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已在本土市場的殘酷競爭中提前練就了禦寒本領,這讓他們看到了進軍海外市場、實現逆勢成長的可能性
文 |尹路
2023年全球汽車銷量重回9000萬輛大關,同比2022年增長11%。分割槽域看,西歐 (14%) 、中國 (12%) 兩大市場均實現兩位數增長。面對這樣亮眼的資料,全球汽車行業卻都對2024年的市場前景表示悲觀,宏觀資料和企業體感之前的差異並非中國獨有,在汽車市場中,這是共性問題。
全球汽車銷量在2017年達到9570萬輛的歷史高點之後,持續下行,疫情影響下的2020年跌破8000萬大關,此後2021和2022年因為供應鏈危機,全球汽車行業的恢復遲緩,銷量徘徊在8200萬左右,直到2023年重回9000萬。
2023年的銷量高增速並非市場真的很好,而是因為前兩年市場太差了,2023年只是恢復性增長,全球市場還未恢復到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
全球車企前幾年因為車市供不應求,營收、利潤資料普遍增長,但大部分企業都預計2023年將是這一輪恢復週期的結尾,2024年汽車行業將迎來寒冬,新能源轉型的影響將從理論中的衝擊變成現實打擊,燃油車越賣越少,新能源車越賣越虧的情況將在全球範圍內上演。
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寒冬,汽車及關鍵供應商企業的準備工作主要有二:放低預期,降低成本。
放低預期就是降低風險
放低預期的代表企業是特斯拉,在2024年1月24日美股收盤後,特斯拉釋出了未經審計的2023年財報,其中多項盈利能力的資料不及預期。
特斯拉的營收依然保持增長,但增速已不足20%,盈利能力的所有指標都明顯下滑,毛利、營業利潤、息稅前利潤,都出現兩位數下滑,經營性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也都明顯下滑,這張財報可以說是2020年特斯拉營業利潤轉正之後最難看的一張年報。
和營收、盈利資料相比,特斯拉的交付資料依然保持強勁增長,產量184.6萬輛,同比增長35%,交付180.9萬輛,同比增長38%。車賣得多了,但錢卻越掙越少,單車均價下滑是主因,2023年特斯拉的單車均價減少了8820美元,下滑16.2%。
馬斯克在財報電話會上談及2024年的預期,明確提到2024年特斯拉的汽車業務增長率可能會明顯低於2023年,因為公司正處在兩代產品的浪潮之間,上一個浪潮是Model3/Y的全球熱賣,而下一個浪潮是計劃於2025年底量產的下一代車型的全球性擴張。
在特斯拉釋出財報,馬斯克給出對2024年的預期後,特斯拉的股價大跌,1月24日財報釋出前股價為207.83美元,1月25日收盤時跌至182.63美元,市值蒸發超800億美元。
但馬斯克放低對2024年的預期,向市場傳達悲觀聲音,實際上有效降低了風險。現階段特斯拉的銷售基本盤依然穩固,ModelY是2023年全球最暢銷車型,全面重構的FSD Beta V12自動駕駛軟體即將開始大規模推送,這些因素都在推高市場對特斯拉的預期。
2024年特斯拉最大的風險是來自中國車企的競爭,2024年中國車企將加速進軍海外市場。馬斯克在財報電話會上說,“如果不設定貿易壁壘,中國車企幾乎可以摧毀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公司。” (F rankly, I think, if there are not trade barriers established, they will pretty much demolish most other companies in the world.)
