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那年美美
平鑫濤,一個從事傳媒的大陸赴臺商人。
一個狠心拋棄原配和三個孩子,轉身投入另一個女人懷抱的薄情男人。
一個因為瓊瑤,得以進入公眾視野的素人。
就是這麼一個男人,從12月4日瓊瑤於家中自殺身亡至今,成了網友熱議的物件。
如果說拋妻棄子,坐實了的薄情。
那他和瓊瑤在一起的前前後後,就妥妥詮釋了什麼叫心機。
如此花邊新聞和家長裡短,本是別人家家的事,網友之所以感興趣,是因為不自覺代入了自己。
故事是別人的,但情節是自己的。
生活中,每個人可能都會遇到。
偷窺完瓊瑤的故事,大家都忍不住問:
答案,見仁見智。
為此,網友還特地扒出了平鑫濤的“2宗罪”,名曰:“罪證”。
在這裡,我要問一下,是“罪證”,還是“鐵證”?
前者帶有貶損的主觀評判,後者更加中立,接近客觀事實。
我們都已經過了非黑即白的年紀,不去做這種封閉式評判,還是留給世人說。這所謂的“2宗罪”,其實就是兩個數字:16和12。
高中畢業的瓊瑤,因為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投稿到平鑫濤的皇冠雜誌社,結果一炮而紅。
這讓當時跟45歲國文老師蔣仁談戀愛不成的瓊瑤,命運發生了急劇改變。
不僅成了當紅一線的言情作家,也還救了平鑫濤面臨倒閉的皇冠雜誌社。
瓊瑤給自己帶來的巨大商業價值,讓平鑫濤這個事業一敗塗地的商人,對並不符合傳統審美,身高只有1米52的瓊瑤多看了一眼。
而當時的平鑫濤,已經結婚,並且有了三個孩子。
對於平鑫濤,瓊瑤並沒有任何非分之想。
她只是慶幸,那個帶著原生家庭創傷,整天被父母罵沒出息的自己,總算遇到了伯樂。
而平鑫濤,作為採納瓊瑤稿件並且把她一手捧紅的金主,跟瓊瑤的關係,本來就是普通的甲方乙方。
故事到這裡,一切都很正常。
可瓊瑤的一番好心,卻讓這個本該畫上句號的故事,有了不該有的續集。
為了感謝平鑫濤對自己的成就,繼《窗外》之後,瓊瑤又一鼓作氣,先後為皇冠雜誌社寫了6部同系列言情劇。
結果,再迎長虹。
這6部作品,也是本本大賣,紅得發紫。
在瓊瑤作品的連續助攻下,平鑫濤已經起死回生的皇冠雜誌社,在同行媒體中迅速脫穎而出。
不僅擴編為更賺錢的出版社,還納入影視元素,將瓊瑤的每一部作品,都拍成了劇。
當年的《半生緣》,《六個夢》,《婉君》,《梅花三弄》,等等,賺足了無數70、80後的眼淚。
在這期間,因為巨大商業利益的捆綁,加上工作上的頻繁接觸,平鑫濤和瓊瑤的關係,一步步從合作,走向了婚外情人。
可一想到家裡還有原配和三個孩子,平鑫濤遲疑了。
一邊是能給他帶來巨大財富和社會地位的瓊瑤,一邊是會讓他永遠被禁錮於世俗和道德枷鎖的原配,以及跟自己有著至親骨血之緣的三個孩子。
平鑫濤這個精明的商人,開始了權衡與算計。
如何取和舍,才能讓自己利益最大化,他一直在糾結。
這一糾結,長達整整16年。
而完全把自己沉浸在筆下故事情節裡的戀愛腦加白蓮花瓊瑤,也甘之若飴一等就是16年。
16年後,平鑫濤扔下一句“你(原配)比較堅強,她(瓊瑤)比較柔弱”給原配林婉珍,絕情而去。
任憑林婉珍在風中凌亂,在淚中嗚咽。
成功上位的瓊瑤,篤定地認為,這16年來,平鑫濤終究還是更愛自己。
殊不知,她這痴情等待的16年,不過是平鑫濤在持續觀望她對出版社的商業價值,在反覆權衡原配和她之間,哪個能讓自己更受益,僅此而已。
選擇原配,平鑫濤獲得了道德和血脈親情。
選擇瓊瑤,他獲得了財富和社會地位。
漫長的16年時光,無論兩個女人心裡多麼委屈,多麼受傷,他都是最大的贏家。
橫豎不虧,穩賺不賠。
平鑫濤精準識別了瓊瑤的戀愛腦,也輕鬆拿捏了她的事業,離不開自己出版社的孵化。
瓊瑤看似選擇了一場寧願揹負罵名也絕不回頭的奔赴,實則是落入了有心之人精心編排的圈套。16年的痴情等待,不過換來了一場利弊權衡。
“16”這個數字,瓊瑤顯然沒看懂。
她每天問平鑫濤,“你到底愛不愛我?”
