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有看電視嗎?”
前兩天,我在MALL向不少閒逛的路人提出了這個問題,得到了各種各樣的回答:“看啊,不看電視還能看啥?”這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奶奶的回答;“偶爾吧,有感興趣的電視劇或者電視劇上線時會看”,這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前兩年每晚都看,現在看得比較少了,都是刷這個抖音”,這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大姐。
電視,在我看來是一個很特殊的家電,承載著許多人對於「家」的回憶,小時候躲著家裡人偷看電視、吃飯時盯著電視看被長輩訓斥、過年時一起看春晚被小品逗得哈哈大笑……所以,有人說有電視才有家,正是因為電視曾經是一家人聚在一起時最老少皆宜的娛樂方式。
圖源:veer
雖然不少報道都說,年輕人不看電視是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但是從線下采訪的情況來看,情況似乎在悄然發生變化。
誰線上下買電視?
隨著家電的線上銷售網路逐漸完善,線下的家電市場不可避免地進入萎縮狀態,如國美、等大型連鎖家電超市的數量已經大幅度減少,取而代之的則是躲在超市一角的家電展區。
以天河城為例,作為廣州營收資料最好的購物中心之一,家電展區面積也一直在萎縮,讓步於服飾、飲食等核心營收業務。特別是電視品類,因為價格高且換機頻率低,也算是線下商超不太歡迎的品類,以至於我在天河城的數位產品層走了兩圈,終於在一個角落找到了電視的展區。
如果不是特地尋找,可以說很難注意到在角落裡的展區,所以當我走過的時候,居然成為那裡的唯一一個客人。光看天河城的狀態,估計不少人都要給電視的線下市場判死刑了,原本我也是這麼想的,但是在京東MALL的走訪過程卻改變了我的想法。事先說明,這並非一篇與京東MALL有關的廣告文章,聚焦的重點也是線下的電視市場。
好了,說回正題,京東MALL作為京東的線下購物綜合體,已經入駐了不少一、二線城市,包括部分珠三角和長三角的三線城市也有入駐,位於廣州沙園的京東MALL從規模上來說也是全國有數的,其整個二層均為電視展區,擁有索尼、三星、海信、TCL、雷鳥、創維、LG等多個品牌的產品。
因為到達京東MALL的時間還算早,所以二層的人並不算多,很快就有員工盯上了在到處閒逛的小雷,並詢問是否想要選購電視。很快,在與京東MALL員工的閒聊中我就瞭解到電視展區的一些情況,比如週末逛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年輕人,而在工作日的時間裡,中年人是這一層的主要客源。
對此我倒也不意外,畢竟工作日還能閒逛的年輕人大多是學生,他們鮮少會在電視展區停留,而是多集中在一層的PC和手機區域,顯然不會是電視這類大型家電的購買群體。不過,週末來這裡選購電視的年輕人並不少,這確實讓我有點意外。
據店員描述,年輕人一般目標比較明確,會直奔TCL之類的“牌子展區”,有些還會直接問某個型號有沒有貨,想看看實物,這樣的購物方式與中年人顯然有很大區別。當被問及會不會覺得這些年輕人“不好忽悠”時,店員倒是笑出了聲,“我們這裡不忽悠人的,雖然也有業務壓力,不過只要整體的營業額達標,大家都能拿更多獎金,所以只要你願意買,哪個牌子都無所謂的。”
雖然知道是話術,不過也確實讓人感覺更舒適,隨著時間過了飯點,我也注意到二層的人流量開始變多,其中不少看起來都是吃飽飯出來遛彎的中年人,偶爾有人被電視上的演示片吸引停下腳步後,很快就會有店員迎上去招待。
為了不影響店員的工作,道謝後小雷就走到一邊,開始觀察整個二層的情況,因為是工作日的原因,年輕人的數量依然很少,中年人仍然是主流,其中不乏帶著一家子出來逛街的,他們也是店員重點招待的物件。
整體來看,TCL和海信是最受歡迎的兩個品牌,店裡一直都有人在駐足詢問和體驗電視,而LG、創維等品牌的人流量則較少很多。此外,三星和索尼的人氣也還可以,不過體驗的人群以三十到四十歲的青年群體為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80後。
粗略數了下,整個樓層大約有二十來個人在體驗電視,雖然和一層的熱鬧比起來還是差了很多,但是已經比我之後去的天河城要好上很多倍。畢竟買電視決策時“畫質”很重要,因此很多人還是需要去線下“眼見為實”,看看對應產品的畫質再下單。
人們線上下買什麼電視?
