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蛇年春晚有個細節:
“導播給的鏡頭非常的多,來來回回總會把鏡頭給到他。”
要知道,在春晚上的鏡頭都是非常非常昂貴的,黃金時段的費用甚至能高達每秒幾百萬人民幣,給梁家輝這麼多的鏡頭,真的值得嗎?
答:梁家輝他值得。
首先,這種國家級的晚會,央視肯定是有更深入的考量的。
就比如去年的春節晚會上,娃哈哈的鏡頭也是給得很多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宗慶後老爺子的緣故。宗慶後幾十年如一日地為國做貢獻,自然是值得得到央視的偏愛。
而梁家輝也是一樣的道理。
導播對梁家輝鏡頭的頻繁切換,不僅僅是一種節目的視覺安排,更是一種情感的認同,是祖國對梁家輝那份愛國情懷的回饋。
在1983年,他選擇和導演李翰祥一起拍攝兩部內地電影《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在此過程中,他遭遇了來自臺灣當局的巨大壓力。由於臺灣資本在香港電影圈的強大影響力,演員如果參與內地的電影拍攝,常常會遭到“封殺”。
那時候梁家輝十分硬氣堅決地拒絕了道歉與寫悔過書的要求,他認為自己作為中國人,理應在祖國的土地上拍戲,追求藝術創作的自由。要知道,在上世紀80年代可是公知橫行的時代,只要你敢在公共場合說一句“愛國”就會立刻遭受網路群嘲的時代。
所以這一堅定的立場,讓他在那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被臺灣封殺,香港演藝圈也因此對他冷眼相待,事業一度陷入低谷。
然而,梁家輝從未後悔自己的選擇。無論是那個時代的艱難困苦,還是當時對他進行封殺的強大壓力,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這一選擇,體現了他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也為許多藝人樹立了一個堅守原則、不妥協的榜樣。
梁家輝的愛國赤子心也確實稱得上天地可鑑。
除此之外,在2019年,梁家輝在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公開支援香港警察,參與“撐警隊、護法治、保安寧”集會,用行動與自己的影響力展現了他的愛國立場。
更有趣的是,當初他去北京拍戲的時候,為了方便出行,梁家輝還買了一輛腳踏車,早晨騎著它去天安門看升旗、晚上下班就在故宮裡參觀,如今這輛車被收藏在故宮。
梁家輝的堅持和努力,終於在多年後的春晚舞臺上得到了回報。
在2025年蛇年的春晚上,導播給到梁家輝的鏡頭十分地頻繁。從鏡頭的切換頻率來看,顯然他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一個演員角色,而是象徵著一代人不畏困難,忠誠於國家、傳遞愛國情感的文化符號。導播反覆聚焦梁家輝的笑容,顯然是在向所有觀眾傳遞一個資訊:
國家不會忘記每一個曾深深熱愛她的孩子,哪怕曾經經歷過一段沉寂期。
梁家輝坐在現場的前排,笑容滿面,熱情鼓掌。
他的身後不時出現的觀眾席,不僅是他當年在銀幕上所演繹的那些角色的見證者,也象徵著他為這片土地、為這段歷史所付出的努力和熱愛。在春晚這個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融合的平臺上,梁家輝的身影,無疑是對他曾經堅持的價值觀和文化認同的再度肯定。
在這個充滿年味和歡樂的春晚現場,梁家輝所代表的,正是所有曾為國家、為文化、為民族的復興做出貢獻的優秀兒女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