其實,真相就藏在裡面。
真正愛你的人,捨不得你為他等待和牽扯16年。
再來說第二個數字:12。2007年,瓊瑤已經攜手平鑫濤,走過了28個春秋。
從黑髮走到白髮,從蒼生潦倒,走到盛世和平。
這得是多深的夫妻緣分,才能堅守過來的歲月。
可即便如此,也依然擋不住平鑫濤對瓊瑤的一片外心。
2007年,平鑫濤開始發病,除了神經和骨頭疼痛,體重也在下降。
在身體不再硬朗的時候,精明的他,想的不是自己如果不在了,把他看成一生歸宿的瓊瑤,該如何孤獨終老度過餘生。
而是他的三個孩子,沒有了自己的守護,未來的道路,該如何鋪平。
男人啊,面對無怨無悔跟了自己幾十年的女人,骨肉和血脈,終究還是他們最在意的。
所以,趁腦子還清醒,平鑫濤揹著瓊瑤,偷偷立下了遺囑。
把跟瓊瑤二三十年來的夫妻共同財產,其中大部分是瓊瑤作品帶來的財富和收入,透過遺囑,擅自留給了自己和原配的三個孩子。
而瓊瑤,除了用文字編織她那悽美而又撕裂的愛情故事,就只會在兩人共同研究劇本的影視基地可園裡面,對著滿園嬌豔的玫瑰花,凝望著眼前人心隔肚皮的平鑫濤,遙想一眼萬年的幸福。
跟平鑫濤共同生活的40年期間,她的事業和收入,都是平鑫濤在打理。
可見,瓊瑤對平鑫濤的愛與信任,有多麼深厚。
遺憾的是,她的一片深情,終究錯付了。
在平鑫濤眼裡,瓊瑤不過是一個幫自己撐面子,養孩子,替自己孩子前程做嫁衣裳的錢袋子罷了。
知道你愛我如命,所以,在我身體每況愈下,直到最後失智,住進醫院的那些年,我一邊心安理得地享受著你對我的各種照顧與擔憂,一邊肆無忌憚地私下侵吞你的財產,為我三個子女的未來謀劃。
關鍵是面對這些慾念,還能做到笑而不談,敗而不露,其心可誅。
直到2019年5月,平鑫濤病逝之後的兩年,瓊瑤才無意中看到這份不可告人的地下遺囑。
可悲的是,它已經存在了12年。
斯人已逝,平鑫濤不會知道,在他離世後的這些年,已經81歲高齡的瓊瑤,孤獨地坐在可園裡,耷拉著再也沒有往日光亮的雙眼,對著依然嬌豔的玫瑰花,苦苦地思念,一遍遍追尋著屬於他們的從前。
那種錐心的悽婉,像極了她筆下苦楚的女主。
如果平鑫濤泉下有知,會不會有一點愧疚呢?一封不能見光的遺書,被隱瞞了12年。
“12”這個數字,已是耄耋之年的瓊瑤,再次沒有看懂。
在她看來,只是簡單地覺得,平鑫濤“也未免太有心機”。
豈止是太有心機,還坑你沒商量。
選擇你,從頭到尾,本就是一場蓄謀。
瓊瑤一生寫過68部言情作品,雖然書裡的三觀,在現代人看來頗有爭議。
但在那樣一個觀念開始從封閉向開放萌芽和轉變的年代裡,她曾經把這股言情文學的風,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影響了好幾代人。
存在,就是被認可,就是合理。
我們不去否定瓊瑤在文學上的貢獻,也不去非議她作品的三觀,但可以清晰地看見,一個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愛情,為愛而活的女作家,在感情面前,也難以做一回清醒的大女主。
她和平鑫濤的愛情,平鑫濤看明白了,旁觀者看明白了,而瓊瑤自己,卻到死都沒有看懂。
這段被世人評頭品足了一輩子的三角關係,剝開情感與道德的拉鋸,名望與利益的撕扯,最後剩下的核心,就是兩個字:人性。
無利而不往,此乃人性底層。
對平鑫濤來說,不存在愛原配林婉珍多一點,還是愛瓊瑤多一點。
他衡量這段關係的指標,不是價值維度,而是功能維度。
也就是說,這兩個女人,誰能讓他最大程度地獲利,給他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財富和地位,他就選擇誰。
而瓊瑤,卻還沉浸在愛與不愛、愛多愛少的糾纏與內耗裡。
這段三角關係,其本質,就是一個男人在婚姻裡沒有責任與擔當,在感情上沒有忠誠和契約,在和異性的關係上,沒有邊界和底線。
但因作為矛盾根源的平鑫濤,並沒有像個男人一樣站出來解決問題,最後,生生演變成了兩個無辜女人的雌競與廝殺,併成功帶偏了外界評議的節奏。
這個本質,華妃沒看懂,但甄嬛看懂了。
所以,華妃只會把心思用在手撕後宮嬪妃上,卻不知真正的罪魁禍首,其實是皇上。
在宮裡混了7年,已經25歲的甄嬛,她就不一樣,看到了問題的根源。
她不和任何一個嬪妃撕扯,而是冒著冰雪嚴寒,拖著發病的身體,悄無聲息地離開,獨自去甘露寺安居。
我若芬芳,蝴蝶自來。
我要做的,是芳香自己,而不是摧殘其他花朵。
智慧如她。
最後,一切盡在掌控中。
真正想解決問題的皇上,果然主動尋找甄嬛來了。
只可惜,愛情至上的瓊瑤,編得了言情戲,卻學不會宮心計。
一生寫盡劇本,卻讀不懂劇中甄嬛。
在一片狼藉的感情生活裡,把自己渾渾噩噩活成了最不清醒的華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