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家將攝於烏蘭布統)
01
這個週末,看到一組觸目驚心的資料:公募基金去年四季度共虧損2287.6億元,2023年全年共虧損4346.78億元。如果算上2022年整體虧損1.45萬億元,意味著公募基金歷史上首次出現連續兩年虧損。而連續兩年的虧損,虧掉了約1.9萬億元。
那我真是不明白了,這兩年股市不是分了將近4萬億元的紅利嗎?還有貨幣基金、債券基金以及部分QDII基金都是賺錢的,為啥基金整體卻是鉅額虧損呢?難道基金公司把分紅的錢都拿到公司自己花掉了?
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分紅又多、制度又先進、又有各種逆週期的調控政策、又有嚴格的上市稽核、還有嚴厲的打擊造假、還有企業每年淨淨利潤的上漲,請問投資者的1.9萬億元錢都到哪裡去了?
我們的中國基金報基本上每天都有大利好問世,包括今天,哪怕是週末,都有利好政策出臺,標題是“剛剛,大利好!證監會宣佈!”。
這樣的標題經常佔據著主流財經媒體的頭條,請問,這麼多利好外加鉅額分紅,為啥投資者的錢越來越少了呢?
今天所謂的大利好就是:證監會一是暫停了限售股的出借,二是將轉融券市場化約定由實時可用調整為次日可用。
之前我就分析過了,借券賣出的,不但要還券,還要給人家付利息,這本身就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如果做反了,更慘,不但要還券還利息,還要墊出自己的棺材本,追高買進便宜賣掉的券拿去還債,這種悲痛的心情,相信每個融過券的人都有過這樣刻骨銘心的教訓,怎麼在監管者眼裡,還經過反覆研究討論,融券賣出者怎麼就變成鐵定賺錢的人所以要加以限制呢?如果他們是鐵定虧損者,那把錢虧損給不能融券做空的基金以及散戶不是好事嗎?幹嗎要限制呢?
事實上,融券者是對未來看跌的人,融資者是對未來看漲的人,如果對未來看跌的人鐵定賺錢,只能說人家看對了,為什麼就不問問人家為什麼會看對呢?為什麼我們這個市場總是讓對未來看漲的人虧損呢?
為什麼解決問題的思路一直是,並且似乎是永遠是:不去想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只把會出現問題的人解決掉,就以為是把問題解決掉了呢?說到底,所有的賣出都是對未來的看空,那以後的最大利好是不是證監會出臺一個一旦買入股票就永遠不許賣出的政策呢?
限制做空的政策又不是沒有出臺過,之前就被冠以各種大利好的名目反覆地宣傳過,結果呢,結果就是這些政策出臺後,市場一直在下跌,還不斷創出新低。
之前我們限制了公司高管的限售股不能轉融通了,這個政策是從2023年10月14日開始出臺的,當時政策表示:為了突出上市公司高管專注主業,取消上市公司高管及核心員工透過參與戰略配售設立的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出借股票。結果呢,這個規定出臺前一個交易日,也是週五,上證指數是3088點,政策出臺後,上證指數一路跌到10月23號,創出最低點2924點。到了今年1月14日,我們再出嚴格管理融券的制度,這次估計好多人沒注意,因為它是透過某家券商的公告形式釋出的。就是不讓投資者用融資的錢去買券還款,表面上限制了融資,實際上卻是限制了融券,因為賬上自有現金不多的人不敢去融券了,因為萬一股票漲了,你就沒錢在股票上漲的時候追回來還債,融券負債會越來越多。結果呢?這個所謂的大利好出來後,上證橫盤了兩天,然後就進入了連續五天創出歷史新低的模式了。
02
這回呢?我估計還是會跌,因為全世界沒有哪個投資者會喜歡一個不停地限制賣出的市場,這跟很長時間以來沒人願意去緬北是一個道理:如果我去了就不讓我出來,我幹嗎要去呢?當然,不能賣轉融通的股票與不能賣出任何股票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但是如果市場進一步下跌呢?投資者都是看未來的,如果當下這個限制轉融通賣出的政策不能止住下跌的話,那麼是不是還會回到當年的惡意做空時期一樣呢?
政策總是限制這樣、限制那樣,建議相關部門清理一下,看看我們這幾年出臺了多少限制性措施,結果如何,是否應當有一個評估呢?限制這、限制那,卻對投資者最深惡痛絕的虛假上市不進行徹底的限制,這個惡疾可以說是屢治不好,怎麼不捨得來個禁止造假公司上市高管與中介機構賣出股票的規定呢?怎麼就不能來個分紅小於融資總額就不解禁的規定呢?把股市下跌的原因,歸結到對上市公司經營毫無約束能力的兩融的客戶身上,實在是找錯了地方。這樣的找原因,等於是否認上市公司的質量是股市上漲的基石,等於是否認上市公司質量太差會影響股市,將股市表現好壞的責任全部轉嫁給一部分股票的交易者了。這樣做還等於批評全體投資者有眼無珠,居然把好公司給割掉了。如果是散戶有眼無珠也罷了,那麼基金這些名校畢業的精英者管理的投資,為啥卻連續兩年鉅額虧損呢?如果上市公司業績真的好,每年分紅超過理財收益,股票還能不斷上漲,這樣的股票誰會願意賣掉呢?如果拿著高薪的名校畢業生都不認真履行投資責任,只是買入爛股令持有人虧損,那麼難道不是該追究這些人的是否勤勉盡責的責任嗎?
所以,請相關部門認真地算一算賬,這麼多年虧損的錢,融資的錢,到底去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