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一口氣全過,不能因為個別運動員沒過就‘因噎廢食’,就認為測試有問題。不是測試出問題了,而是運動員出問題了。”
“測試的這些專案都是最基礎的,標準也不高。競技體育沒有捷徑,必須全力以赴、吃苦耐勞。要想提高水平,需要吃大苦。”
宮魯鳴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了這麼兩句話。
很在理的。
宮魯鳴作為中國籃協副主席,主抓中國男籃接下來備戰2027世界盃和2028奧運會的相關工作。
教練員時期,他先後師從於錢澄海、蔣興權,是“三從一大”訓練理念的忠實擁躉。
什麼是“三從一大”?
“從嚴、從難、從實戰出發、大運動量訓練”。
“三從一大”這概念,在最近的10年時間裡,很少被提及,似乎成為了落後與不科學的代名詞。
但是呢?成績不會說謊。
咱中國男籃歷史上,那批投籃最準的前鋒、後衛都是靠著三從一大練出來的。
當宮魯鳴在中國籃協得到實權,他堅決執行。
我想,這是很有必要的。
你說,這沒有現實意義麼?
往直白了說,運動員想要出成績,那就是艱苦奮鬥的作風,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
如蔣興權所言,苦練,是中國籃球唯一的出路。
這些天,會有人對體測的必要性提出質疑。
這些年,很多人張口閉口就是“科學訓練”。
運動員嫌訓練苦,就拉媒體批判苦練不科學、形式主義。
你所謂的訓練手段越來越科學了,卻給祖國和球迷貢獻這種成績?
咱就不以進奧運會為標準看,進不了奧運會和FIBA改制也有很大的關係,過去是亞錦賽冠軍進奧運會,現在的亞洲盃冠軍和奧運名額不掛鉤了。
咱就說,你都亞洲第八了,還扯什麼“科學訓練”?老老實實,吃大苦吧。如果今年中國男籃打了奧運會,肯定就不會有全員體測這事兒...
所以,四個字:菜是原罪。
一群人天天噴這個體測落伍,要是取消,結果就是運動員從各個六塊、八塊腹肌變成了白斬雞,成績也一落千丈。
競技體育,想要出成績,“三從一大”就是科學的。
NBA因為競爭太慘烈,所以人家不需要體測,你不好好練就趕緊滾,多的是人才在後面等著。
但如果你真的認真去思考,你會發現:
NBA的訓練,就是科學管理下的三從一大。
這些大哥們,都是在透支身體賺錢。
畢竟在NBA打球,大家天賦都好,想要出類拔萃,那隻能付出更多,那麼在訓練上強度就更大,身體磨損自然也就大。
NBA球員,人家一直都是“三從一大”的訓練水準。
不信,你去看看人家的訓練師是怎麼說崔永熙的。
不信,你去看看孫悅的採訪,人家的熱身重量已經是你的極限了。
再不信,去看看利拉德當年試訓的錄影的。
來,上影片:
我們的球員太“聰明”了,只看到了、學到了人家的輕鬆的、所謂“科學”的部分。
你只看到了NBA球員可能週日休息,你也休息。
你只看到NBA球員一天訓練四小時,你也四小時。
你只看到了NBA球員上夜店、喝酒,你也跟著學。
殊不知,人家訓練的4個小時,是充分結合比賽的超級強度,人家舉起的重量,你無法想象,人家的心肺訓練,到了極致。
你練八個小時卻是在打卡上班、摸魚、磨洋工。
舉個很真實的例子:
上學那會兒,班上的學霸真不是“挑燈夜讀”的,不是中午不休息做題的。但是,人家在該認真的時候,是極度專注的。
你作為學渣,你也跟人家一樣,能不費麼?老老實實多做題吧,你連最基本的訓練量都沒達到,就別扯“科學”、“訓練方法”了。
“NBA的訓練,就是科學管理下的三從一大。”
我的意思是,人家在訓練後的恢復、在訓練的方式方法上,在保障團隊上,確實比我們先進。
絕不是說,那些大哥們天賦異稟,不訓練。
怕苦,就不要當運動員了。
中國游泳隊為何出成績?確實和保障團隊、科學的進步有很大關係。
比如潘展樂,世界飛魚。
他的進步,離不開監測運動員划水、心率、肌肉彈性的智慧裝置,讓技術動作得以科學再現,透過數字化抗阻牽引器等裝置的使用,讓手臂划水貢獻率提升極大。
但是,你也需要明白,人家每天遊15000米,反覆琢磨動作,這是最基本的。
“即使筋疲力盡,我也從沒有厭煩。如果我厭煩了,那些世界頂級選手就會贏。而我就是不服輸!”--這是他在開學第一課的講話。
再舉一個例子,張雨霏,負重做引體向上,抱著槓鈴片進行腰背肌訓練…這樣的體能課,往往一上就是兩三個小時。
“若要人前顯貴,必要身後受罪”。
運動員很辛苦,但唯有汗水和磨礪才能救贖和取得成就,別無路徑。
回溯一段歷史。
90年代,蔣興權指導對球隊實行了近乎軍事化的管理方式,每天訓練的時間長達6個小時,每週只有週日能休息半天,其他時間都在訓練。
每年的柳州冬訓,球隊一天三練,每天跑一個3200米,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球員在退役以後,再談起“柳州”這兩個字,他們都心有餘悸。
並不是說,重啟“三從一大”,中國籃球就會變得更好,就會衝進奧運會,就能重回奧運前八...
但是,三從一大最起碼有了量,至於質量的事,再慢慢去探索。
最後回到體測這個事兒:
如果你真的好好練了,真的就是走個過場。
周鵬都擔任主教練了,人家都不耽誤...有一點原因,10年前他是宮魯鳴帶領的那支國家隊的隊長,吃過苦過來的。
前兩天,有一朋友和我感慨:“原來2015年的長沙,是男籃最後的一束光了。”
細細想來,挺有道理的,也是作為球迷一段很美好的時光了。
當年為何如此熱血?
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