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了國際排名,離開了國家隊;但會就此告別國際舞臺麼?
事實上,現如今樊振東已經不需要再去證明自己了;但WTT等國際賽事,反倒是需要樊振東給他們站臺。
長期關注的朋友都很清楚,其實外協對於WTT的不滿,可謂是由來已久。只不過乒乓球世界的中心在中國,為WTT買單的是中國資本,WTT的臺柱子也是中國的頂尖運動員;所以之前外協運動員怎麼鬧,官方都是無所謂的態度。
但樊振東這一回的奮起反抗,性質就不一樣了。伴隨著他的振臂一呼,運動員們齊心協力,打響了轟轟烈烈的反抗霸王條款的戰役,不僅體現出樊振東身上巨大的影響力。當樊振東公開反抗WTT霸王條款後,多個贊助商用釋出跟樊振東有關的廣告,站出來對樊振東進行聲援,大家也能看得出,樊振東身上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商業價值。
而WTT存在的意義就是搞錢,想搞錢就要打造出品牌效應,得到合作伙伴的長期扶持。比如說巴黎奧運會,有多達15家全球頂級合作伙伴,每一家每年的贊助費用大約為2億美元。又比如F1,長期贊助商總共有3個級別24個;網球大滿貫賽事也有大約20個長期贊助商;足球和籃球這種吞金獸就更不用說了。
但受制於球速快、臺桌小、不利於觀看(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轉播視角能做到完美展現出乒乓球比賽的現場線路、旋轉之全景),且體育館容量有限,導致乒乓球賽事的商業化很難起來。如果不看單一賽事的短期贊助,那麼WTT的長期贊助商,只有寥寥數個,且全部來自於中國。
那麼中國企業為什麼要贊助WTT呢?固然跟乒乓球是國球,中國有著龐大的乒乓球關注度有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贊助商去贊助WTT,不也是看中了這些有熱度、有很高話題性的國乒運動員所帶來的強大影響力麼?
而伴隨著馬龍的退出(畢竟年齡大了),國乒男隊真正有流量,有熱度,有強大影響力的,只有樊振東和了。特別是這一回,透過樊振東的振臂一呼所帶來的輿論反響來看,樊振東的熱度和影響力可能還在王楚欽之上。
當WTT搞錢需要臺柱子們為他們站臺,去吸引贊助商或者粉絲買單。那麼一個熱度最大、影響力最大的運動員因為反對霸王條款,選擇了退出,那會不會影響到WTT的商業價值?會不會影響到WTT的招商?會不會導致有些贊助商到期後,就不再續約呢?
而無論是乒協和,在風波後提出要向WTT提出規則修改意見,還是國際乒聯承諾要成立工作組,收集運動員們的意見,這是樊振東們依靠抗爭、爭取來的權利,也是給未來進行一個鋪墊。
如果在樊振東退出風波之後,國乒又有新人(比如林詩棟)能夠在成績和影響力上頂上樊振東的空缺,WTT或許不在意樊振東還打不打。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WTT接下來的招商和贊助,很可能會受到這一次風波的波及。
既然WTT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搞錢;也只有這些“臺柱子”運動員頻繁參賽,才能保證WTT的熱度和票房,所以WTT本身就是一個靠中國乒乓球市場養活的機構。
而之所以此前不出戰罰款的規定沒對國乒執行(因為之前樊振東不參賽就沒被罰),現在突然開始執行的目的,WTT顯然是想以罰款為威脅手段,逼迫樊振東們繼續參賽,只不過他們低估了樊振東的決心和態度!
伴隨著這一次風波,樊振東展現了強大的市場號召力,一旦接下來WTT的“錢包”受到影響,那不管是透過外卡,還是透過某些開天窗的條例,WTT一定會想方設法把樊振東請回國際賽場。
因為WTT的目標是掙錢,他們沒有理由跟這些幫他們掙錢的“臺柱子”運動員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