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醫學部、技術和環境科學部向多位中國高校教授發去賀信:祝賀他們當選院士。
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是總部位於奧地利薩爾茨堡的跨學科學術組織,致力於推動歐洲國家內部以及歐洲與全球的學術提升與交流,尤其鼓勵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的跨學科融合,設有人文、醫學、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法律及經濟、技術與環境科學、世界宗教七個學部。該院2000餘名成員中有32名諾貝爾獎得主,是全球科學院中諾貝爾獎獲得者比例最高的科學院之一,在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和藝術領域享有崇高聲譽。
清華大學 李梢
近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李梢收到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院長克勞斯·美因澤(Klaus Mainzer)教授發來的賀信,經理事會投票,李梢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醫學學部)。
李梢由於在網路藥理學與傳統醫藥研究上的開創性貢獻,以及在極早期防治研究上的突破性成就,當選為該院院士。
李梢,清華大學自動化系長聘教授、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所長,英國皇家生物學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重點學科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網路藥理學會會長、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生物醫藥大資料專委會主任委員。
1990年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就讀醫學學士;1995-1998年在皖南醫學院攻讀醫學碩士;1998年-2001年攻讀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從事中醫藥與資訊科學交叉研究20餘年,致力於建立大資料和AI時代的中醫藥研究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建立中藥網路藥理學,研發胃癌極早期防治體系,發表論文200餘篇,被引用11000餘次,代表論文多次入選F1000傑出論文、Nature China亮點論文;主編首部網路藥理學英文專著,領銜制定首個網路藥理學國際標準。研製的中西醫藥分子網路導航系統——UNIQ系統等成果獲國內外發明專利30餘項,並在中藥研發和國際註冊、腫瘤新型標誌物研發等方面成功轉化實施。
甘肅醫學院 楊建設
近日,甘肅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副院長楊建設教授當選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醫學部院士。
楊建設,理學博士、博士後、教授。學校2021年高層次引進人才,現任基礎醫學院副院長,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研究員,兼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20),安徽理工大學醫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22),廣東藥科大學深圳醫院(龍崗)特聘教授、首席科學家,從事放射醫學、消化系腫瘤發生機制及病毒學研究。
楊建設教授是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院士(2019年),海南省領軍人才(2019年,第一層次),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人才計劃(2010年),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百人計劃”人才(2007年)。Micro and Nano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Radiolog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athophysiology, MedicineInternational 等國際期刊主編(候任)、編委、編輯,10餘份高影響力 SCI 期刊審稿人。楊建設教授參加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面上專案、863計劃 、973計劃等省部級以上專案19項,合計經費超500萬元。在 Science, NEJM, BMJ, JAMA, EJNMMI, Nano-Micro Letters, Carbon 等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20 餘篇,IF>10的25篇。
香港浸會大學 呂海濤
近日,香港浸會大學呂海濤教授(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ship)經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學部院士提名、學部評選和理事會投票,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Class II 醫學學部)。
呂海濤博士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終身)/博士生導師/PI,香港浸會大學深圳研究院研究員,環境與生物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PI,疾病與組學全國重點實驗室(上海交大)PI,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MEASA, 2024),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RSC, 2021),英國皇家生物學會會士(FRSB, 2021),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上海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級)首席專家(2021),Faculty Opinions (F1000)特聘專家(2021), 澳門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博導(2022), 現代中醫藥海河實驗室客座教授(2024)。曾任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長聘教授,重慶大學藥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助理院長,美國華盛頓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生命健康交叉科學應用驅動的下一代功能代謝組學研究。
成都大學 王清遠
王清遠教授當選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技術與環境科學學部)。
王清遠教授,博士畢業於法國Ecole Centrale Paris(現Universite Paris-Saclay巴黎薩克雷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材料與結構力學、超長壽命疲勞與可靠性、結構耐久性、固廢資源化利用及低碳新材料技術等。20多年來長期致力促進中歐科技與教育交流合作, 先後在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法國巴黎東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作為訪問教授開展科研和學術交流,主持完成中法科技合作蔡元培專案,先後與歐洲高校聯合培養博士12名,共同發表Web of Science論文60餘篇,推進了200餘名中歐本碩博學生聯合培養,開展雙邊學術會議6次, 2022年獲European Advanced Materials Award(IAAM)。三名學生和團隊成員獲德國洪堡學者基金支援。
王清遠教授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天府傑出科學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在IJ Fatigue,IJP,JMPS,AFM,Adv Mater,Adv Sci,Nature Commu和Nature 等中科院1區Top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2014-2022 年連續九年入選Elsevier 中國高被引學者,連續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兩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力學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等。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
同濟大學 鄭加麟
鄭加麟教授當選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醫學學部)。
鄭加麟教授長期致力於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機制與治療策略研究,尤其致力於小膠質細胞介導的神經炎症致病作用與自體重程式設計神經幹細胞外泌體對神經系統疾病的精準化治療研究,已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著220餘篇。積極致力於國際化醫學教育體系的建設及國際化交流合作,大力推動以成果為導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課程體系建設,擔任國家級規劃教材《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及《神經與精神疾病》副主編。曾獲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Gilmore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和傑出科學家獎、上海市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傑出貢獻獎、同濟大學首屆“卓越”研究生導學團隊標兵(2020)、同濟大學2022年度我心目中的好導師。榮獲上海市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專案二等獎(牽頭)及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參與)。
上海交通大學 唐克軒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唐克軒當選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技術與環境科學學部)。
唐克軒教授長期從事藥用植物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研究,在植物天然產物如青蒿素等合成和調控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培育出了高青蒿素含量的代謝工程青蒿品種,部分品種已在非洲最大的青蒿種植國馬達加斯加種植,有望使馬達加斯加成為繼中國之後的第二大青蒿種植國家。
唐克軒教授連續3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發表超過300篇論文,Google Scholar總引用超過15000次、H指數65,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超過100項,也是全球青蒿研究領域發表最多和最有影響論文(超過100篇)、擁有最多授權專利(超過70項)的科學家。
河海大學 曹茂森
河海大學力學與材料學院曹茂森教授當選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技術與環境科學學部)。
曹茂森教授長期致力於力學-數學融合解決結構損傷與安全問題的研究,在水利土木結構損傷機制、健康診斷理論與演算法方面做出具有國際影響的成果。發表200餘篇學術論文,總影響因子超700,Google Scholar引用3600餘次、H指數31,入選斯坦福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36項。獲歐盟-中國科技創新Dragon STAR獎一等獎(排名1)、歐盟瑪麗·居里學者獎、江蘇友誼獎(中方團隊負責人),領銜獲三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擔任國際期刊Structural Durability Health Monitoring主編與6個國際期刊編委、中國裝置結構健康監測與預警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來源:青塔
宣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