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還不到2整天,《》的口碑徹底崩了。
豆瓣上湧現大量差評,怒罵電影是“一坨”、質問“這也配叫電影”的評論得到1800多個“有用”,還有觀眾吐槽“我的親孃啊,令人窒息的難看,網大質量,配音不貼臉。”
翻看最新評論,也是控制不住的大量差評,大量觀眾打一星“搞笑片+科幻片”、“這不是功夫,這簡直是魔法啊!”
甚至官媒也下場批評,《南方日報》髮長文鞭笞徐克,說《射鵰英雄傳》“流於空洞生硬”,“流量可以是票房保證,也是口碑毒藥”,並列出特效並不特別出色也缺少記憶點、劇本改編偷懶、全片都存在敘事問題三大“罪狀”。知名影評人3號廳檢票員工也將《射鵰英雄傳》列入“2025年度十爛”備選。
而我看的那場,可能因為是上午,上座率大概七成,等到影片結束時,陸陸續續走掉了一半,電影確實很難熬。
看預告,想到《射鵰英雄傳》可能會不太好看,但沒想到會這麼差。畢竟說徐克是世上僅存的武俠電影“宗師”亦不為過,他導演的《黃飛鴻》系列、《蜀山劍俠傳》、《七劍》,以及監製的《東方不敗》,還有《新龍門客棧》、相對另類的熊欣欣的《刀》等,都是後輩導演難以逾越的高峰。
那時至今日,為什麼《射鵰英雄傳》口碑會崩成這樣?徐克到底做錯了什麼?
最大的錯誤,徐克沒找準電影的創作方向、沒抓住電影的核心,雖然電影片名有“俠之大者”四個字,但縱觀全片,看不到武,也沒有俠。
武在俠的前面,不論是題材本身還是觀眾訴求,“武打”都非常重要。
然而這部分《射鵰英雄傳》一片空白。電影中找不到一場精彩的武打戲份,大多數角色都被“閹割”掉了動作戲份,看的時候不斷覺得遺憾,洪七公只有一場戲,如果安排他和打一場電影會精彩很多;黃藥師甚至沒有出場,江南奇怪桃花島遇害,也缺失一場打戲,甚至江南奇怪都成了符號化的角色,特寫鏡頭都幾乎沒有。
徐克將重頭打戲放在最後,戰場上郭靖和歐陽鋒對決,但就如觀眾吐槽的那樣,這不是功夫,簡直就是魔法,換言之,電影不是武俠,而是仙俠啊!兩個人的交手沒有肢體接觸、沒有傳統武俠的兵刃對抗或赤手套招,幾乎盡數都是隔空對打,在天上畫圈圈,遠距離發衝擊波擊打對方,像極了奇異博士畫的圈。
這樣的東西,看似加了大特效、花了大價錢,實際上無趣、空洞,喪失了武俠片本該有的味道,我要看特效,看漫威大片就好了,為什麼要看你?
俠在武的後面,是支撐人物動機的根本,也是武俠表述的核心。很遺憾,這部分也被徐克丟掉了。
我對肖戰和莊達菲兩位演員沒意見,電影行業需要推陳出新,老一輩導演提攜新演員是給行業輸血,而且,電影不好看,不是演員的責任。
本來徐克這次的主題表達很明確,一方面是宋人身份,一方面是成吉思汗養大的義子,情義兩難全,他的立場難以抉擇,電影的結尾他力挽狂瀾、停戰止戈,並說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豪言壯語。
但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人物塑造上始終沒有在這個落點上發力,郭靖的人物動機,始終是被男歡女愛牽著走。
他去中原兩年學習功夫,認識了黃蓉,從大宋回到草原,原因是師父遇害、自己誤會黃蓉,決定和她不再相見。
後面大汗遭遇強兵來襲,緊要關頭,本來是郭靖彰顯俠義、幫著抵禦外敵的緊要當口,他卻和大汗辭行、甩手不管,為的是回中原找黃蓉,俠義和兒女情長,郭靖選了後者,這是電影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大敗筆。
人物需要足夠的戲份不斷添磚加瓦,用變化和成長讓觀眾共情,但這一版《射鵰英雄傳》只用一場修煉降龍十八掌的戲份,來表現郭靖武功精進,其他大部分戲份都是他和華箏、黃蓉之間的小情小愛,武俠片變成了愛情片。
更扯的是,戰爭來襲、生靈塗炭,竟然安排郭靖和黃蓉秀恩愛秀到了屍橫遍野的戰場上,在死人堆裡豎起了避雷針,點了一把火烤熟了香噴噴的叫花雞,兩個人甜甜蜜蜜的吃了起來,到底是誰想出來這麼窒息的劇情啊!
