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與 adidas 的訴訟糾紛正式結束,是近期備受關注的重點事件。這場長達兩年的拉扯,最終以「不存在任何後續金錢糾紛」的圓滿結局收場。
但細看來,adidas 在這場涉及政治輿論、商業利益等多維度的對弈全過程中,不管是事件發生的初期響應,還是臨近尾聲的收官動作,似乎都讓自己既保住了「面子」,又留住了「裡子」,成了最「不吃虧」的那一方。
YEEZY 庫存,依然有既得利潤空間
龐大的 YEEZY 庫存依然為 adidas 保留了不小的既得利潤空間 | Via Medium
眾所周知,與 Ye 分道揚鑣後,adidas 剩餘的 YEEZY 系列庫存體量達到了 13 億美元左右的規模。而早從去年年初開始,adidas 便開始想方設法地處理這批龐大的「遺產」。
YEEZY 系列遺留庫存從款式、數量各方面都規模龐大 | Via Business Insider
積壓未銷售的巨量庫存中,除了諸多已發售過的經典鞋型和配色外,還包含不少雙方「分手」前未曾面世的版本,從去年年中 adidas 正式開始重新銷售 YEEZY 系列庫存開始至今,已有許多鞋款正式流向市場。
多雙已發售經典款、未發售新款式 YEEZY 產品都在過去一年多時間經歷重新銷售 | Via SBD
而去年第一波 YEEZY 重新銷售之時,adidas 還表示將其中的部分收益捐贈給慈善機構,Ye 本人則獲得銷售利潤的 15% 佣金,剩餘部分用以品牌回收套現緩解庫存和現金流問題。公益、盈利兩手抓,adidas 也算是打了一手同時安撫輿論和兼顧賣貨的「好牌」。
YEEZY 巨量庫存的陸續重新上架,無疑為 adidas 挽回了肉眼可見的經濟損失 | Via Forbes
顯然,市場對 YEEZY 系列的存留熱情並不像猜測的那麼「悲觀」,由此為 adidas 帶來的利益迴流,也從市場資料上得到體現。第一波發售歷經 2 個月的時間,YEEZY 庫存補貨就為 adidas 帶來了 5.6 億美元的收入。
今年 5 月 傳出 adidas 將上架所有 YEEZY 庫存 | Via SBD
直到今年 5 月,也傳出報道,adidas 將上架所有的 YEEZY 系列庫存,涵蓋款式型號、配色版本陣容之龐大,加上不同鞋款的貨量規模,若能全部清空,對 adidas 無疑是一筆不容小覷的資金迴流。
YEEZY 庫存的處理方式上,adidas 面子裡子都不吃虧 | Via Sole Retriever
將近 2 年的時間,無論是 adidas 官方的補貨、重新發售,還是各路經銷商的狂熱需求,YEEZY 系列巨大的庫存餘量,都是可預見的現成套利保障。雖然期間也屢有傳出過所謂「庫存銷燬」「成本價甩賣」等各類措施,但目前來看,對於 Ye 留下的這批「Dead Stock」,adidas「一步一腳印」的針對性操作,不論從處理時間點,還是處理方式上,都稱得上「吃相漂亮」,也絕不吃大虧。
「Ye 式」美學遺風,成 adidas 最大爆款「流量密碼」
「Ye 式」美學烙印,為 adidas 提供了不小的設計靈感啟發 | Via GQ
除了 Ye 親手參與操刀的 YEEZY 系列產品,與 Ye「歲月靜好」的數年期間,adidas 從 Ye 身上直接或間接獲取到的美學靈感啟發,也足以在「後 YEEZY」世代的產品中清晰可見。
具有「Ye 味兒」美學神韻的 adidas 其它鞋款頗受歡迎 | Via adidas
鏤空孔洞、一體成型的鞋履設計語言,飽滿圓潤、流暢靈動的輪廓視覺效果…不少源自於 YEEZY 系列鞋款的美學畫風神韻,都出現在 adidas Originals 的時尚休閒鞋款、拖鞋鞋款,甚至是簽約球星的個人簽名戰靴等不同原創條線的單品視覺之中。
「Ye 式」美學靈感啟發也體現在 adidas 的球星簽名籃球鞋、拖鞋等不同產品線上 | Via adidas
這些用玩笑話來說但凡帶點「Ye 味兒」的鞋款,無一例外都成為 adidas 旗下的熱門爆款或是人氣單品。當然,adidas 不同產品線都有著各自的專業設計師,不至於照搬 Ye 和 YEEZY 系列的設計路徑,但從中受到的關於底層風格框架、大眾審美偏好的靈感啟發,絕對不可謂沒有。
Fear of God Athletics x adidas | Via Fear of God
不光原創單品,adidas 在「後 YEEZY」世代的其它聯名企劃,也或多或少受到「Ye 式」審美或由此掀起的相關流行風潮的薰陶。諸如 FOG、DINGYUN ZHANG 等聯名合作系列,在視覺、版型層面呈現「Ye 式」風格強化後的集大成之作,加之主理人本就帶點師出同門的「YEEZY」式美學共鳴,其體現在單品設計上的直觀視覺效果,消費者們也頗為買賬。
DINGYUN ZHANG x adidas 合作系列 | Via DINGYUN ZHANG
