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蝸居》,也在看原著。人到中年再看,它對我的觸動非常之大。
15年前看看《蝸居》,看的是別人的故事;15年後再看,才知自己已是劇中人。
海萍和蘇淳住在一個10平米的出租屋裡,早餐就的隔夜菜加一碗微波爐加熱的兩碗米飯,匆匆巴拉兩口就解決了。
為了買房,他們可以吃一週清水煮掛麵;海萍會和鄰居計較水費和炒菜用油。
她們無時無刻不在算計,怎麼攢更多的錢,買更好的房。
記得海萍剛畢業,和孫淳租住小屋的時候,就開始暢想買房,就開始過各種算計的生活。
但是海藻不是。
原著中有一段海藻對未來生活的暢想:
她幻想著,也許有一天會碰到一位仁慈的老闆,很慷慨地說,每月一萬,包吃包住,上班兩天,休息28天,年底雙薪。為這個仁慈的老闆,她已經期待兩年了,兩年裡,她換了3個工作,不停地隨著工作地點搬家。
海藻畢業不到兩年,換了3份工作,陳思福的公司是海藻的第四份工作。
在這裡,海藻遇到了小貝,也遇到了。果然應了老祖宗留下來的一句話:人挪活,樹挪死。
她和小貝會去逛街,看掛在櫥窗裡的漂亮衣服,去商場各種試穿,等到過季打折時候買。
最讓她無法抗拒的的25元一個球的,最多沒半小時就吃完,25元也是小貝一週的飯錢。
她明知小貝節儉,努力攢錢買房,可是她還是毫不掩飾自己對冰淇淋的喜歡。
海藻的喜歡不被滿足就會轉化為小貝的愧疚。
如果海藻把喜歡的目標轉變為和小貝一起買房,那麼她可能就會是第二個海萍。
或許海藻嫁給小貝比海萍嫁給孫淳還要幸福。
小貝是一個目標感極強的人,而且行動力也很強。
海萍比海藻早畢業四年,且算小貝比海萍晚兩年吧。
當海萍想要買房的時候,她和孫淳一共才攢了4萬,小貝一個人就攢了6萬。
而且小貝還計劃在明年與海藻買房並結婚。
這就是差距呀。
事實是,那是小貝的目標,不是海藻的目標,海藻的目標是“25元的冰淇淋”,是一個月上2天班,休28天,月入1萬。
要知道,海萍當時的工資也不過2800元啊。
這個生活目標,是小貝踮踮腳也夠不到的。
即便是小貝每天踮著腳和海藻過日子,可是任誰踮著腳過日子也有累到站不動的一天。
海藻是吃不了生活的苦,也吃不了牛馬搬磚的苦。
小貝供養不了海藻也是很現實的一件事,即便是結婚,勞燕分飛也是早晚的事。
海藻遇見陳思福是她的第四份工作,如果不是宋思明,她很快就會找第五份工作了。
陳思福讓海藻去陪酒,位置是外灘18號。那是多少人路過都怕收錢的地方。
第二天,陳思福又安排海藻陪宋思明打高爾夫。
這樣的生活,跟著小貝怕是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
階層的可怕就在於此。頂層人的輕而易舉,是底層人三代當牛做馬也得不到的。
隨著慢慢接觸,宋思明給海藻的生活已經遠遠超出海藻的預期。
所以,選擇的天平偏向宋思明也是情理之中。
這世間,小貝常有,而宋思明不常有。多少人努努力能成為小貝,多少人拼盡全力也成不了宋思明。
小貝和宋思明,你會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