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突施狠手,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行業內炸響,進一步對我國半導體產業加以限制,多達 140 家企業被其列入實體名單,其中 136 家是中國企業,另有 4 家海外關聯企業。
看到這裡,不禁讓眾人滿腹狐疑,美國人難道是喪失理智了嗎?
這般“自損八百,殺敵一千”的策略,真能達成其目的?
中美晶片戰再次開打,誰會是最後的贏家?
1.美國禁令再升級,真的是中國半導體行業的末日嗎?
眾所周知,半導體產業早已形成全球化分工協作的精細格局,美國偏偏要“反全球化”,偏偏非要對中國痛下殺手,這真的有用嗎?
不見得,要知道美國半導體企業長期在產業鏈佔據一定位置,尤其是在高精尖領域,可如今其美國的禁令卻讓晶片等相關產品無法在中國市場銷售,導致營收下滑。
不得不說,此舉得不償失!
大家知道美國《出口管制條例》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
1949年,美國國會透過了《出口管制法》,看到這個時間點,大家一定會恍然大悟,《出口管制法》不就是針對中國的嗎?
對我國實施戰略禁運,控制貿易,以維護西方國家所謂的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看起來這就是美國現代出口管制體系的開端。
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可不是最近幾年才開始針對中國,而是從新中國成立那一天,美國就開始對中國“圍追堵截”了。
如此說來,美國的禁令並沒有阻礙中國的飛速發展,也正因為如此,這並不是中國半導體行業末日!
2.管制都有哪些升級舉措?
美國出臺的出口管制條例,主要聚焦於半導體領域,其涵蓋範圍極為廣泛,涉及半導體制造裝置以及相關軟體的生產開發等多達27個領域,同時對高寬頻寬記憶體也實施了全新的管制措施。不僅如此,在產能轉移方面亦有所佈局。
由此可見,美國已著手從材料製造、晶片製造到晶片設計等半導體全產業鏈,對中國展開全面封鎖。
美國意圖十分明顯,就是妄圖阻礙中國獲取先進技術,極力限制中國發展半導體國產化的能力,以圖遏制中國在該領域的崛起勢頭,維持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霸權地位與競爭優勢。
那麼問題來了,美國這麼做,真的能得逞嗎?
恐怕未必,單從對產業的傷害性來看,美國這般行徑顯然對美國企業造成的損害更為嚴重。這又是為什麼呢?
3.美國損人不利己
答案很簡單,自從美國著手限制中國半導體產業以來,中國便已不再對美國抱有任何期望,其實那個時候,美國就已經將我國先進製程工藝技術與裝置的獲取途徑,給完全切斷了。
也正是從那時開始,我國便開啟大規模國產化替代程序。
當下美國管制升級,看似來勢洶洶,實則不過虛張聲勢。
我國國產化替代程序並不會因為美國製裁,封鎖而停止,這麼看來,真正遭受衝擊的實則是美國企業。若美國半導體企業全體停止與中國的商業往來,試問最終受損的是誰?
必定是美國企業,反觀中國,當美國企業退出後,原有市場份額並不會憑空消失,必然會被中國半導體企業快速填補。
誠然,短期內我國半導體技術或許稍顯遜色,但我國半導體產業已然達到能用、可用甚至是好用的水平。從長遠視角考量,這無疑有利於我國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
如此一來,美國此舉看起來像是主動讓出市場份額,為中國企業提供發展契機。
所以當相關制裁舉措出臺後,列入名單的企業紛紛表態,所受影響微乎其微,這就是關鍵所在。
4.來自中國的反制
美國半導體禁令升級,中國的反制旋即而至,超硬材料、部分稀有金屬的出口管制,像石墨等材料被明確禁止出口至美國。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通訊企業協會
四大行業協會也相繼發聲,其宣告意圖清晰明瞭。
其一,呼籲國內企業一定要謹慎。
其二,倡導加速國產晶片的製造生產與研發程序,大力推動國產晶片替代應用。
不少人對此存疑,覺得中國不應採取“一刀切”,認為仍可按需購買美國晶片,那麼問題來了,四大協會的想要表達的,真的是你所想的那層意思嗎?
並非如此,所謂謹慎採購,是鑑於美國晶片當下的可靠性存疑,這意味著美國隨時可能對中國企業斷供。
話裡面的意思已經再明顯不過,就是在提醒企業要有多手準備,既要考慮當下採購美國晶片方式防範,更要有完備的替代方案。
美國率先對中國下了重手,這豈不是直接切換國產晶片最好的時機,所以這既是一種未雨綢繆,也是國產化替代的好機會!
5.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不管美國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妄圖藉此全面遏制中國發展,是其核心目的。
然而美國不知道的是,其實打壓中國的最佳時機已然錯過,因為在2018年的時候,中國晶片半導體產業鏈尚處於起步階段,許多核心技術依賴國外,其實那個時候才是最好的機會。
但歷經短短五年多時間,中國在成熟製程領域已取得令人矚目的巨大進步,設計、工藝、製造,乃至裝置、材料等各個環節,我國都已經取得了驚人成就。
若以國產化率作為量化引數,便能清晰地看到這一顯著變化。
例如汽車產業,2018年晶片國產化率不足5%,而到了今天這個數值已經突破10%,隨著美國此次禁令再升級,預計到明年,國產化率甚至將提升至25%。
不得不說,美國此舉反倒成了推動中國晶片產業發展的“神助攻”,進一步激發了中國在該領域的自主創新與國產化替代程序,使中國企業加速擺脫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向著更高水平的自主可控穩步邁進。
6.中國半導體企業的優勢是什麼?
半導體產品與軍工產品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軍工產品往往側重於戰略考量,無需過多權衡代價與經濟價值,而半導體產業最終是要面向市場,必須要接受市場的嚴格檢驗。
當下,中國半導體公司最為突出的優勢就在於價格,即極具競爭力的價效比。
中國企業推出一款產品時,會從效能、成本、質量等多維度綜合考量,即便在效能方面可能稍遜一籌,但憑藉成本優勢,也能夠在市場中謀得一席之地,甚至有機會進軍海外市場。
要達成這一目標,必須構建創新性的工藝平臺並提升技術能力,這兩點至關重要。
目前我國的發展路徑是,先憑藉低價策略搶佔市場,將重點聚焦於成熟製程工藝,在穩固根基之後,逐步加大研發投入,一旦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便向歐美日韓等佔據主導的先進製程領域發起衝擊。如此循序漸進,才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實現長遠發展的可行之道。
7.“中美晶片戰爭”最終獲勝的必將是中國
中美在技術領域的爭奪大幕已然拉開,其交鋒的激烈程度全然不遜色於一場區域衝突戰爭。
對中國來講,坐擁全球規模首屈一指的單一市場,這就是半導體產業國產替代的根基所在。
哪怕失去美國方面的助力,即便遭受美國極為嚴苛的圍堵,中國企業依然能夠憑藉市場規模的強勁支撐,穩步地謀求發展並逐步走向強大。
就算是美國,也不得不承認中國這個顯著優勢。
伴隨中國企業在自主研發之路上的持續奮進與接連突破,中國產品所達成的進步、所歷經的困難,以及所實現的升級迭代速率,勢必會遠遠超乎歐美國家的預估與想象。
從這一視角來看,時間拖的越久,對中國產業的蓬勃發展就越有利。
毫無疑問,在這場中美晶片激戰之中,最終獲得勝利的必將是中國。
那麼你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說說你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