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哦~為了回饋您的支援,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 小鯉
| 小鯉
-<前言>-
其實央視播出的《六姊妹》已經好幾天了,這部劇的收視確實不錯,只是演員表現屬實有點敗筆。
爭議最大的就是梅婷了,她都快五十歲了,還演二三十歲的少女,屬實有點太辣眼睛,即便在央視播出,也沒挽回口碑。
那麼,梅婷在劇中是怎樣表現的?
-<劇中看點>-
《六姊妹》主要講老何家連生六女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五六十年代,劇情節奏很平緩,整個電視劇都充滿懷舊的味道,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
一開始看到、、梅婷等老戲骨的加盟,還有王墨瞳、沈月等新生代演員的參演,讓這部劇的演員陣容顯得格外強大。
但劇中何家麗這個角色,由三位演員分別飾演,王墨瞳飾演少女時期的何家麗,表現亮眼,剪辮子那一幕更是成為全劇的高光點。
沈月接棒成二代家麗,娃娃臉演少女毫不違和,念保證書那段也讓人印象深刻,然而,當梅婷作為三代家麗出場時,問題就來了。
梅婷已經49歲,與23歲的何家麗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年齡差距,當她與幾個妹妹同框時,給人一種錯覺,更像是母女關係而不像是姐妹。
其實一開始很多觀眾都是衝著梅婷來的,畢竟梅婷之前演《父母愛情》非常經典,所以再演年代劇被大家期待,從全員高光,到播出之後變成全員敗筆……
-<演員敗筆>-
這部劇中梅婷出場時總是帶著很厚的磨皮濾鏡,試圖掩蓋臉部的滄桑,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樣的表現反而讓人感到尷尬和不適。
演員年齡與角色不符,是國內影視劇的一個常見問題,這不僅影響了觀眾的代入感,也影響了整部劇的質量。
製片方在選角時,真的需要更加慎重,畢竟,再好的劇本,如果演員不能貼合角色,也難以帶來優秀的作品。
梅婷在《父母愛情》中的出色表現,讓觀眾對她在《六姊妹》中的期待值很高,只是,開播之後,卻讓人感到失望。
一個演員,如果不能根據角色的需要來調整自己的表演,那麼再好的演技,也很難被觀眾認可。
在《六姊妹》中,除了何家麗的三代扮演者之外,其他主演的表現也值得關注,奚美娟飾演何家大家長,與孫女和兒媳的互動,是這部劇的大看點。
鄔君梅飾演二號大家長,感覺她的出場就是收視的保證,其他演員,李晨等也各有各的實力,有代表作、有資歷、有演技。
梅婷與二十多歲的何家麗之間,存在很大的年齡差距,這種差距,不僅影響了觀眾的代入感,也影響了整部劇的真實性。
劇中梅婷與妹妹們同框時,給人的感覺更像是母女,而不是姐妹,這種違和感,實在讓人難以忽視,感覺能和劇中的母親成為姐妹了。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當陸毅和李晨這兩個“年輕小夥”為23歲的何家麗(梅婷飾)大打出手時,整個畫面的畫風都變得怪異起來。
感覺這樣的情節設定,實在是太離譜了,尤其是第六集,梅婷和董潔闖入丫頭賽道時,真的想問一下,內地娛樂圈是不是真的缺乏年輕演員了?
其實,這個問題完全可以避免,沈月和梅婷之間,完全可以再找一位演員來過渡一下,或者直接讓沈月演完青年時期的戲份……
-<國產劇的通病>-
這樣不僅能夠保證角色的連貫性,也能夠避免年齡差距過大帶來的尷尬,即使這部劇在央視播出,也無法彌補演員年齡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
其實演員年齡與角色不符,已經成為當前國內影視劇的一個通病,這種問題,不僅會影響觀眾的觀劇體驗,也會影響整部劇的質量。
如果製片方不能在選角上更加慎重,演員也不能根據角色需要來調整自己的表演,那麼再好的劇本,也難以帶來優秀的作品。
梅婷在《六姊妹》中的表現,一個49歲的演員,硬要裝成23歲的樣子,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挑戰。
感覺劇中厚重的磨皮濾鏡,試圖掩蓋臉部的滄桑,更是讓人感到不適,不過確實作為一個演員,梅婷的演技自然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演技並不是一切,一個優秀的演員,應該懂得根據角色的需要來調整自己的表演,而不是一味地強調自己的個人風格。
《六姊妹》本來有著成為一部優秀作品的所有潛質,但是,由於演員年齡問題的存在。
這部劇在春節檔期播出,收視率節節高升,第7集上線後,收視率更是暴漲到了4.7,也能看出梅婷在年代劇領域的影響力,似乎真的不容小覷。
不過,我們不能因為收視率的高低,就忽視了劇中存在的問題,一部優秀的作品,不僅需要有好的收視率,更需要有好的口碑。
如果觀眾對一部劇的評價一直都是負面的,再高的收視率,也難以掩蓋其存在的問題。
好在這部劇除了梅婷,其他還是非常精彩的,在很多國產劇中,經常能看到演員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就好像在舞臺劇中表演一樣。
這種表演方式,不僅讓人感到不真實,也讓人難以代入角色,不過這部劇還好,整體看還是非常優秀的。
劇情設定離譜,是很多電視劇常見的問題,他們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很多編劇往往會在劇情上做文章,設定一些離奇的情節。
但是,這些情節往往缺乏合理性,甚至有些荒誕不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很難產生共鳴,也難以相信劇中的人物和事件。
-<結語>-
作為觀眾,我們當然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優秀的作品,但是,這需要製片方、編劇、演員等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努力。
只有當所有人都能夠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創作,以更深的洞察力理解生活,我們才能真正地推動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創作出更多真正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