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電影3天結束,勝負已分。
《哪吒》《唐探》冠亞軍,《射鵰》《蛟龍》遺憾出局。
預售3.5億,上映3天總票房僅4.75億,等於三天票房僅增了1.25億。
由首日排片15%,降至6.5%。
《射鵰》預售即巔峰,讓映前氣勢洶洶的人們瞬間萎靡,後續票房能否達到8億都成問題。
除首日票房新增達到7000萬,第二日開始大跳水,第三日票房新增僅2500萬。
回顧《射鵰》前世今生,真可謂腥風血雨。
自公佈肖戰、徐克攜手拍攝金庸IP《射鵰》訊息傳出,就註定會受到各方矚目。
預售開啟前,唱衰與熱捧五五開。
預售第一天,《射鵰》在肖戰粉絲超高熱情下連續破5項記錄,僅用6小時破5000萬,緊接著破1億,破2億直至上映前突破3.5億大關。
《射鵰》預售期間可謂風光一時無兩,票房預售大幅度上漲,甚至有影評人給出了18億總票房預測。
期待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上映3天徹底掉隊,儘管上座率一直超過《封神》排在第三位,但排片率、市場佔有率都在直線下降,第三日新增與預售相加僅8500萬左右。
據傳,《射鵰》投資達4億,信心滿滿闖進春節檔,就撲了個大的。
各方媒體爭相對《射鵰》撲街問題做出總結:
1、題材老舊,打鬥靠站樁
老式武俠已經日薄西山,打出“武俠”情懷,真槍實打確實吸引了部分觀眾。
等到進了電影院才發現,老舊的題材,毫無創意拍攝模式,以及站樁式打鬥等於吸取了所有缺點。
預告裡展示出來的所有打戲,統統沒有。
打鬥時有特效本屬正常,可所有打鬥都是靠特效,那跟仙俠電影有何區別?
2、過度依靠流量
幾乎所有宣傳核心都圍繞“肖戰”完成,肖戰的流量並未在大製作電影上得到過驗證,只有一部4億《誅仙》。
毫無抗票房可能的情況下,沒有邀請任何一個近幾年拿下優質票房的“抗票房”人員來合作本身就是一種冒險。
更何況,除了肖戰,莊達菲是新晉小花,飾演華箏的演員更是小糊咖。
肖戰粉絲能扛起預售,可面對春節檔動輒幾十億的票房需求根本不夠看。
3、劇情不用心
說到底是劇情問題,就算不是肖戰,換成任何人來演都會被吐槽。
打著武俠戰爭片旗號,談起了“三角戀”,並著重在這件事情上進行劇情擴大。
預告裡的十萬蒙古大軍,真的只是客串一下,郭靖靠嘴炮打敗了,預想中的熱血戰爭,流血打鬥全部沒有。
核心都沒了,人物性格再符合,演得再好有什麼用?
《射鵰》撲街證明觀眾對於流量電影並不會貿然買賬,想靠流量噱頭就拿到高票房就等著被市場清退吧。
綜合各方面觀後感來看,就能明白觀眾吐槽點並不在肖戰這個流量上,而是吐槽特效、吐槽劇情、吐槽徐克拍得越來越敷衍。
身為頂流,《射鵰》是肖戰進入電影圈的敲門磚,也是流量電影是否重拾輝煌的試金石。
結果證明:流量電影遇到真正有實力的對手,會被打得落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