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信部一副司長表態支援燃油車發展,行業內對燃油車的關注度陡增,那麼這個時候重提發展燃油車是為了什麼呢?筆者認為可能是為了中國製造的長遠發展,一味強調發展新能源汽車,可能導致中國製造被孤立。
新能源汽車這幾年發展迅猛,在中國市場的佔比更是已突破50%,在國內媒體的報道中,諸多燃油車企業都陷入窘境,甚至一些外資燃油車企業似乎快要倒閉。
然而如果從全球市場來看,就會發現,完全不一樣,2023年的資料顯示,在中國以外的市場,新能源汽車佔比還在一成上下,燃油車佔據絕對主導地位。
中國的汽車出口也是如此,2023年中國出口的汽車超過500萬輛,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這對於中國製造來說意義重大,意味著中國製造在高階製造業方面取得了突破。
但是中國出口的汽車中,卻有近八成是燃油車,而新能源汽車佔中國汽車出口的比例才兩成多點,這尤為體現出燃油車對中國製造的重要意義。
今年前9個月中國的燃油車出口量達到338.4萬輛,同比增長32%;電動汽車出口則為92.8萬輛,同比增速只有12.5%,顯著低於燃油車,燃油車的增幅是電動汽車增幅的2.56倍。
中國出口的第一大品牌汽車企業是奇瑞,奇瑞出口的汽車也是燃油車為主;對比之下,新能源汽車出口第一名卻是特斯拉上海,而不是在國內牛氣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如此更凸顯出燃油車對中國製造的重要性。
如此情況下,如果一味強調發展新能源汽車,那麼對中國汽車產業顯然是不利的,尤其是對當下中國快速增長的汽車產業來說是負面影響。
導致的結果可能是,中國汽車出口可能因此受挫,不利於中國製造走向全球市場,對於影響中國經濟巨大的出口尤為不利。
業界都喜歡談合作共贏、經濟全球化等等,汽車產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它的配件高達萬個,而手機的配件不過數百個,由此汽車產業對製造業的影響遠超手機等消費電子產業。
從歐洲、日本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其他產業雖然衰落,但是依靠著汽車產業仍然維持著經濟的強勢,這更加凸顯出汽車產業的重要性。
如此情況下,如果在全球仍然由燃油車佔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中國一味發展新能源汽車,就可能導致中國的汽車產業被全球孤立,對中國製造非常不利。
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國,正積極向高價值製造業轉型,汽車產業難得成為高階製造業的成功典範,在國內外市場都取得優勢,而這恰恰是靠燃油車,如果忽視燃油車的發展,導致的結果可能是製造業因此受挫。
工信部相關人士此時提出發展燃油車,符合當下全球汽車產業的現實,也與中國汽車出口的現實相符,其實重提發展燃油車並不代表著放棄新能源汽車,如今中國龐大的市場,以及汽車產業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優勢,同時發展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並不矛盾,甚至兩者之間的不少技術也是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