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安德烈·米勒砍下52分,率隊加時2分險勝對手。米勒是個典型的傳統控衛,1米88的身高下面擺著兩條大長腿,脖子上面供著一張莫文蔚的臉,熱衷背打,不愛三分,生涯絕大多數賽季裡場均三分出手不超過1次,他這次拿下生涯最高的52分裡,包括1次三分出手並命中,和8次罰球命中7球。
米勒賽後說自己並未打算拿到這麼多分,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爾”。米勒沒想到,他這個50分,就是整個2010年唯一的50分。米勒更想不到,14年後的聯盟,50分已屬稀疏平常,我們可以在三天前看到恩比德砍下70分的同時唐斯也砍下62分,三天後又看到布克砍下62分的同時東契奇砍下73分。
東契奇本可以砍下75分——比賽打到最後5秒,他的對手還落後3分,球發到東子手中,對手甚至寧願讓時間流走,也不願意再送東子上罰球線——即便如此,東子的73分已經能在聯盟單場得分上排到第4,若以人而論,則可謂第三人。在東子前面,張伯倫手握最高的100分和第三高的78分,科比則有歷史第二的81分。
所以最直接的問題近在眼前:100分或者81分,是可以觸碰的紀錄嗎?
張伯倫百分大戰沒有影像流傳,據目擊者供述,好像也不是什麼特別雅觀的比賽,有點海軍上將為了得分王狂刷71分的意思,包括了領先時隊友犯規以抓緊時間幫忙刷分之類的。這個100分我們先不去研究,且看81分。
科比的81分發生在2006年,有錄影存留,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無限三角進攻+轉換,加上對手猛龍下半場一度領先到18分,直到比賽最後2分36秒落後15分才撤下全部主力,所有這些因素促成了科比的81分。
三角進攻的好處有很多,其中最顯著的一條是給巨星營造單挑空間,接下來就要看球星能不能把球搞進去。
科比上半場輸出26分,球隊落後14分,接下來他第三節砍下27分,三節拿下53分,到第四節最後2分36秒兩罰全中後,則是76分。你當然可以將科比最後5分理解為小刷一把,但我們還有一個細節沒有提:
這場比賽第二節科比有半節時間在場下休息。科比自己後來說,如果這6分鐘不歇,再多拿個14-15分,最終半場拿到40分很容易。科比這個說法很誠懇,大家都願意相信。
所以回過頭來看看最近幾場超級得分中:
東契奇73分的夜晚,上半場就拿到了41分,只歇了2分鐘,下半場東契奇得分有所下降,32分。
恩比德70分那場,上半場只打了19分鐘就砍下34分,第三節打滿12分鐘輸出25分,第四節比分拉開,恩比德只打了5分鐘拿到11分,提前下場。
所以如果只看前三節,東子和大帝都已經拿到了比科比當年三節下來更高的分數,一個57分,一個59分,你可以看到他們最終距離81分還差點什麼:對手的配合。
大帝這邊馬刺潰敗了,他沒理由繼續留在場上,這是最常見超高分出不來的原因。科比在砍下81分之前1個月,就曾經在對小牛比賽中三節砍下62分,節間休息的時候禪師問科比要不要上場打個幾分鐘拿到70分再下來,科比看了看比分,當時湖人已經領先30分,他說不了,“下次吧。”
布萊恩·肖當時在科比身邊,心想這個人應該是瘋了,“下次吧”,你聽聽看,這是人說的話嗎?
東子這邊遇到的情況則有所不同,下半場對手改夾擊了,擺出了一副比賽可以輸東子必須死的態度。
而81分那場,猛龍除了頑抗到底外,幾乎沒有對科比上包夾。時任猛龍主帥的薩姆·米切爾對自己的戰術體系非常自信,甚至在比賽中大量使用聯防,他告訴球員們:“別管科比怎麼得分,只要我們贏下比賽就行。”
結果大家就都知道了,米切爾可以深藏功與名,賈倫·羅斯等科比對位者則成為81分故事裡永恆的笑料。多年以後當時在猛龍的邁克·詹姆斯提到這件事還憤恨不已:“教練不讓我們包夾,你不可能違背指令。也許那時候我們就該拒絕教練的安排,放棄軟弱的聯防,我們本該在他每次接球時,跟他身體對抗。”
科比本人在賽後表示,除了休息了那6分鐘“損失了15分外”,他還在62分後投丟了2個罰球,投丟了一些空位,所以“我認為100分是可能的,我真的這麼認為。”
陽光底下無新事,沒理由我們不會再遇到類似的場景,類似自信的對手主帥,我們唯一懷疑的,無非是我們真的還能再看到張伯倫或者科比這樣偉大的得分表演嗎?
