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上次走入KTV是什麼時候嗎?
曾幾何時,KTV是娛樂活動中的“頂流”,伴隨著一首首經典旋律在包廂裡響起,家人、朋友、同學在這裡分享著無數溫馨的時光。
然而,當許多人試圖回憶那最後一次握住麥克風的情景時,卻發現,記憶已變得模糊了。
過去十年,全國KTV門店的數量不斷下降,就連曾經的“明星品牌”,也不復往日的熙攘客流。
尤其是今年春節,KTV的人氣遠不如預期。不得不承認,那個曾經裝滿青春記憶的“頂流”,如今似乎有了頹勢。
一代人的青春悄然流逝,留下的,只有無盡的嘆息。
就像你最後一次離開KTV時,那滿地的瓜子皮……
歌舞昇平、琴棋書畫、載歌載舞——音樂,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首屈一指的需求。
對中國人來說,在相對私密的空間,與家人朋友一起盡情高歌,是感情升溫的最佳方式之一,能與之媲美的,大概只有東北的洗浴文化。
但許多人不知道,火了幾十年的KTV,其實是個“舶來品”。
上世紀70年代,彼時的日本深受西方文化影響,街頭瀰漫著嬉皮士文化氛圍,年輕人在酒吧點一杯酒、聽駐場歌手在臺上演唱,成為當時最為時髦的消遣方式之一。
這樣的時代浪潮中,一位名叫井上大佑的日本樂手,在一次為朋友錄製伴奏時,有了一個奇妙的念頭——
為什麼不能有一臺機器,能夠大聲播放伴奏,讓所有人都能拿起話筒一起唱歌呢?
很快,他找到專業人員,共同製作了一臺機器。自此,“卡拉OK”誕生了。
日本早期卡拉OK
從前,麥克風和舞臺還是專業樂隊和歌手的專屬,但有了卡拉OK,任何人都能拿起話筒,成為全場的焦點。
“卡拉OK”,開始改變無數人的生活。
1988年1月,卡拉OK的潮流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
中國內地第一家卡拉OK廳,在廣州東方賓館開業,雖然規模雖然僅能容納幾十人,但舞臺上的點唱裝置,依然吸引了不少人前來體驗。
早期卡拉OK
那時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時期。
對年輕人來說,社會變化帶來了娛樂需求的爆發,而廣州這座改革的“前沿陣地”,便成了國內第一個感受到卡拉OK風潮的城市。
從此,卡拉OK在中國如野火般蔓延。
到了90年代,歌廳已經成了中國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北京註冊歌廳就高達1000餘家。
1995年,全國第一家量販式KTV出現,這一創新的經營模式,迅速改變了卡拉OK的傳統格局。
量販式KTV,顧名思義,“量”指的是數量,“販”則是平價販賣。
在傳統商務KTV中,為了彰顯檔次,包廂往往設定最低消費,加上酒水和精緻的食品,一次娛樂活動價格不菲。
而量販式KTV不設定最低消費,也不配置昂貴的酒水,一切都可以在KTV中自助購買,僅支付包廂的時長費用,體驗感得到了極大提升。
KTV,從此一躍成為娛樂活動的“頂流”。
錢櫃、麥樂迪、K歌之王等品牌相繼崛起,KTV如雨後春筍般,遍佈中國的大街小巷。
從學生到白領,從年輕情侶到公司同事,人們喝著酒、吃著小食、唱著歌,放下生活的疲憊與壓力,享受這個集社交和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場所。
在那個KTV盛行的時代,自然誕生了不少“民間高手“。
沉浸在KTV的氛圍裡,總有一兩個KTV大神,高歌一曲,驚豔全場——
有人把KTV唱成了個人演唱會,有人將影片釋出在網路上,獲得大量喜愛和支援,成為網路紅人。
甚至,許多民間KTV版歌曲,比原唱還要動人。
KTV“頂流“盛行的日子裡,每一首歌,都承載著一段故事;
每一個包廂,都見證著無數人的青春。
在KTV的點歌臺上,開啟排行榜,那些熟悉的名字,依舊閃爍著光芒。
排行榜上一首首歌,熟悉的旋律,總能喚醒無數人的往事。
陳奕迅,從一個不起眼的新人,到成為香港樂壇的傳奇,他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勵志故事。
而當他的《K歌之王》響起時,KTV裡常常就有內向的 “果盤殺手”,默默拿起麥克風,一展歌喉驚豔全場。
那些現實中徘徊、猶豫不決的靈魂,似乎都能在這首歌中找到共鳴。
2002年,新疆的寒冬裡,刀郎寫下了《2002年的第一場雪》。
刀郎的歌詞,字字皆是情感和故事,洗淨著無數人的傷痛。
曾經,不乏有質疑他的聲音,但都早已被歌聲淹沒。今時今日,刀郎的每一場演唱會,依然座無虛席。
林憶蓮的《至少還有你》,是KTV歌單中的必點歌曲。
每一次唱起,都會讓人不自覺地感受到一股溫暖的力量。
在那段流行愛情歌曲氾濫的年代,林憶蓮的這首歌如同一道溫柔的光,照進了所有為愛迷茫和困惑的心靈。
1993年,32歲的張學友唱了一首《吻別》,成了失戀者的心聲——
“我和你吻別,在無人的街,讓風痴笑我不能拒絕……”
KTV,不乏那些被愛傷透的人,每當《吻別》前奏響起,就能知道,演唱者絕不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人。
這首歌不僅在亞洲地區廣為流傳,張學友 “歌神”的地位,也因此更加穩固了。
劉德華的《忘情水》,同樣是KTV裡的永恆經典。
華仔的歌聲像是一杯烈酒,醉倒了無數追求愛情的心。
每當《忘情水》響起,彷彿能看見那些在愛情裡跌跌撞撞的人,用歌聲替代語言,治癒傷痛。
在那個被青春和夢想填滿的年代,S.H.E的《Super Star》不僅是一首歌,更是一種精神象徵。
S.H.E的歌就像一場屬於青春的盛大慶典,熱烈、張揚,充滿力量。
在那個年代,無論是誰,都可以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超級明星。
梁靜茹的歌曲《可惜不是你》,唱著的,是歲月裡的錯過,無奈的,是心底的那份遺憾。
梁靜茹的許多歌曲,都是KTV的必唱曲目之一。
時至今日,許多人仍記得,被的歌驚豔的那個“寧夏”,以及從她的歌聲中汲取的“勇氣”。
Beyond樂隊的《光輝歲月》,誕生在那個搖滾時代,一個滿懷理想的年代。
多少人學會的第一首粵語歌,就是beyond的《光輝歲月》。
可惜的是,隨著黃家駒的意外離世,人們對於beyond的記憶,似乎也停留在了那個“光輝歲月”。
來到KTV,怎能不點播一首鄭智化的《水手》?