相比歐美的投資者,馬斯克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更加了解,所以他需要降低市場對特斯拉的預期,儘早釋放風險,以免發現風險超出預期的時候,遭受更大的損失。
和特斯拉類似,海外傳統車企也都在降低市場對2024年的預期,因為過去兩年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這些傳統車企大多在營收、利潤上都有不錯的表現,但這些車企都知道2023年的中國車市有多殘酷,未來幾年全球汽車市場就是2023年中國車市的翻版。
過去幾年的高利潤讓這些企業都普遍面臨工會漲薪、增加福利、延長合同等要求,但車企管理者清楚即將到來的競爭有多殘酷,過去兩年積累的財富就是在將來競爭中可以活下去的資本,特別是新能源轉型的衝擊即將從理論變為現實,車企必須捂緊錢袋子,而想要讓全體員工一起節衣縮食,放低預期就是關鍵一步。
裁員潮席捲汽車業
過冬的方法有很多,公認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成本,而降本的第一步往往都是裁員。
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裁員的訊息在汽車行業裡就沒斷過。2023年9月,沃爾沃裁員700人,賓士卡車部門關閉巴西工廠,裁員3600人,10月大眾裁撤Cariad軟體部門2000個崗位,美國三大車企在與全美汽車工人工會大罷工的對峙中裁員超7000人。11月,大陸集團宣佈裁員,預計規模在5500人,蔚來汽車宣佈裁員10%。12月,廣汽豐田和廣汽本田分別裁員1000人和900人,這是兩大日本車企首次在中國大規模裁員。
進入2024年,1月初,法雷奧、博世分別宣佈裁員上千人。1月19日,採埃孚宣佈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裁員計劃,未來數年共裁撤12000個工作崗位,直接引發公司總部超3000人的抗議。
這些裁員企業都是汽車行業的代表性企業。以四家零部件企業大陸、博世、採埃孚、法雷奧為例,都是國際汽車供應商中的佼佼者,在2023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名單中的排名為博世第1,採埃孚第3,大陸第9,法雷奧第12。
令人略有意外的是,裁員並非只侷限在燃油車相關部門,也包含電動化、智慧化相關崗位,比如博世2024年最新的裁員計劃是2026年底前裁撤1200個軟體及電子部門的崗位。博世解釋因為高通脹、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的上漲,電動化轉型的速度可能放慢,所以需要裁撤相應崗位適應新的競爭環境。
採埃孚的萬人大裁員是最近汽車行業中最大的裁員動作,採埃孚的核心業務是變速箱,其代表性產品縱置8AT自動變速箱自上市以來就是市場上最好的變速箱之一,其銷售一臺變速箱的毛利甚至不亞於整車廠賣一臺車的毛利。
正因其核心業務與燃油車高度關聯,所以電動化轉型造成的衝擊就格外痛苦,採埃孚解釋裁員決定時表示,“我們也希望保住工作崗位,但僅向電動汽車轉型就會導致就業崗位減少。一些電動車零部件的製造只需要之前一半的勞動力。”
而在近期的裁員新聞中缺席的寶馬、賓士的乘用車業務,並非不需要裁員,而是早在2022年之前就完成了近萬人規模的大裁員。
大規模裁員的企業中,歐洲企業佔比最高,裁員規模也普遍更大,這反映出歐洲企業認為自身經營風險正在上升。
歐洲汽車供應商聯合會 (CLEPA) 的秘書長本傑明·克里格 (Benjamin Krieger) 表示,因為需要對不確定性的未來技術進行大量投資,疊加疫情、通脹、能源危機的影響,歐洲汽車供應商的成本顯著上升,但當前由於車企也在經歷轉型之痛,很難將成本壓力傳遞給車企,歐洲大量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都在面臨經營風險。
CLEPA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歐洲汽車供應商企業盈利水平已經低於5%,這種盈利水平是無法保證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此前CLEPA就曾經發出預警,歐洲汽車供應鏈的170萬個工作崗位到2040年可能會減少50萬個,即便是歐洲發展本土新能源、智慧化相關供應鏈的進展非常樂觀,工作崗位的減少也不會少於25萬個。
中國車企雖然裁員訊息不多,但每一家車企都在不斷強調一個預期,2024年的競爭將比2023年更加殘酷。
2024年,過冬將成為全球汽車行業的主旋律。過去兩年,中國汽車市場的殘酷競爭,已經讓中國車企提前練就了禦寒本領,這讓中國車企看到了進軍海外市場、實現逆勢成長的可能性。
(作者為《財經十一人》高階研究員 編輯: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