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宣告: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前言:
就在前些天知名導演在接受媒體採訪,對近些年的電影市場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他直言:對於觀眾在手機上觀看三分鐘電影解說的現象感到“很無語”。
並強烈呼籲大家重返電影院,體驗大銀幕帶來的視聽盛宴。
而根據新華財經梳理的2014年至今11年的票房和觀影人次資料顯示,截至11月22日,2024年票房不足400億元,照此趨勢全年預計435億元左右,對比2023年550億元的票房,跌幅或高達115億元。
那連疫情都熬過去的電影市場,怎麼今年就突然不行了?
關於這個問題在開頭張藝謀導演就給出了一個答案,那就是手機短影片的衝擊。可事實真的如此麼?
要知道早在2018年那會就有人擔心過短影片會不會取代電影院成為人們新的娛樂方式。
在當時電影圈的各大導演對此還是持樂觀態度的,當時導演賈樟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網路播放取代不了電影院。
陳可辛導演更是直言網際網路能讓電影人多幹50年!
甚至就在不久前張藝謀還稱短影片無法替代電影院的體驗。
可戰報會騙人戰線不會騙人,如今短影片對於電影的衝擊已經顯而易見,難道這些電影行業的從業人員這些年來都沒有意識到網際網路行業的衝擊麼?
其實不然,在抖音等平臺短劇興起之前各大影視公司和導演們就意識到了了這些社交平臺強大的宣傳能力。
就比如當時多家電影公司都曾攜手短影片平臺,片方,營銷方,演員齊上陣為自己的電影展開營銷,而事實證明他們的認知毫無問題。
就比如當時創造了票房奇蹟的《戰狼2》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之後幾年透過這種營銷國產電影的票房更是屢創新高。
但到了5年後各大片商卻突然發現這個方法卻突然不靈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件事,那就是一部電影的大火除了宣發足夠給力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電影的質量一定要有保障。
可在2023年張藝謀導演的《滿江紅》卻是給全國人民好好上了一課,那就是依靠幽靈場+洗腦式營銷+明星效應的組合拳,成功超越同期真正意義上的良心工業大作《流浪地球2》,取得票房冠軍。
從這開始中國影視圈有了一種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一部電影即使質量不行但是如果宣發噱頭做足,電影院排片給足,也能取得一個不錯的票房,自此之後後中國電影自此之後便開始在洗腦式營銷的路上一去不復返。
先是2023年電影封神,在剛上映的前幾天網上負面評價鋪天蓋地,可在後面居然透過水軍營銷和海量的通稿將其營造成了中國的《指環王》。
接著在2024春節檔熱辣滾燙幾乎照搬了封神的模式,在電影上映之前關於賈玲減肥的熱搜幾乎每天都居高不下,最後靠著足夠的噱頭《熱辣滾燙》創造了一個影史上的奇蹟。
至於影片質量我想大家都心裡有數,畢竟沒有哪個評價一部電影好不好,就看這部電影有沒有在短影片中被反覆解說。
可熱辣滾燙這部電影卻真的沒有幾個博主願意解說,甚至就連營銷號的切片都沒有幾個,這部電影給人們留下來的唯一印象恐怕就是賈玲瘦了。
在這種隨便拍個電影就能賺的盆滿缽滿的情況下,還有誰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冒著大風險去拍好電影呢?
這就導致從今年年初開始國內就爛片頻出。
前有成龍大哥ai換臉,讓人看著一眼假的電影《傳說》,據傳這部電影共3.6億投資,最後票房僅800萬元不到。
接著就是國慶期間的《749局》更是給觀眾們來了個大的,豆瓣評分僅3.4分,我相信3.4分絕對不是他的最終分數,而這部所謂的科幻片也將前兩年郭凡導演好不容易開啟的國產科幻大門直接關上,甚至還加了一把鎖。
當然刨了這兩部單是口碑就崩壞的電影之外,今年年底還出現了一個特例那就是電影《好東西》,作為一部開篇就在豆瓣評分過9的作品,其票房如今才堪堪過了6億。
這真的合理麼?看看豆瓣上以前那些評分8分以上的作品都是什麼票房都是什麼口碑,可如今《好東西》這部電影不僅在票房上沒有達到預期甚至在口碑上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趨勢。
而這部電影正是最近幾年中國電影市場親手砸了自己飯碗的映照。
不知從哪一年開始國產電影開始注重起女性主義敘事對年輕群體婚戀的影響,或者我們直白點說就是熱衷於拍攝“打拳電影”。
就拿《好東西》來說,在網頁上搜索其影評除了那些格式內容千篇一律的流水線好評之外,就是一些明顯帶有激進思想的好評。
例如能讓男的破防的東西都是好東西。
《好東西》:女性視角下的男性破防記。
說實在的在看完這場電影之後男性有沒有破防我不知道,我感覺各大電影廠商快要破防了,要知道自從電影院這個東西出現以來,其最核心的觀眾就是年輕情侶。
而這些情侶們的要求也不高,他們不挑情節不挑劇情,只要電影院能上幾個正常的電影就會乖乖掏錢去看。
可現在這些打拳電影倒好,情侶看完之後不當場吵起來都算是好的,你電影把人家情侶看分手了以後誰還來你的電影院。
然而這些大導演們就要發出疑問了怎麼年輕人不來電影院了呢?這不要問你們自己麼?
本來這幾年國內的結婚率就呈現下滑趨勢,而作為舔狗經濟的一環電影不想著如何挽回觀眾還拼命地將觀眾往外趕,只能說你不死誰死。
現在的情況就是這類電影短期內能夠靠著獨立女性的噱頭吸引一些人來看,可隨著情侶越來越少難道指著女性觀眾來支撐起電影行業的基本盤麼?我想這在哪個國家都是不太可能的。
畢竟在娛樂手段如此發達的現代,免費的手遊短影片一大堆,打發時間的方式多得很,這些新興的娛樂形式對電影市場構成了競爭,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隨便電影院放點什麼東西都有人看。
如果這些導演們喜歡吃所謂的性別紅利那隻能希望他們能夠吃快一點了,畢竟這種飲鴆止渴的行為就是自殺。
至於某些大導演號召人們進電影院去看電影,我只想用當年周總理的一句話來評價:人民群眾喜歡,你算老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