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3年極致曖昧名場面,誰還沒有被《雲之羽》中宮尚角和上官淺的浴池戲拉扯到?
霧氣氤氳,情意纏繞,冬日極致纏綿彌散在溫浴中,令網友不禁發問:二位洗澡能帶上我嗎?你們的浴池看起來太舒服了!
洗澡,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僅是一件保持個人衛生的日常小事,還是一種放鬆身心的休閒方式,尤其是夏日黏膩後的清爽一刻,更是冬日泡湯時的全身心享受。
在古代,洗澡可謂是有“沐浴盥洗”一個套系——沐是洗髮,浴是洗身,盥是洗手,洗是洗腳。這是一件非常莊重、有儀式感又非常享受的事。
我們的老祖宗從遠古時期就非常喜歡洗澡,河流、湖泊、瀑布、溫泉,就是他們的天然浴場。
《十面埋伏》(2004)
根據古文字和實物資料的記載,早在36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古人就已經有了洗澡的習慣。
西周時期,洗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周禮》規定:“三日具沐,五日具浴。”意思是,每三天就要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
漢代時,由於官員們都是入署辦公,日夜寢食都在“單位”裡。於是,朝廷就每五天給官員放一次假,讓他們各回各家洗澡去,這一假期被稱為“休沐”。
銅雀臺 (2012)
自商朝時,人們洗澡就開始使用浴盆了,商王成湯用的浴盆是青銅製成的。到了秦代,宮廷便有了供嬪妃使用的大浴池。西漢,廣陵王劉胥陵寢中的浴室內有雙耳銅壺、銅浴盆、擦背用的浮石、木屐、銅燈、圓漆浴凳等全套洗浴設施。
周朝季子白浴盆
南北朝時,受佛教的沐浴之道,浴池開始大量建造,還被分了等級:王侯宰吏洗的叫“清”,君子士流洗的叫“涼”,普通百姓洗的才叫“浴”。
唐代時,民間出現了“洗三”的習俗,嬰兒出生後第三日,要舉行沐浴儀式,會集親友為嬰兒祝吉,也叫作“三朝洗兒”,成為中國古代誕生禮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儀式。
宋《浴嬰仕女圖》
北宋時經濟生活繁榮,出現了商業性質的公共浴池。元、明、清三朝,公共浴室持續繁榮發展。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曾記載,元朝人“每日早起,非沐後不進食”。
宋朝經濟發達,文雅風氣盛行,焚香、沐浴,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儀式感。即使是公共浴室裡,店家也會在洗澡水裡調入香藥、花草煮製成的“香湯”,因此洗浴中心也被叫作“香水行”,香水行的門口會懸掛著一個大水壺,表示正在營業。
浴室實行男女分浴,除了可以洗澡外,還提供搓背、修剪指甲、按摩等服務。洗乾淨了,還可以到休息區喝喝茶、吃吃點心、吹吹牛,貼心的服務一點不遜色於現在的洗浴中心。
《十面埋伏》(2004)
清朝《揚州畫舫錄》記載,澡堂入池口兩邊有對聯一副:“病瘡梅毒休來浴,酒醉年高莫入池。”也就是說,有皮膚傳染病、醉酒者和年紀太大的人,澡堂是不予接待的哦。
當然,服務也是要交“湯錢”的。《樸通事諺解》就記錄了大都(今北京)公共浴池價目表:洗澡5個錢,撓背2個錢,梳頭5個錢,剃頭2個錢,修腳5個錢,全套一共19個錢。
明代的湯錢要便宜不少,洗一次澡只要1文錢(≈0.2元),還配有澡豆等洗潔用品。
澡豆,是一種用豆子研成的細末、香料和動物胰臟合制而成的洗滌劑,這就是古人用的“香皂”。
除了基本的清潔汙垢外,古人沐浴還會使用一些“佐料”,讓自己的身體更清香。電視劇裡的“花瓣浴”在古代真的存在嗎?
