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正在熱映,女將軍火爆出圈,一襲戰甲馳騁沙場,英姿颯爽的形象與果敢無畏的魄力收穫了不少好評。
近日,話題#鄧嬋玉#衝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
不少網友表示:“被鄧嬋玉圈粉了”“鄧嬋玉太帥了”。
導演烏爾善表示,鄧嬋玉這個角色不僅脫胎於《封神演義》的奇幻想象,更融合了商朝女戰神婦好的歷史神韻,“我們想重新塑造一位馳騁沙場的巾幗英雄形象,她能夠決定自己的命運,選擇自己信仰的價值。"
“鄧嬋玉”盡顯名將風骨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劇中,殷商大軍壓境,百餘年未經戰火的西岐危在旦夕,一場實力懸殊的“西岐保衛戰”一觸即發。
鄧嬋玉是姬發的勁敵之一,她守護著家族榮耀和軍人使命。電影中,她那句“你何曾見過我的父親濫殺無辜”擲地有聲,盡顯名將風骨。飾演者那爾那茜說:“鄧嬋玉和姬發交手時,彼此都感受到了對方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家的守護。他們內心的信念相同,只是命運讓他們成為敵人。他們彼此尊重,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作為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曾多次征戰沙場,英姿颯爽,巾幗不讓鬚眉,這正是導演烏爾善心目中的鄧嬋玉。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劇組還曾赴河南婦好墓採風,從歷史中汲取靈感。飾演鄧嬋玉的那爾那茜說:“歷史賦予我的是力量、鼓舞和激勵,激勵我將鄧嬋玉的精彩呈現給大家。”
演員那爾那茜:跟著角色一起成長
為了詮釋好這位英姿颯爽的殷商大軍先鋒官,那爾那茜在“封神演藝訓練營”中進行了為期六個月的表演、格鬥、馬術、潛水等全方位訓練。
在訓練營裡,那爾那茜的訓練強度和要求與“質子”們一模一樣。從訓練到拍攝第一場戲,她經歷了506天的漫長等待,付出了不懈努力,透過了四次匯演考核,最終成功拿下這個角色。那爾那茜說:“等待的過程,就是我體驗角色成長的過程,我特別享受。”
那爾那茜介紹,她扮演的鄧嬋玉的戰甲重12公斤多,為了能夠扛得住一身戰甲並完成複雜的動作戲,導演給她安排了大量的力量訓練,加強體力。
烏爾善說:“鄧嬋玉不僅馬術動作超群,還精通擊鼓。她的擊鼓不是簡單的表演,而是透過鼓聲指揮戰場、調動軍隊,具有實戰意義。為了完美呈現這一技能,那爾那茜苦練了八個月的中國大鼓。最終,她在《封神第二部》中成功演繹了在戰場上揮舞鼓棒、振奮士氣的鄧嬋玉,讓觀眾眼前一亮。”
那爾那茜坦言:“作為演員,在‘封神演藝訓練營’中濃縮體驗了鄧嬋玉的前半生。在從零開始的訓練中,我是跟著鄧嬋玉一步步成長起來的。這種感覺特別自然,不是刻意去演的,是在訓練中真實產生的。不管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我都真實地體會到了她的成長,這對拍攝幫助特別大!”
太鸞是鄧嬋玉副將,90%的戲份都在馬上,太鸞的飾演者劉潮透露,“進入‘封神演藝訓練營’之前我是一個‘馬術小白’,特別感謝那茜,她教了我很多。”對於這位“馬術精湛的主帥”,他開玩笑說:“那爾那茜後腦勺都會騎馬”。
“策馬爭鋒”這場戲拍了十天
影片中,姬發與鄧嬋玉的馬上身手尤其奪人眼球,無論是脫韁回身挽弓,還是御馬騰空一躍,都可見二人的馬上功夫不俗。兩位演員在“封神演藝訓練營”裡,經歷了長達半年的訓練。烏爾善表示:“馬背上的動作設計都是基於兩個演員的個人能力,希望將他們優秀的訓練成果充分展現在銀幕上。”
為了一場水上馬術戲,那爾那茜訓練了三個月,不斷與馬進行磨合,最終達成“人馬合一”的效果。
姬發與鄧嬋玉在懸崖之上的“策馬爭鋒”令觀眾印象深刻,也將馬背上的驚險刺激展現得淋漓盡致。烏爾善介紹:“就這一場戲我們拍了十天,難度很高。這些鏡頭很珍貴,我很為他們兩人驕傲。”
於適將這場戲稱為“馬背上的拉鋸戰”,“這場戲中,姬發和鄧嬋玉在馬背上單兵作戰,在懸崖旁根據地形做出各種各樣的戰術改變。兩人所騎的兩匹馬之間距離時遠時近,位置時左時右。當兩匹馬並排時,鄧嬋玉可以用橫跨雙馬的態勢站立於馬背之上,姬發在一旁也能夠完成‘鐙裡藏身’的馬術動作。當兩匹馬處於一前一後的位置時,姬發可以展示‘騎射’的馬術動作,比如連射三箭。當兩匹馬左右變位時,被追者則可以展示‘左右開弓’的動作。縝密的動作邏輯背後,是極為豐富的細節設計,盡顯這場馬術動作戲的精彩之處。有難度,但呈現出來的效果很精彩,每次回想起這場戲的拍攝都很有成就感。”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