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這些特質為他們的小家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穩步前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單職工多子女組成的重組家庭——吳家,特別是由於張阿妹對於教育持有較為狹隘的看法以及其性格特點的影響下,使得這個家庭逐漸陷入了困境之中。
《小巷人家》就像一場營養豐富的精神盛宴,它不僅真實再現了人們記憶中那些熱情友好、淳樸善良的形象,還以一種既銳利又充滿溫情的方式描繪出了一個溫暖治癒的時代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