很顯然,過去一週內球星們密集地砍分表現給了我們一些信心,如果將時間範圍放長,信心就能更充沛一點。
按單場60分計,上世紀70年代只有4場球達到或超過這個分數,80年代和90年代同為5場,新千年頭10年9場,10年代11場,20年代才將將過去4年零1個月不到,就已經有16人次單場砍落60分及以上了。整體來看,個人單場高分場次正在加速變多,而伴隨基數越來越大,突破81乃至100看起來只是時間問題。
箇中原因,不難解釋,很多懂球帝都為我們解釋過了。差異並非簡單源於比賽節奏變快,出手次數變多這種膚淺的解釋,根子上來說是當代球員投籃效率提高了,尤其角色球員三分能力提升後,整個球場的空間變得更好了,這意味著單場比賽中很難落實對一名球星的長時間包夾戰術,對於防守者而言,他們面對的往往是兩瓶毒藥,被球星打死,還是被其他人射死。
科比砍下81分的夜晚,猛龍球員們曾經哀求米切爾對科比上包夾,“我們寧可被斯馬什或者奧多姆投死!”過去這種“夾死球星讓別人搞定我們”的策略一度很流行,因為角色球員的能力往往匹配不了比賽防守端的強度,但這種觀念就很難成為當代比賽中持續有效的策略,因為比之過往,當代的角色球員們有更大可能真的射死你。
所以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在問:為什麼當代比賽、球員的進攻效率大幅提升了?
而關於這個問題的解釋,也不很難,和很多人認為的一樣:一切都是商業聯盟在背後的驅動,是高層設計讓比賽變成了如今這副模樣。而聯盟要驅動比賽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只要懂一件事情就夠了:規則。
NBA從建立伊始就是一筆生意,好的生意需要一個好的商業模型,而好的商業模型需要充分細緻洞察其受眾的需求,聯盟首任總裁波多洛夫從一開始就為聯盟的生意定下了調子:球迷更喜歡看高比分的比賽。
但規則的變遷往往具有一定的實驗性或滯後性,因為商人想實現的利益最大化和球隊作為競技體育參與者想實現的勝利目標之間還是有一定差別。
譬如50年代中期引入24秒後,這是提升比賽觀賞性的一項關鍵舉措。而對於聯盟各隊來說,觀賞性不是他們首要考慮的事情,贏球才是,他們對24秒規則的理解是比賽需要變得更快才更容易贏,“既然我們必須在24秒內完成投籃,那麼我們就用更多的出手、更高的得分來壓制對手”。於是24秒規則引入5年後,NBA進入了一個全面進攻的時代,超級得分層出不窮,1961-62賽季場均得分史上最高,超過118分,今年至今場均得分達到了115.6分,按照目前的態勢發展,NBA有可能在新轉播合同期間達到場均120分的水平。
但事情往往不會這樣發展,在60年代初期節奏、得分大爆發過後,場均得分開始逐年下降,球隊們逐漸發現全力拉高回合數爛投或者讓張伯倫砍下場均50分並不能顯著提升球隊的勝率,於是他們開始逐步轉向節約體能、豐富輪換和打得更高效,在這個轉向的同時,防守也逐漸浮出水面,尤其1964年禁區範圍進一步擴大後,把球簡單甩給巨人們就搞定一切的時代基本過去了,球隊開始將回合數降下來,防守開始變得更有意義。
而1979年引入三分線,80年代初一系列小幅的規則微調,理論上增加了實際比賽的時間和球場的空間,80年代末變回三裁判,降低了內線摔跤打斷比賽的頻率,但這些小打小鬧無法阻止防守開始慢慢佔到上風,比賽開始變得緩慢沉悶,但當時斯特恩已經帶著NBA進入全球化程序中,聯盟收入大幅上漲,圍繞喬丹的史詩造星運動方興未艾,比賽本身的乏味被掩蓋了,出手數、命中率和得分都開始緩慢下滑,1999年來到一個低谷。