年輕人買電視更看重什麼?多數人的回答可能都是一樣的:價效比,但是從一位數位編輯的角度來看,京東MALL的電視標價依然是比網上價格要偏高一些。
或許是看到我一直在盯著價格牌,店員很快就表示那是官方售價,現在有國補和京東平臺活動,實際價格會低很多,“你現在看的這臺標價是9991,實際上各種補貼優惠算下來,只要六千多就可以買走”。
經過詢問,優惠方式與線上平臺一樣,都是先計算平臺優惠再計算國補,也就是9991-1800的平臺優惠後,再用8191*80%,最終得出6558.4的價格(僅供參考)。店員表示,自從國補政策開始後,來這裡看電視買電視的人就多了不少,而且買的電視也更貴了。
她舉了個例子,“以前年輕人大多是看三四千的電視,但是那樣的話國補就只有幾百塊,很多人覺得不划算,然後想著反正電視都是好幾年才換,乾脆就趁著有優惠買個貴點的吧”。據介紹,現在店內熱銷的主要是五六千的機型,優惠後價格能降到四千左右,雖然花銷會多出不少,但是畫質、外觀設計等都好很多。
至於原本預算就更充足的中青年群體,預算很多都到了7000元以上,萬元左右的電視也比以前熱銷非常多,因為10000元剛好可以拿滿國補的2000元優惠,整體優惠力度是最大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萬元差不多就是主流電視與高階電視的分界線,萬元及以上的電視在畫質、尺寸等方面都有著顯著的優勢,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消費者其實不難做出選擇。
有意思的是,在旁觀一對中年夫婦諮詢電視配置的時候,聽到他們詢問店員這臺電視能否安裝,他們喜歡在抖音上刷劇,在朋友家看到他們用電視來看,效果比手機好多了,所以也想換臺能刷抖音的電視。
抖音刷劇,不用猜都能知道大機率是微短劇,這也是目前最受中青年群體歡迎的影音娛樂之一,就連小雷的八十歲奶奶都喜歡上了刷微短劇,不得不說吸引力實在是過於恐怖了。
不過,就刷抖音這個需求來說,目前大多數電視都是可以輕鬆支援的,抖音也推出了專門的TV版,主流品牌基本覆蓋了。如果說電視廠商可以把電視刷抖音的體驗進一步最佳化,估計能夠吸引到不少類似的受眾買單。
而在京東MALL轉了好幾圈,以至於店員都開始關注我時,終於遇到了一對看起來和我同齡的年輕人。當他們從TCL的門店出來後,也是很輕鬆和他們攀談起來,或許是我的提問目的性有些強,以至於他們直接問我是不是記者或者做自媒體的,在得到肯定的答覆後,也是很快就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們是一對新婚的夫婦,買了房子正準備裝修,因為平時一直都用慣京東,看到沙園有京東MALL後就從番禺驅車來到了這裡,打算把新家的家電全部湊齊。對於電視,他們的要求卻也不低,預算在10000-12000之間,最好是85英寸的,目前比較看重TCL的Q10K,所以來店裡看看有沒有體驗,順便對比一些其他牌子的產品。
至於買電視後的主要用途,倒是與我此前的猜測八九不離十,主要是刷電視劇,以及男方希望可以拿來玩PS5,因為很喜歡《黑神話:悟空》,以至於也關注了一下海信的E8N Pro,這次來京東MALL也是打算一起體驗了。
刷劇、遊戲,基本就是現代年輕人在電視上最常乾的事情,他們表示自己很少會去看電視臺的節目,只有實在無聊時才會刷一下,幾分鐘沒刷到感興趣的就寧願玩手機或者玩電腦去,要不出門逛一下也挺好的。
老實說,電視臺的節目確實有一定的延後性,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年輕人喜好,而且隨著網路視聽平臺的興起,很多電視劇也已經從“電視臺首播、網路平臺復播”變成“同步上映”,甚至有一些會先上線網路平臺,表現好的話才會轉到電視臺播放。
在拜別這對“財力雄厚”的夫婦後,轉頭就遇到一個孤身一人前來看電視的小年輕,經過詢問得知他才來廣州幾年,現在自己租房住,因為喜歡看電影,覺得電腦的小螢幕不給力,所以想看看有沒有便宜的電視賣。
當被問及看好哪些品牌時,他給出了雷鳥、小米的名字,老實說這個回答並不讓我意外,從產品定位來說,這兩個面向年輕人的品牌在中低端市場的產品競爭力非常強,在網路社群中也是被經常提及的“入門優選”。其中,小米應該就不用我多介紹了,而雷鳥則是TCL旗下面向年輕人的品牌,不少產品都是TCL的換皮版,拋掉品牌包袱後,活動力度往往也比TCL更大。
雖然電視的主要功能沒有變化,但是從使用者角度來說,其本職工作也有了很多變化,比如刷抖音甚至都成為部分人的主流需求,這時候的電視在他們看來就是兼具了“手機”功能的大顯示器。而在年輕人看來,電視更多的是一個提供交流的契機,好友一起打遊戲、小兩口一起刷劇看綜藝,這些都是電腦和手機無法給予的體驗。
