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姐妹們過年期間有沒有要聽從家中長輩教導,並遵守的一些民間風俗?
比如大年初五迎財神,大年初六送窮神。
過年期間也會有一些長輩們告知的忌諱,比如正月裡不能剃頭、不能打碎東西,不能說不吉利的話。
尤其對於“死”十分忌諱,長輩們不光是過年期間耳提面命,日常提起提起“死亡”這件事情,也會像觸碰到了某些禁忌一樣,甚至要摸一摸木頭去一去晦氣。
不過也有老人是例外。
有位網名“多肉不老松”的80多歲老奶奶,就在網上分享了自己去世後“身後事”的安排,從遺產分配到臨終的醫護管理,可謂是面面俱到,毫不避諱。
這段分享不僅是給自己的兒女錄下了一段寶貴的留言,不老松奶奶也給千千萬萬的年輕人們上了一趟珍貴的“死亡課”。
聽了奶奶娓娓道來地講述,死亡在她的口中也變得不那麼恐怖了。
不老松奶奶之所以會在影片裡聊到“身後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作為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她已經目睹了很多同齡人的離開。
從朋友、到老伴,很多老年人都走得很倉促。什麼都沒有交代,就因為一場意外的疾病離開了世界。
所以她決定,趁著自己身體硬朗、精神抖擻、口齒伶俐,就把這些旁人眼中很忌諱的事情公開講講。
首先,奶奶講了自己的和老伴的遺產分配。
老兩口這輩子攢下了兩套小房子,其中一套本來就是買給兒子的,另一套寫著他們兩個人的名字。
因為聽一個學生講了自己為父母辦身後事時的經歷,因為要辦理繼承、過戶,很多的流程要走很麻煩。
奶奶也做了不少功課,說白了就是,這些手續很貴。
於是奶奶在老伴在時就把這套房子賣了,錢給了女兒。
說到這裡,奶奶還自豪地誇起自己來:“我還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可能是因為老伴在房子2020年賣掉後沒多久就去世了,而且這兩年房價也因為疫情有所下跌,如果在那之後賣房子,還會牽扯到夫妻二人共同財產,可能又會多幾道流程。
除了一些個人財產,因為奶奶和愛人都是公職人員,還會牽扯到一些撫卹金和喪葬費的發放。
愛人離世後,退休金和撫卹金的手續都是奶奶一個人去辦理的,因為他們是當年一同在青海工作的同事,單位上上下下的人她也都認識。
可是孩子們沒去過青海,到時候再讓他們去異地辦理手續就太困難了。
怎麼辦呢?奶奶幫孩子們想了個好辦法。
她給單位的同事們和女兒建了一個小群,千叮嚀萬囑咐,交代好她走了之後一切手續都由同事代理,然後再轉交給女兒,最後錢還是平分給兒女。
不動產和撫卹金的去留解決了,剩下的就是一些零散的個人存款和社保卡里的錢。
因為這筆錢也不算多,奶奶決定,就由外孫和孫女平分吧。
財產的事情都聊明白了,奶奶接下來就開始說自己的臨終囑託。
第一條就是:如果遭遇意外或者病重,絕對不要搶救。
奶奶覺得,人生就是這麼一趟旅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既然已經快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不如就不要讓自己再遭受這麼多痛苦,平平靜靜地離開。
第二條:一切從簡。
骨灰盒就買最簡單的,能裝就行,儀式也簡簡單單地操辦,不用大張旗鼓。不給其他人添什麼麻煩。
不老松奶奶的死亡觀看起來很“隨便”,好像不是咱們傳統觀念中沉重肅穆、甚至都不敢提起的“終身大事”。
但是這並不代表她對生活的敷衍。
奶奶說:
“我現在活著的時候就要高高興興地過一天,自己也儘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旦有什麼意外的話,我就安安靜靜地走了,千萬不要增加我的痛苦,也增加你們的勞累。”
活著的每一天都開開心心,離開的時候便輕裝上路,這是一個歷經千帆的老人的通透。
短短13分鐘的影片,邏輯清晰,口齒伶俐,這是一個86歲老人的“死亡預演”。聽起來很悲涼,但是說破了也就無毒了,面對死亡的恐懼也就消失了一大半。
評論區裡的年輕人們沒有不佩服她這種看待死亡的豁達精神的。
之所以成為如此通透的老人,那還是源於不老松奶奶特殊的經歷。
在分享自己的“身後事”之前,她已經在網上講完了自己的一生。
奶奶生於1938年的上海,那是一段極為動盪的歲月,日本人正在上海瘋狂掃蕩。
當時媽媽懷著她,把臉上塗滿漆黑的顏料在上海四處逃竄,生怕遭到日本人的襲擊。
因為逃難的日子太過疲憊,在不到7個月身孕的時候就生下了她。
雖然是一個出生在動盪歲月的早產兒,但是奶奶擁有非常愛她的家人。
剛生下來沒多久,她的奶奶爺爺就把這個惹人疼愛的孫女帶回了家。
因為奶奶的奶奶出生於清朝時期一個書香門第,自己也是讀書之人,所以經常教她認字。
不到四歲,她就已經能把松江中山路上所有店面的招牌認下來了。
因為聰慧過人,不老松奶奶在9歲的時候就上了教會學校的四年級,很快還接觸到了英語。
但是她的年紀還是太小了,讀到六年級的內容還是有點吃力,最後在媽媽的悉心輔導下,才算是壓線順利畢業。
“30個人畢業,我是29名。”說這話的時候,不老松奶奶的臉上還帶著些小傲嬌。
那時候的初中還不是義務教育,要參加考試,通過了才能上。
奶奶考上了松江縣中學,要交五斗米定金。她媽媽交不出來,於是讓她再去考赫赫有名的江蘇省松江女子中學。