於是規則開始變化,這個節點上的變化主要還是在時間上做文章,原先所有的腳踢球、防守技犯、無球犯規,都要回表到24秒,這個規則被最佳化為比賽中斷時所剩的進攻時間或14秒之間選大,另外,罰球線以下的背身運球被限制到5秒以內。
這些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後臺操作則在跨越新千年的節點上出現:聯盟專門成立規則最佳化特別委員會,由在籃球圈裡德高望重的老科朗基洛擔任委員長。這個特別委員會成立的目標只有一個:修改規則,讓比賽重新快起來,讓小個球員有更多發揮空間。
特別委員會操持下,NBA開始引入防守三秒,取消“非法防守”,允許聯防,過中場的時間由10秒改為8秒,暫停的時長和次數都被削減,到2004年時,老球迷津津樂道的hand-checking規則被最佳化,用手來“確認”對手位置的行為將被吹罰。
一系列措施做下來,後喬丹時代的比賽才開始變得快起來,14-15賽季勇士掀起的三分時代,並未讓聯盟停止推動比賽往高分方向發展的腳步,他們將二次進攻時間也縮減到14秒,更重要的是聯盟從2018年開始推進的一項吹罰尺度:自由移動規則被吹罰得更嚴格了。
是的,無論攻防,都不可以用肢體阻礙其他人的自由移動,這是籃球最基本的準則。但多年以來,實際吹罰的時候這一項基本精神往往被忽視,而這條精神被忽視,就造成了米勒推開喬丹接球絕殺或者喬丹推開拉塞爾幹拔絕殺之類的經典。NBA球員從小被教育這種型別的接觸就叫做“對抗”。但從2018年開始,“自由移動”規則被嚴格吹罰,而且幾乎後面每一年NBA開季前裁判委員會都會就“自由移動”規則開展特別培訓,要求裁判尺度儘量一致,而這儘量一致的尺度,就是基本上你不可能再去用手抓住或推開對方球員來阻礙對方移動了。
前NBA中鋒戈塔特前段時間上節目,說保羅或者某些球員卡位的時候,會用手打你蛋蛋或者掰住你的大腿,你要是看著他,他就衝你笑笑,意思打籃球抓個蛋很正常嘛朋友。戈塔特說後來自己就有意加強鍛鍊,確保核心肌肉足夠強壯。
我們也不是很清楚戈塔特到底是怎麼鍛鍊的,但他這些話基本上反映了NBA長久以來打球的風格,迅捷的本質上是犯規的動作並不會被裁判抓住,但從2018年開始,類似行為就大幅減少了,比賽事實上變得更流暢了。
我最近上網看到有些人在東子或者大帝拿高分的比賽帖子後面留言,說什麼“老球迷不喜歡這種只有進攻的比賽”。我不知道老球迷到底有多老,是1961年那麼老呢,還是80年代秀太母時代那麼老,還是說他們就喜歡看90年代那種一側清空球星路人王。但據我觀察,當球場上出現一點髒動作,譬如你給我一肘,我給你一腿的動作時,也是同一批人在用慢動作影片一幀一幀地分析,從道德角度表達自己的厭惡之情和“野球場上這麼搞早就打起來了”的經驗之談。
我倒不是說這些“老球迷”的觀點有多少問題,只是現在聯盟蒸蒸日上,收入連年增加,肖華雖然被老球迷們噴成狗了,但昨天還是續約到2030年了。所以事情就很清楚,雖然有些人會抱怨,說什麼現在沒法兒防守啦,還會懷念無三分時代,回味不知道是哪個時代的“老時代”,但聯盟絕大多數教練、球員應該都會真誠歡迎聯盟給他們多發錢,而聯盟能夠多發錢,說明他們各種操作下裝扮出來的比賽,絕大多數球迷是很買賬的,既然花了錢的人民群眾更樂意為現在這種比賽買單,你反對,你算老幾?
快船客場背靠背大破凱爾特人
有球必應是時候來聊聊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