所以,年輕人真的不喜歡看電視了嗎?確實不喜歡,但是他們對電視的需求仍然存在,而且隨著網路電視劇和主機遊戲的群體擴大,電視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年輕人方向”。
而在整個走訪的過程中,除了關注大家都想買怎樣的電視之外,另一個情況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小米和華為的電視實在是“太多了”。
華為、小米成了行業“鯰魚”
如果你有關注過去幾年裡各個季度的電視出貨量,你會發現除了TCL、海信之類的老牌電視廠商外,華為和小米也成為榜單上的常客,而且很多時候都趕超一眾老牌子位列前五。
華為和小米為何可以在電視領域取得成功?除了本身的產品競爭力外,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體驗門店遠超其他品牌,包括TCL和海信。在京東MALL裡,除了二層的電視展區外,一層的小米、華為展區也有單獨的電視展區,其中華為的電視展區位於正門入口旁邊,整個展區被佈置得非常豪華,並展示了華為的110英寸電視。
逛過小米和華為門店的朋友都知道,這兩個品牌的門店,只要店鋪面積允許,基本會擺上各自品牌的電視產品,而且很多時候都在顯眼位置,即使沒有購買電視的打算,有時候也會被演示片吸引,並在心中埋下一顆種子。
事實上,隨著各大商超逐漸清場家電展區,小米和華為的門店幾乎成為大型購物中心裡家電產品最全的地方,對於一些不喜歡線上購物,又不打算四處跑找體驗門店的人而言,離家最近的小米和華為門店或許就是購置電視的最佳去處。
依靠遍佈全城的線下門店,華為和小米實質上已經是線下實力最強的電視廠商,這也是他們可以從老牌廠商的圍剿中脫穎而出,成為穩坐前五交椅的新勢力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在我剛進入京東MALL參觀時,很快就看到華為的門店有兩位坐在電視沙發上聊天的顧客。在簡單的閒聊後,我瞭解到他們並非打算買電視,而是相約來看華為手機了,剛剛各自買了一臺Mate 70 Pro,正在顧客服務檯那裡轉移資料。
他們也談到了對面前那臺110英寸大電視的看法,“效果確實很好”“很大,看著很爽,就是房子放不下哈哈哈”,考慮到近七萬的售價和110英寸的大小,確實不適合多數人,那麼如果買電視會考慮華為的其他電視嗎?
面對這個問題,兩位大哥都給出了一樣的答案:“看情況吧,如果顯示效果差不多,那肯定是選華為,因為我們都是華為手機,聽說可以直接互動”,作為一個跨領域的消費電子品牌,華為的優勢就在於此,憑藉鴻蒙生態的互動,你擁有的華為電子產品越多,體驗就會越好。
小米手機與電視也有類似的系統,這也是小米與華為的恐怖之處,基於手機等核心業務的基本盤,他們可以構建一個圍繞使用者的智慧生態,讓使用者自願購入更多的生態產品。最開始只是一臺手機,然後就是耳機、空氣清淨機,乃至於電視、空調等,相信不少米粉和花粉就是這麼入坑的。
在嘗試過智慧生態的便利後,很少有人會願意回到那個幹什麼都要親自走過去開關的時代,特別是在電視的功能越來越多,系統越來越複雜的情況下,可以用手機直接語音操控或者遙控的產品,也會更受使用者的喜歡。
實際上老牌電視廠商並非沒有意識到這點,不管是海信還是TCL,都在系統UI、智慧化、互動體驗等方面作最佳化,推出全新的作業系統,並且結合AI技術提升使用者的使用體驗。
同時,依賴自有電視面板產線和組裝工廠所帶來的成本優勢,老牌廠商也可以推出更具有價效比的產品來搶奪市場。畢竟電視的核心還是“畫質”,也是使用者最看重的賣點,智慧化雖然也重要,但是現階段而言各家的體驗並沒有質的區別,所以也很難單憑智慧來完全“俘獲”買家的心。
在我看來,現如今的電視市場正處於新舊交替的階段,新一代的電視正在快速取代老電視,由Mini-LED加上AI技術打造的電視,已經足以帶給使用者與傳統電視截然不同的體驗,而想要體驗這一切的成本其實並不高,一臺三四千的電視就已經足以入門。
毫無疑問,今天的中國電視市場確實非常內卷,其中既有老牌電視廠商們爭奪市場的原因,也有華為、小米這樣的新勢力攪局的原因,當兩條“巨型鯰魚”闖進市場後,浪花也在變得更加洶湧。
隨著2025年的到來,國補政策的繼續,Mini-LED技術的進一步成熟、AI技術的普及化、小米自建家電工廠的落地,一系列的變化也將讓這個市場迎來更多的變數。在我看來,市場的不確定性有很多,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對於消費者來說,產品正在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