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理工男,對韓流女團非常熱愛,因為本身特別喜歡音樂,會點樂器,喜歡唱歌,不是純看顏值不懂音樂的宅男,納悶為什麼韓流那麼精緻的音樂品質,在中國男性市場一直沒有引起轟動,反觀日本宅文化,在中國男生中佔有很大的地位。
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可以說韓國男團確實攻佔了很大一部分中國女性市場,相對而言,韓國女團在中國男性市場中可以說是微不足道,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相比韓國文化,日本文化向中國輸出具有“先入為主”的優勢
我們要知道,日本文化是從80年代就開始向中國輸出,很多中國男性一般從少兒時代就開始接受日本二次元,從動畫周邊動漫主題曲、日劇和日本流行音樂等,這樣的銜接比較順暢。
而且大多數對日本反感的國人,也早就習慣了喜歡日本小電影,喜歡日本動漫,但是和我反對日本是不矛盾的,也就是說早就學會了區別對待兩者。
反觀韓國,韓流向中國的輸出不過10多年的時間,遠遠比日本文化進來的時間要晚。而且韓流以韓劇和韓國音樂為主導,遠不如日本從二次元入手來的巧妙和順理成章。
韓劇本身更多的是針對女性使用者去設計劇本和人設的,愛看韓劇的男性使用者應該比例不高,甚至有反感的情緒,連帶著對整個韓國文化的好感度,在中國都是偏低的。
另外,國家關係和民族矛盾的衝擊,像限韓令,薩德反導系統等,都會影響國人對韓國的觀感。
二、韓國女團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無疑是歌舞,可是風格有缺陷
韓國女團最大的特色就是Kpop,你說Kpop音樂性比Jpop強,要麼你不懂音樂,要麼你屁股坐歪了滿嘴胡言。Kpop唯一可以跟Jpop比音樂性的曲種就是Trot,但就算是Trot最多也就只能算是窮人版演歌。
試想,我們聽一首歌和看一隻MV的時間成本及機會成本完全不同。人可以在看書、打遊戲、運動等時候聽一首歌,但不可能同時看一隻MV的。
而且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傳統Kpop的舞蹈風格往往就是無限放大荷爾蒙的釋放和隱晦的性暗示,韓舞經典的一些舞蹈動作比如頂胯、岔開腿蹲下起立、蹲下搖臀部等等,這都是性暗示意味極強的動作。
而這種動作,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不檢點”的行為,是會遭人反感的,而這在韓國為何問題不大?因為在韓國女性社會地位本來就偏弱。
因此,在很多女性粉絲看起來非常有女人味、極有力度、渾身散發著令人羨慕的荷爾蒙的舞蹈動作,在中國男性眼中卻是僅次於賭和毒的勸退神器。
三、我們的直男市場,目前受歡迎的大約是兩種型別
綜合國內的直男市場,受歡迎的大概有兩種型別:一種是純潔且有親和力的,大概是初戀型的偶像;一種是很接地氣的,真實有共鳴的偶像,至於舞臺上的業務能力,真的不是關注重點。
對於上述兩種型別,前者要麼更喜歡更具親和力的日系養成系,要麼對偶像的黑料緋聞容忍度極低。而韓式偶像的“清純”,真的跟國人理解的清純是兩回事,為了清純而清純。純真純真,給人感覺純而不真。
10多歲的孩子,不管是妝容還是性格塑造,給人感覺都有一種西門大媽演小女孩的既視感。韓式偶像精美包裝下的層層濾鏡,敵不過日系近距離接觸和養成感,也敵不過二次元虛擬偶像絕對不會塌房子的強大設定。
而後者更是沒法比,韓國能真正展現自己的藝人,怕是隻有頂層那些吧。韓國社會真的太壓抑了,跟國內喜歡的風格不合。特別是小偶像們哪怕是做直播都是經紀人在旁邊盯著,稍有不對就能上前打罵的那種,你讓觀眾老爺們哪來的真實感?
舉個例子:我曾看過吳宣儀在韓時期的物料,根本沒有在國內期間的這一面,完全提不起興趣。看韓綜也是,有綜藝感敢大方表現的,基本都是功成名就的成熟藝人,小偶像們哪怕有綜藝天賦在各種前輩面前也很拘束。
在這方面韓式偶像敵不過楊超越這樣的本土草根偶像,甚至沒法跟一眾大浪淘沙出來的頭部主播相比。
畢竟,娛樂產品也是產品,要契合市場需求才能佔據該市場,韓團造星模式工業體系雖然強大,但在中國直男這個細分市場上,真的跟需求契合度很差,無法攻佔下來很正常。
總之,作為追星主力軍的15到24歲青少年,只佔全國人口約17%,再減去男性和不追星的女性,實際上潛在追星人口非常少。也就是說,事實上,國內的韓團k-pop粉是非常少的,願意付費的人更少,而這一小塊市場要被數十個韓團瓜分,韓流只是在女性市場佔了小一塊而已,遠談不上攻佔,更別提k-pop在中國只是一個非主流外國流行文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