拗不過媽媽,她只能硬著頭皮去了,結果比她成績還好的同學都沒有考上,她這個年齡最小、踩著線畢業的小女孩卻被錄取了。
說到這裡,不老松奶奶還很凡爾賽地說了句:“我根本覺得考不上。”
上了中學以後,奶奶的學業就彷彿是開了掛。
一直是學校裡最拔尖的學生,到了高考的時候幾乎是清華北大隨便挑的程度。
可惜因為一場肺結核,奶奶沒能如期參加高考,只能跟著父親母親先去了青海參加工作。
兩年後,奶奶又有了參加高考的機會,見她已經兩年沒複習了,領導們都喊她趕緊考完試回去工作。
但是奶奶勝券在握,她覺得自己肯定能考上,果不其然,拿到了當年青海高考的狀元,順利考上了北大醫學部。
直到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她都表現的不以為然,因為她知道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我在學校裡畢業的時候就是第一名啊。”
這時候,彈幕裡飄過的都是對學霸的肅然起敬:
考上了大學以後,奶奶就成了一名醫學生,她的人生也從此和“鼠疫”牢牢地繫結在一起,為咱們國家的傳染病防治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很長一段時間,她的工作都是對外保密的狀態,連家人都不知道她時常出差下鄉在忙些什麼。
還有網友翻出了奶奶起草的《鼠疫流行判定標準》,退休後她還繼續參與到相關的研究當中,可以說傳染病防治是她付出了一生的事業。
在不老松奶奶為事業拼搏的時候,家裡的一切都多虧了那個對她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老伴。
有一天,奶奶突然穿了一身黑,嚴肅莊重地講了她和老伴的故事,因為在前一天,正是老伴去世兩週年的忌日。
丈夫和她相識於青海。
當時他們在一起工作,因為奶奶大大咧咧,工作中偶爾毛毛躁躁,都是愛整潔的丈夫幫她整理文件,還因此被領導誇獎。
後來奶奶決定去考大學,老伴還鼓勵她學醫,說這樣以後他生病就能照顧他了。
沒想到,一語成讖。
2020年,老伴因為肺癌復發住院,在醫院又經歷了中風,捱過了20天以後,終於還是離開了家人。
奶奶眼含著淚說:“他照顧了我60年,我就僅僅照顧了他這一年多。”
在那之前,老伴一直是這個家裡最可靠的丈夫和父親。
他幾乎是憑著一己之力帶大了兒子女兒,又在奶奶被退休返聘後承擔起外孫和孫女的接送工作。
奶奶說,連同事們都一致認為,沒有老伴在背後的付出,她不可能取得工作中這麼大的成就。
從不老松奶奶的影片中,我們幾乎陪著她走過了這一生。
我們也看到了一個老年人的全面性,知道了“老”並不代表單一的衰老和退化,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豐富多彩。
奶奶會分享她養的花花草草,還會把監控拍到的流浪貓偷襲小院的影片發到網上。
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她也會偶爾開開葷吃個燒烤:
她還分享了自己得了新冠的過程,給跟自己同齡的老年人提了很多意見。
聽了奶奶的經歷,有網友在評論區說:“實力加運氣, 您是七十年前的錦鯉。”
幸運的是,奶奶出生在戰火連天的上海,但是活了下來;
幸運的是,她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父母都是知書達理的職業人士;
幸運的是,她並非處處拔尖,卻也在一次次的升學考試中順利晉升,最終還考上了北京大學,接受了高等教育。
幸運的是,她還有一個愛她、尊重她的丈夫,一直在她的背後支援她,完成學業、打拼事業。
這些種種幸運,雖然也夾雜著時代賦予人的苦難,但也滿滿的都是一個女性的樂觀和堅持,這才使得不老松奶奶成了一個豁達、開明、有智識的老人。
不老松奶奶的第一條影片,提到了她拍影片的起源。
當時,有很多同事和朋友建議她寫自傳,因為她年輕的時候去過很多地方,也經歷過很多事情,寫成書一定很精彩。
奶奶覺得自己不擅長寫作,於是女兒就建議她錄成影片,所以就有了這個口述史一般的“隨便說說”。
這一說就是半年多。
看了不老松奶奶的獨居日記和對死亡的見解,不僅讓人不怕老了,似乎也沒那麼畏懼死亡了。
縱然奶奶優渥的老年生活,跟她的家庭條件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在上海擁有一套面積不小、帶著獨立小院的房子,這並不是每個老年人都能達到的生活水準。
但是這也離不開她年輕時的勵志求學和對事業的鑽研,還有她與生俱來的樂觀心態。
她就像自己的網名一樣:“多肉不老松”。
多肉,或許是她俏皮可愛的性格;
不老松,不是不服老的倔強,而是用不老的心態去開放地看待變化的生活。
網際網路讓我們看到了老人的很多個面。
春節假期很多年輕人回到老家,也分享了許多關於老人的生活。有的老人兒孫繞膝享受暮年時光,有的老人坐在村尾曬著太陽靜靜等待時間的流逝。會發現老人的快樂無關金錢和地位,他們快樂的來源如此簡單,那就是陪伴。
所以,我們也要珍惜他們還在身邊的日子,多陪伴家裡的老人,也聽聽他們親口講述自己的故事。
既然老去和死亡都不可避免,就讓我們平和又珍惜地面對餘生的每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