除了極具 Ye 自身審美和設計理念的靈感發散,adidas 從 Ye 身上間接受益的美學啟發,也極大程度地為品牌自身的產品設計提供了龐大的「風格檔案室」。可謂被 Ye「一手帶火」的 BALENCIAGA 美學心得,就是其中最典型代表。
BALENCIAGA x adidas 合作系列 | Via BALENCIAGA
無論是與 BALENCIAGA 的官方聯名,還是其後承襲了類似超大廓形、復古隊徽、極簡經典 Stripe 條紋設計特徵的各種 adidas 單方原創單品…被 Ye 推向當下審美第一梯隊的各種「巴味兒」神韻單品,都是 adidas 在消費者面前屢試不爽的爆款「流量密碼」。
「巴味兒」濃郁的 adidas 單品也人氣頗高,其中受 Ye 的連帶間接審美影響毋庸置疑 | Via Instagram @niuhe_ & @alien_peng & APAIR & Pinterest
Ye 雖早已不在 adidas,但由其一手締造和「調教」的審美口味,已根深蒂固地在大眾心中打上了烙印,而遵循並且持續發散這一美學神韻精髓,對 adidas 來說,已是經過市場驗證的、能夠持續奏效的設計靈感心得。
反應迅速、有情有義,公關「教科書」,維護品牌形象
與 Ye 的「愛恨情仇」中,adidas 的應對處理都可謂「教科書」示範 | Via The Telegraph
作為運動領域第一梯隊的龍頭品牌之一,同時也是有著深厚發展歷史的 adidas,在多年的品牌運營發展歷程中,可謂是什麼「大風大浪」都碰到過了。就從與 Ye 的「愛恨情仇」案例來看,adidas 在不同階段的應對措施,也絕對程度上是公關「教科書」般的存在。
「反猶事件」爆發初期,adidas 便迅速與 Ye 結束合作關係 | Via adidas
2 年前,當 Ye 釋出包括「反猶」言論等一系列不當言行之後,adidas 便成為當時響應最快的、第一批與 Ye「割袍斷義」的品牌之一。即便當時 Ye 與其 YEEZY 系列是品牌陣中最大的一棵「搖錢樹」,在官宣「分手」後品牌股價下跌近 5%,市值蒸發 50 億歐元,但為了政治輿論的大局考慮,adidas 在當時也絲毫沒有任何猶豫。
Foot Locker 等經銷商都向 adidas 表達過重新售賣 YEEZY 產品的訴求,但 adidas 十分謹慎並未全面鋪開 | Via SBD
至於上述段落中提到的其後重啟 YEEZY 銷售的漫長過程中,adidas 也並沒有因為巨大的庫存壓力和伴隨的現金流風險,而完全盲目地「病急亂投醫」。無論是對經銷商的鋪貨選擇,還是產品的銷售策略,或是與 Ye 的利潤分成等等細枝末節,adidas 都操作得十分審慎,避免一步不慎而表現得「表裡不一」,落得遭人口誅筆伐的地步。
Ye 曾在社媒曬出與 adidas CEO Bjorn Gulden 合影,讓人們對雙方重新合作浮想聯翩 | Via Instagram @kanyewest
期間,Ye 也曾在社媒平臺暗示與 adidas 或許將「重修舊好」,但最終未能成行。其中雖然肯定不止單方面因素影響,但想必 adidas 自身對這一事件的後果預估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考量。若是雙方真的重新攜手,相比「Ye 青回」的歡呼,那落在 adidas 頭上關於「說一套做一套」的謾罵和質疑,肯定會多得多。
而再把目光回到當下時間節點,與 Ye 長達兩年的訴訟,最終以「和平分手」結局收場。「不存在任何金錢糾紛,雙方都各自開始繼續前進」,雖是再官方不過的宣告說辭,箇中細節局外人也無從考證,但至少從品牌對外運營層面,adidas 也充分做到不落他人口舌,維護住了一個有情有義的形象。
與 Ye 的「和平分手」,對 adidas 來說或許也是最好的結局 | Via Reuters
「有原則」「有情有義」,這兩項「基本要求」,放在一個全球化的成熟商業品牌身上,已是足夠保住底線的「傍身法寶」。在此基礎上,從商業角度上審慎同時也不乏果斷魄力的操作,也再次印證了那一觀點——不管是「裡子」還是「面子」,不得不承認,這場歷時兩年的對弈中,adidas 都沒有「吃虧」。
事情已經過去,不管是 adidas 還是 Ye,都確實像說的那樣「該各自繼續前進」了。當然,作為旁觀者的我們,這段故事無論留下了多少好與不好的回憶,也都是時候翻篇。或許這一次關於所謂雙方「誰輸誰贏」的討論,也大機率會是最後一次,只希望日後,大家都能安好。
AUTHORMingo
搶先看看 Corteiz x Nike 的最新聯名
為何 New Balance 1906A 是大量明星和博主的新「搭配寵兒」?
時髦精、創意者為何都愛用這款新型「It Bag」去探索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