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認識周
自2015年起,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11月18日至24日確定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認識周”(The World AMR Awareness Week, WAAW)。
這是一項全球性運動,每年舉辦一次,旨在提高公眾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認識和了解,鼓勵公眾、“同一健康”利益攸關方以及在減少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進一步出現和傳播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的決策者採取最佳做法。
2024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認識周”的主題為“教育,倡導,立即行動”(Educate. Advocate. Act now)。
2024“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認識周”宣傳片(來源: WHO官網)
抗微生物藥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抗真菌藥物和抗寄生蟲藥物,是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動物和植物感染的藥物。
如果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隨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且不再對藥物產生反應,就會出現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從而使感染變得越來越難治療或無法治療,並增加疾病傳播、患嚴重疾病和死亡的風險。
抗生素正在進入細菌細胞(圖源:《病菌簡史》)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磺胺類藥物的耐藥性問題便引起了醫生們的警覺。1945年,青黴素的發現者亞歷山大·弗萊明在諾貝爾獎獲獎感言中警告了濫用抗生素可能存在的風險。果然,在弗萊明發表演講後的兩年內,就出現了首批關於抗生素耐藥性的報道。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是耐藥菌的典型代表,它是20世紀50年代全球醫院疫情暴發和死亡的罪魁禍首。
1959年,針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耐藥性,科學家們研製出一種半合成青黴素——甲氧西林。誰知沒過幾年,在英國便發現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圖源:《病菌簡史》)
如今,抗生素耐藥性已被視為與氣候變化、生態系統變化等類似的系統性風險。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和發展威脅之一”。據估計,全球每年有近70萬人死於耐藥菌感染,到2050年這一數字可能增至1000萬。
歷時三年的新冠疫情凸顯了科學傳播與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儘管COVID-19與AMR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公眾的反應截然不同:我們對當前的流行病總能迅速採取行動,而對抗生素耐藥性卻往往視而不見。事實上,抗生素耐藥性不只是科學問題,更是關乎每個人未來的緊迫議題。能否成功應對這場全球危機,取決於社會大家庭中每個成員——從農民到農場工人,從患者到開處方的醫生——的認知、選擇和行動。
戴自英教授,我國臨床抗生素學奠基人、華山醫院感染病學科創始人,曾說過一句話:一名感染病醫生既要懂“菌”,也要懂“藥”。
戴自英教授(左)師從青黴素發明者之一、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牛津大學病理學教授弗洛裡(右)
華山醫院感染病學科由感染科和抗生素研究所共同構成,致力於“大感染模式”建設,既重視經典傳染性疾病的診治,也把細菌真菌感染的診治、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近日揭曉的2023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復旦版)全國專科聲譽排名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在傳染感染專科領域連續第14年位居榜首。
在2024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藥物認識周”到來之際,為提高大眾對抗菌藥物及其影響的認識,守護我們自身和下一代的健康,華山醫院攜手上海教育出版社,即將推出全新科普作品《抗生素簡史》。
作為健康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本書將引領你開啟抗菌藥物知識的大門,深入瞭解抗生素的發現及其革命性影響,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對全球健康的威脅,以及人類如何攜手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
《病菌簡史》
《疫苗簡史》
《抗生素簡史》
《抗生素簡史》(典藏版)
作者:張文宏 王新宇
出版時間:2025年2月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華山感染”全新醫學科普作品
“病菌—疫苗—藥物”健康三部曲收官之作
見人、見事、見時代、見歷史
沒有哪一類藥比抗菌藥物拯救過更多人的生命,它是“20世紀最偉大的醫學發現”。本書擷取20世紀抗菌藥物發展中的關鍵事件和人物,以時間為線索,透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串聯起抗生素的百年傳奇進化史。在這裡,抗菌藥物不是考題中的選項,也不是醫囑裡的處方,它們可能是不經意間的發現,也可能是某人畢生的心血,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全書敘史見人、以人系事,視野開闊,語言流暢,熔醫學和史學於一爐,通俗而不失嚴謹,注重歷史而不失現實關懷,旨在為個體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