《母儀天下》(2008)
古代女子洗澡時確實會使用花瓣,只是花瓣的香氣作用甚微,人們更多的還是使用蘭草、檀香、薰草、茅香等作為浴湯的香料,因此洗澡又被稱為“浴蘭”。
戰國時期,《九歌•雲中君》的開篇第一句就是“浴蘭湯兮沐芳”,寫的就是用佩蘭煮水來洗身,用白芷來洗髮。
這種用蘭湯沐浴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全身散發出香氣,還能保護皮膚。於是,用香藥沐浴,就成了香體美顏的一種方法。
《青蛇》(1993)
《三皇經》中記載的五香湯的做法中,就是用蘭香一斤、荊花一斤、零陵香一斤、青木香一斤、白檀一斤,加水煮制而成。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記錄的澡豆配方中,也加入了白芷、青木香、甘松香、麝香、白檀香、丁子香等香料。
在古代,洗澡不僅是為了清洗身上的汙垢,保持個人衛生,更是一種禮儀:祭祀之前,要先洗澡,以示虔誠;新娘新郎在結婚前要沐浴,表示迎接新的生活;臣子上朝見君王,也要先洗澡以示尊重,孔子就有“沐浴而朝”的習慣。
《楊妃出浴圖》吳光宇
現代人洗澡,用一條浴巾就行了。可是在古代,洗澡是要用兩條浴巾的:細葛布巾擦上身,粗葛布巾擦下身。跨出浴盆,還要先站在蒯草蓆上,用熱水沖洗;然後再站到蒲席上,擦乾身子,才穿衣服和鞋子。可見古人對於洗澡儀式的注重。
當然,要說古人洗澡的儀式感,那還得首推唐玄宗和楊貴妃。
每年農曆十月,唐玄宗都會帶著楊貴妃等一大批嬪妃,到驪山華清宮去度假。白居易《長恨歌》中描述道: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說的就是兩人在驪山華清池泡溫泉的故事。《舊唐書·鄭朗傳》記載,唐玄宗和楊貴妃還有一套獨一無二的“情侶浴袍”,也就是兩件飾有金色鳥紋的彩錦袍,作為兩人入浴前和出浴後穿著用。
《貴妃出浴圖》清 顧見龍
宋代的官員們也都很講究沐浴、更衣、焚香,並以此來顯示自己每一天的莊重和儀式感。北宋名臣蒲宗孟,既是周敦頤的大舅哥,也是蘇軾堂哥的小舅子。《宋史》記載,他就是一位“洗澡狂魔”,日常洗澡分成小洗面、大洗面、小濯足、大濯足、小澡浴、大澡浴六個大類,每次洗澡有十多個人伺候,要用掉幾百斤熱水。蘇軾就曾寫信勸說他,不要過於浪費。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
別看東坡先生在此勸人少洗澡,他也是一位出了名的愛洗澡之士,尤其愛搓澡。蘇軾曾在泗州搓完澡後,寫下一首詼諧小詞——《如夢令》: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揹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調侃搓背師傅下手太重。
古人除了重視洗澡外,還特別重視刷牙。
最初,人們是用漱口的方式來保護牙齒。唐朝末年,出現了植毛牙刷,最初是野豬毛,宋人對此進行了改進,開始用馬尾來製作牙刷。
宋人刷牙,還會配著牙膏一起用。宋代官修醫書《聖濟總錄》中記載有牙膏的配方。配方中加入了貝殼和文蛤,用以增加牙齒的亮白效果;加入了龍腦,治療牙齦腫痛上火。
在清新口氣方面,古人也毫不鬆懈。漢代時,就已經有了口含丁香祛除口臭的記載。唐代時,孫思還以丁香為原料,發明了含香丸。
在女性衛生方面,古代沒有衛生巾,只有“月經帶”。
宋代以前,棉花沒有大面積種植,普通婦女大多是把草木灰粉裝進內袋裡,吸滿血後倒掉添新。宋代以後,有條件的人家會用舊棉絮、草紙等。
“月經帶”在明清之際有一個比較流行的指代隱語,叫“陳媽媽”。之所以姓陳,是因為都是用“陳舊”的布頭布料製作的,“媽媽”則是“抹抹”的轉音。
《青蛇》(1993)
用澡豆洗澡,用馬尾牙刷刷牙,用“口香丸”保持口香……雖然古人的衛生工具和現代無法相比,人們依然堅持用自己的方式打理形象,享受生活。
人類文明進步,是由祖先們一步一個腳印探索出來的,他們成就了我們今日生活的便利,流傳下來的更是國人豐富的生活文化與生活態度。
蘇軾在《如夢令》的後半闕寫道:
自淨方能淨彼,我自汗流呀氣。
寄語澡浴人,且共肉身遊戲。
但洗,但洗,俯為人間一切。
可見,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視洗浴,不僅是為了享受,為了清洗身體上的泥垢,更是希望透過洗浴,來洗掉心中的塵念,盡除惡濁。
然後振衣出門,以新的面貌,穿行於繁複世間,但看人間眾生,做個“身心無垢,內外光潔”之人。
今天加班太累?趕快回家為自己騰出一個舒適沐浴的時間吧,或許你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