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古裝大劇《清明上河圖密碼》終開播。
作為近年大火的“古裝懸疑探案”題材,再加上,週一圍,白百何等實力派演員加盟,觀眾對此劇的期待,不亞於《唐詭3》。
但熬夜連追3集後,越看越覺得心中五味雜陳。
因為這劇,縱然製作精良,場面恢弘,演員們也是個個實力線上,可總感覺差了一點靈魂。
而這個靈魂,就是演員們的選角和表演方式,缺少古韻。
01 乍一看,還以為這是古版《狂飆》
大概是《狂飆》太過深入人心,所以當看到《清明上河圖密碼》這幾位老熟人出場後,總有種跳戲的感覺。
第一位,張頌文
縱然張頌文老師,在《清明上河圖密碼》裡,一身古裝裝扮,身份也從《狂飆》中的高啟強,變身熱衷探案的郎君趙不尤。
但感覺張頌文老師的表演方式,依然保持著現代人的感覺,不管是臺詞,還是神情動作,都令人覺得有些出戏。
之所以給人跳戲的錯覺,是因為他這個角色,跟《唐詭》系列中的蘇無名太過類似。
兩人在仕途上一樣的坎坷,在探案上一樣的痴迷,同時在為人處世上,都是頗懂人情世故,甚至都還帶有一絲絲圓滑。
但相較而言,不管在儀態還是臺詞上,都很有古人的風範,並沒有給人出戏的感覺。
再看張頌文老師,實話說他很多現代角色都塑造的很經典。
但在《清明上河圖密碼》裡,他飾演的趙不尤,如果是靜立著不動,還算是帶點古人風韻。
可一旦開始走路,吃飯,說話,都跟現代人無異,就好像是穿著古裝衣服在玩cosplay。
尤其在跟白百何飾演的娘子溫悅互動時,趙不尤很多臺詞和行動,都能讓觀眾明白他是一個“疼老婆怕老婆”的男人。
但感覺張頌文老師這次表演,有點用力過猛的感覺,好像趙不尤對娘子的愛,全靠臺詞撐著,沒有飾演高啟強愛大嫂時那種真情流動。
第二位,王沛祿
相信不少觀眾,看到飾演甘亮的王沛祿一出場,立刻就會高呼:
“喲,這不是《狂飆》裡的“瘋驢子”嗎?”
在《狂飆》裡,“瘋驢子”是個地地道道的大反派,心狠手辣,殺人不眨眼。而在《清明上河圖密碼》裡,他搖身一變,成了吃皇糧的官員。
儘管成了官,但也不是個好官,因為貪圖美色,甘亮看上了趙不尤的娘子,本想占人家便宜,結果被反殺!
甘亮,開播即下線。
縱然王沛祿在《清明上河圖密碼》中的戲份不多,但不得不承認,這個演員演技是真好,因為他把壞人那個勁兒,拿捏的很到位。
最關鍵的是,都知道他是“瘋驢子”,可他沒有讓人出戏。
第三位,林家川
《清明上河圖密碼》中的第三位“老熟人”,是林家川。
自從憑藉《狂飆》中“唐小虎”走紅後,大家對林家川的印象,大都停留在他飾演的反派上。
而在《清明上河圖密碼》裡,他也算轉型成功,當了一次好人,飾演開封府左軍推司萬福。
跟在《狂飆》中的角色設定差不多,在這裡的林家川依舊是個“跟班小弟”,只不過“唐小虎”跟大哥高啟強混,萬福跟飾演的上司顧震混。
或許很多人都覺得,這些演員能夠從《狂飆》再次相聚《清明上河圖密碼》,是因為他們演技好,導演才願意用他們。
可作為一名觀眾而言,如果不是同劇集系列拍第二季,把那麼多合作過的演員湊到一起,反倒有種“出戏”的感覺。
孫儷蔣欣就曾說過,她們合作過《甄嬛傳》之後,再合作《羋月傳》,就感覺非常不適應,因為兩人彼此之間都覺得還在拍《甄嬛傳》一樣。
02 場面很宏大,可臺詞太直白
據說《清明上河圖密碼》原著,作者僅是創作就用了10年時間,不管是以千古名畫《清明上河圖》為探案切入點的構思,還是全篇842個人物群像,都堪稱是前所未有。
儘管知道,把原著搬上大熒屏,困難肯定是有的,但作為原著粉而言,看到這樣的改編,還是有些遺憾和惋惜。
先說值得肯定的方面。
《清明上河圖密碼》這部劇,其實在道具和佈景上,算是誠意滿滿。
劇中所展示的建築,一共有152個,不管是橋樑房屋,還是街道大船,基本上都是按照畫作展示覆原的,光是佈景搭建團隊就用了247天。
正是如此,這部劇才有了很多恢弘大氣的場面,也讓觀眾看到了獨屬於宋朝的人文風情。
但令人遺憾的是,佈景道具很還原歷史,但這劇的臺詞風格,卻太過直白和淺顯。
很多臺詞,一聽都覺得太現代了。
比如:說書的這句“下回再說”,一般不都是“下回分解”嗎?
再比如:章七娘和趙不尤的這兩句:
“怎麼擠三個人?”
“我跟你倆擠擠就可以了呀?”
話說,這樣的臺詞,聽著怎麼都覺得是現代人說的,一點都沒有古代人的感覺。
拋開臺詞之外,劇中很多演員,感覺都不太注意儀態。
劇中很多演員,儘管穿的服裝很考究,造型也是按照宋代的歷史去還原的,可他們的言行舉止,依舊是現代人風格。
怎麼說呢?
感覺演員們拍的是古裝劇,但表演風格還是按照現代人去闡釋的,不管是說話語氣,還是神情舉止,都無法讓觀眾帶入這是古裝劇。
03 實力派演員扎堆,但太過熟悉有點出戲
《清明上河圖密碼》這部劇,堪稱實力派雲集。
尤其張頌文,林家川,週一圍,他們組成的探案“鐵三角”,更是讓人期待無比。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
生活中的3人,是非常好的朋友,20多年的友情,早已讓他們熟悉的像親兄弟一般。
但恰恰是因為他們太過熟悉,所以當他們3個站在一起的時候,瞭解他們故事的觀眾們,第一反應不是沉浸於他們所飾演的角色,而是在戲外。
就拿週一圍和張頌文來說,他們的友情和故事,很多網友都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
所以,當在《清明上河圖密碼》裡看到他倆,一個演上司,一個演下屬,總感覺他們要笑場,就像是“老熟人”非要裝作“不認識”一樣。
說直白一點,就是他們彼此之間太熟了,對於觀眾而言,反倒缺少了一種新鮮感。
最後想說: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本篇也只是一家之言,對於該劇的製作和演員們的努力,也是非常肯定的。
但不知為何,這部劇觀看的時候,總感覺差了點意思。大概對他們期待值太高了,所以有了心理落差。
對此,不知道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