《水手》的精髓,在於激昂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詞。
每次聽到這首歌,彷彿自己也成了海上的水手,任憑風浪,堅定前行。
張信哲的《愛如潮水》響起時,彷彿所有的愛戀都復甦了。
“情歌王子”的歌聲,不僅是情感的傾訴,更帶來心靈的淨化,他總讓人不由自主回想起,那些曾經深陷愛戀的歲月。
張雨生的歌,對於年輕一代來說,似乎有些陌生,但許多人家裡的舊磁帶,都燒錄著他的名字。
他嗓音溫柔,將歌詞娓娓道來,有迷茫,有不甘,有困惑,也有希冀。
正如《我的未來不是夢》,聽懂了,就聽懂了人生。
斯人已逝,他歌詞中的未來,成為遙不可及的夢……
韓紅在《青藏高原》中,用激昂的嗓音,將中國的遼闊與雄偉唱進每一個人的心裡。
但對普通人來講,前奏一響,要麼驚豔全場,要麼“鬼哭狼嚎”。
在KTV裡,敢唱這首歌的人,都是勇者。
許巍的《旅行》,是一首關於人生的歌。
他唱出了對生活的感悟與迷茫,也唱出了對未來的期待與憧憬。
在KTV裡,許巍的歌旋律簡單,卻充滿力量,就像他自己一樣,不張揚,卻觸動人心。
不同時代的人,總能在朴樹的歌中找到共鳴。
無論你曾聽過《那些花兒》,還是《平凡之路》,他的歌總能在某個瞬間,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生活的平凡與偉大,好像都能在他的歌聲中找到共鳴。
華語樂壇,不能沒有李宗盛。
當李宗盛《山丘》響起,隨著歌曲回望過去,看到的都是青春歲月。
他的歌,永遠是無需要多言的經典。
孫燕姿作為80、90後心中的音樂女神,她的聲音清新、自然。
在那個年代,她的每盤磁帶,都能賣出最好的銷量。
至今,她的一首《遇見》,仍是無數人心中柔軟的回憶。
伍佰的歌曲,從不急功近利,始終如一地追求深刻與真摯。
他的《挪威的森林》,寫滿了人生的苦與甜,再加上他磁性的嗓音,歌曲深入人心。
這大概也是伍佰跨越時代,重新俘獲一代人的原因。
《紅豆》是王菲的經典之作,她用空靈的嗓音,把愛情的細膩與複雜,唱得恰到好處。
每次演唱,心中那份深情,在歌聲中悄悄落地,化作心底最深的思念。
今年春晚,王菲在春晚的一首《世界贈予我的》,成了最具記憶點的精彩表演之一。
可惜,如今KTV不再流行,如果在KTV最為盛行的年代,想必這首歌也會成為今年被點播最多的金曲之一……
在KTV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頂流歌手,周杰倫必是其中之一。
曾經的周杰倫,還是一位唱著《七里香》的青澀少年,他和作詞人方文山組成黃金搭檔,給了一代人後最好的細糠。
關於KTV,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屬歌單 ”。
每一首歌,都是一段時光的記錄,而KTV,便是承載這些記憶的時光機。
儘管時代變了,這些記憶卻不曾褪色。
然而,如今的娛樂方式,早已不同。
曾經,KTV是我們聚在一起的場所,歌聲和歡笑充滿著整個空間。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傳統的線下聚會形式,逐漸被線上娛樂平臺所取代。
相比於過去,今天的社交變得更為即時、碎片化了。
短影片、直播平臺成了年輕人日常娛樂的核心,刷屏式娛樂,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消費內容,互動的節奏也更為迅速。
可是,更多的選擇,也讓人變得越來越孤單。
即便坐在一起,許多人已經習慣埋頭於手機,即便在除夕夜,也默默在手機上搶著紅包,人們從過去熱鬧分享的時光,漸漸活成了一座座孤島。
尤其經歷過去幾年,人與人的距離漸漸拉遠,似乎成了不可逆的事實。
畢竟,以前需要人和人解決的事情,如今人和手機就可以解決了。
這很方便,卻又遺憾。
正如周華健在《朋友》中唱的,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故事不再有…
又是一個春節過去,都說辭舊迎新,可每一次辭舊,都讓人更加懷舊。
真懷念那時候的我們,曾經彼此歌唱、彼此陪伴。
而如今,曲終人散……
監製:視覺志
編輯:小魚
影片號:視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