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全國第三例、上海第一例腦機介面臨床試驗植入手術完成。手術三天後,癱瘓四年的患者小董即可下床坐輪椅。
小董今年38歲,四年前因一場車禍頸椎錯位,手部無法抓握,也無法站立行走。在前幾天的手術中,神經外科團隊耗時1小時40分鐘將一個直徑硬幣大小的腦機介面體內機精確植入他的顱骨外表面,成功採集到了患者大腦中感覺運動區域的神經訊號。在手術後,癱瘓四年的小董迎來了新生。
腦機介面在近兩年非常火爆,大部分要歸功於埃隆·馬斯克創立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今年9月,Neuralink旗下“盲視技術”大腦植入晶片Blindsight獲得了FDA的突破性醫療器械認證。馬斯克表示,這一裝置將徹底改變視力恢復領域,能讓失去雙眼和視神經的人重見光明。
從技術上說,馬斯克開發的大腦晶片屬於全侵入式方案。腦機介面按照是否需要侵入大腦分為非侵入式、半侵入式和侵入式三種類型,上海剛剛開展的手術用的是半侵入式無線微創植入腦機介面(NEO)。相對來說,侵入程度越深,訊號採集效果越好, 但引起安全風險也更大。
半侵入式方案是當前腦機介面的“折中”方案,將電極放在硬腦膜外面,達到了安全性和效能的平衡。NEO腦機介面處於小規模臨床試驗階段,後續還需要進行大規模臨床試驗,如果一切順利,這一產品兩年後有望獲得三類醫療器械許可。
學術界對腦機介面有很多美好的想象,如讓人們透過“意念”來完成如打字、彈琴等動作。未來,腦機介面甚至還可以降低焦慮、抑鬱、恐懼和疼痛,解決失明、癱瘓、聽力等很多難題。當前腦機介面的研究可以說剛剛起步,希望能幫助因腦損傷、腦卒中、脊髓損傷等患者恢復運動能力。
國內腦機介面也在快速發展,三博腦科、力合科創、中科資訊、巖山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都在佈局腦機介面。最近在上海完成的這項手術,是由上海博睿康醫療與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洪波教授團隊合作開發的腦機介面產品。博睿康醫療成立於2011年,2022年完成數億元的C輪融資,是國內腦機介面企業融資進度最快的。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具有無限想象空間的同時,腦機介面在臨床研究上也面臨著諸多現實的挑戰,比如裝置和手術的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等問題,以及一些倫理障礙等。
更重要的一點是,腦機介面的商業化之路暫且遙遙無期,業內普遍認為腦機介面行業十年內都沒有變現路徑。這也意味著腦機介面的發展仍然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這項技術真正的落地仍然有漫長的路要走。
撰稿丨方濤之
編輯丨江芸 賈亭
運營|韓瑾睿
插圖|視覺中國
宣告:健識局原創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