徐克的第二個錯誤,是想表達的內容太多,抓不住主線和重點,導致故事主次不分、節奏稀碎、故事沒勁兒。
《射鵰英雄傳》是武俠小說裡的大部頭,出場人物眾多且兼具歷史的厚重。其實最好的做法是像《封神》那樣拍成三部曲,當然風險比較大,所以徐克應該也是權衡再三,決定拍襄陽保衛戰這部分。當然這也沒問題,畢竟觀眾對小說都不陌生,也能看懂。
但透過電影不難看出,徐克始終在糾結、在搖擺,有一種說法是粗剪出來了5個小時,剪到140多分鐘肯定要大刪大減,於是前面四十分鐘就是一段接一段的“三分鐘看電影”,沒頭沒尾、轉場突兀,充斥大量旁白,東一錘子西一榔頭。
四十分鐘過後,郭靖回到草原,劇情基本順過來了,然而節奏依然不好,敘事完全跑偏了。
原著中郭靖和黃蓉的設定,是一直守護襄陽,防止外敵入侵,電影以歷史為基礎,角色塑造和橋段描繪上也儘量真實,比如安排郭靖得到了武穆遺書,從而學會用兵,才能守住襄陽。
這裡面有個最根本的邏輯,戰場和江湖打鬥不同,沒有哪個英雄能靠一己之力抵禦千軍萬馬,郭靖的魅力本該是他有領導能力和領導魅力,深諳帶兵守城。
如果電影好好拍,應該是把側重點放在這部分,認真拍兩軍交戰、好好打磨細節呈現郭靖練兵、佈陣。
然而這些幾乎沒有,徐克給觀眾看的只是幼稚、好笑又略帶中二的內容:
郭靖和黃蓉是怎麼“上位”守護襄陽的呢?都沒有競聘上崗,只是騙守城的官員,說沒見過蒙古人,想上去看一看;
他們是怎麼停戰止戈的呢?手拉著手站在兩軍中間,喊喊話就叫停了戰爭,而那個剛剛才被黃蓉拿冰刃威逼恐嚇的官員,都沒在背後放根冷箭;
武穆遺書倒是提到了,但都是在紙上談兵,更無語的是這部分竟然也用作郭靖和黃蓉的隔空傳情。
徐克的第三個錯誤,他一方面用特效代替打鬥,另一方面卻連基本的特效場景和威亞動作都沒做好。
電影處處讓人感覺製作費捉襟見肘。除了有限的幾場戶外戲份,大部分戲都是棚拍,特效延展不夠精細,懸崖上身後的遠山看上去像二維筆畫,模擬太陽光的燈光質感也不太好,後半段蒙古大軍壓境,大全景的特效痕跡很重,而且打鬥衝擊波的效果,也就是廉價頁遊的水準。
所以,《射鵰英雄傳》是徹頭徹尾的“三無”電影:無故事、無人物、無大場面,“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核心缺失,而這原本是徐克最擅長的部分,人物太扁平了,重心落在男歡女愛上,一點格局都沒有,難道肖戰動動嘴就是英雄了嗎?
這樣的電影,不但應該給觀眾退票,更應該給觀眾賠錢,因為浪費了兩個半小時,如果把前面40分鐘全部拿掉,留下100分鐘,可能觀感還會好一點。這樣一部網大品質的電影,放到春節檔濫竽充數,是不負責任的行為,等同詐騙,這樣一次又一次傷觀眾的心,受損失的是整個中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