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瓊瑤離去已經七日,
這陣子網路異常喧囂,哪管啥逝者為大,皆做起“評論家”,對舊時代早就塵埃落定的遙遠往事,論列是非,剖析到一二三四五的程度。
有的指責平家兩代端起碗吃飯,放下筷罵娘,有的在瓊道德上挑毛病,各執一詞的“打辯論”。
外界再紛紛擾擾,或許就隨著瓊瑤於花海下長眠,而隨風一併消散了。
子輩謹遵瓊瑤遺願,淡泊哀榮,一切從簡,把七日祭辦得低調不失儀式,詩意的走完最後一程。
然而,一場追悼會,也赤裸裸的透著人情冷暖,人一走,茶就涼,即使一代言情教母也不例外。
瓊瑤生前頗愛鮮花,常常捧著錦簇繁花留影,紅顏與花,皆是天賜之美。
靈堂的佈置,依從喜好,鮮花環繞,宛如花海,色彩淡雅輕柔,白色蝴蝶落在素色的花朵上,閃爍著微光,形態“翩然”,不立碑、不燒香,沒有屬於傳統葬禮的肅穆感,一派“唯美”的景象。
瓊瑤的遺像,置於花海中,她著紅衣,眼神柔和,淺笑安然,很慈愛,能感受到強烈的文人風骨。
值得注意的是,追悼會的“題匾”,沒有醒目的瓊瑤二字,而是改回本名“陳喆”。
呱呱墜地之時,與世長辭之際,都用父母給取的名字,那個給予她無上榮耀和潑天富貴的筆名此刻隱匿不見。
這刻才懂啥叫:人死如燈滅,榮華富貴似朝露,一輩到底空空空,輕輕一抹粉,歸於塵土。
當瓊瑤溘然而去的訊息如驚雷般傳來時,蒙恩的明星,皆長篇大論的哀悼,用文字寫出情深幾許,連隱退江湖的小燕子都給“炸”出來,引經據典的表達哀思。
以為七日祭時,大半娛樂圈要集體赴臺,親臨靈堂,全程送別,沒想到全都缺席。
也就,趁早的趕來,身體力行的幫著至親操辦瓊瑤的身後事,不是蜻蜓點水的跑來做樣子,而是全程深度參與。
林心如,一身素黑,期間戴緊口罩把情緒“藏”起來,雙眸透亮,許是強忍著淚水,隱隱的難過。
花葬時,她跟親屬站一排,無言的哀慼,誠摯的痛別。
都覺得,林心如把瓊瑤筆下純良溫柔的紫薇給演活,其實當初瓊瑤在選角時反覆權衡,總感覺沒那麼合適,都起了換掉她的心思,最後心軟:年輕人還是要多給機會。
林心如也沒辜負瓊瑤,落淚我見猶憐,卻也外柔內剛,永遠的經典。
一角成就林心如,她知恩,鏡頭前強調:人生第一位恩人,戲劇圈的造就歸功瓊瑤。
沒有戲一散人就散,遇到節點總致電問候,逢年舉家跑去拜訪。
難得的情誼始終就像一根無形線牽住彼此,沒有降溫,總是熱絡的。
得知死訊,林心如悲極氣噎。
她的網路上的悼文,或許不像別的明星那般豐富、深刻,但她切實的行動,勝過所有一切溫言軟語。
事發突然,短期內改變不了行程也能理解,向小燕子敬獻花籃以表哀悼,蔣勤勤同陳建斌親手題寫輓聯,古巨基承諾為瓊瑤吃素一週。
各有生活,人未到無可厚非,連個表示都懶得弄,那數日前明星們言辭灼灼的追思,有幾人是真心呢?
人情的“冷”,恰與符合瓊瑤對身後事的安排:不願麻煩別人,不要佔用資源,不注重形式,只想乾淨利落的走。
如果靈堂人潮擁擠,各路記者踏破門檻,高舉攝像機的咔嚓咔嚓拍,反倒擾了她的長眠。
都知瓊瑤是登峰造極的作家,地位高,享有盛名,這次算真正見識到。
看奉花芳名單,排頭的盡是高官顯貴,尤其湖南臺,傾巢出動,這般重視,足以窺見當年瓊瑤一己之力給芒果帶來多少收益。
可惜從來都是利字當頭,哪管舊人哭,後來芒果跟於正“串通一氣”,硬上抄襲劇,狠狠寒了瓊瑤的心。
花葬那日,權威發言人朱鳳蓮,在新聞釋出會上特意提到瓊瑤,深切的哀掉,言簡意賅的肯定了她的貢獻。
這一刻,身份和地位的高低一覽無餘,任憑再多的流言,也拉低不了穩在神壇的瓊瑤。
看客們最關注的,無非平家人的動向,仍舊一副“與我何干”的高架子。
去世時沒有發聲,七日祭也從頭至尾沒露面,連送花籃這種面子活也懶得做,直接受恩惠的皇冠集團亦“集體沉默”,是有新動態,但卻是提前“過”冬至,團圓一詞格外刺眼,看來是真徹底鬧掰。
站平家子女立場,太懂林婉珍前段婚姻的傷痕累累。
待父逝去,跟繼母劃清界限,守著親爹“算計”來的一份遺產,守著親媽過清靜日子,無可指責。
而瓊瑤培養的接班人,兒媳何秀瓊,也雷厲風行的釋放訊號,死守婆婆遺留的寶貴版權。
此舉徹底斷了皇冠再想吃紅利的後路,情要斷,那利也得分清。
同為後輩,何秀瓊更清醒,通曉一代人管一代事的道理。
談及長輩事,她說:父母間的愛情只有選擇,沒有對錯。
瓊瑤走了,看她書和劇的人們也慢慢老去了…屬於一個群體的時代在漸漸離開…如花開花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