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否》中,大郎與三郎這對兄弟,以及他們與小秦氏之間的情感交錯與錯綜複雜的家族關係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為何聰明過人的大郎會被小秦氏所左右,而善良純潔的三郎卻能保持自己內心的正直呢?
這或許需要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
當大秦氏離世後,白氏作為顧候爺的新婚妻子進入顧府,並很快生下了顧廷燁。
然而,她並未能長久留在大郎身邊,使得小秦氏成為了兩個孩子真正依靠的母親般存在。
對於大郎來說,在失去母親之後,小秦氏起初彷彿成為了他唯一可以信任和依靠的親人。
由於年幼無法分辨是非,在小秦氏不斷向他灌輸有關顧廷燁和白氏的負面言論時,他不可避免地將這些話語深深地刻在了心頭。
即便聰明絕頂、思維敏銳如大郎,但這些早已根深蒂固、信念堅定的觀念卻難以被撼動。
因此,在家族鬥爭中,“憐憫既為陷阱也為解藥”,對於大郎而言更像是一種束縛。
與此同時,三郎則成長在一個由母親小秦氏包裹著萬般呵護的環境中。
每一個需求都能及時得到滿足,並沒有經歷過太多挫折和思想上的衝突。
在這樣一個溫暖寬容、缺少慾望驅使、安穩平靜的環境裡成長起來, 使得他心無城府, 不受外界諸多誘惑所擾。
正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尤其適合形容此時幼小年紀裡天真無邪、清澈見底如水晶一樣透明的三郎。
大郎,作為一個失去母愛的孩子,把小秦氏視為唯一相依的物件。
這使他對顧廷燁產生了深深的敵意,並且在潛移默化中將這種情緒轉化成了一種策略和行動上的優勢。
面對父親,大郎總是能以寵溺弟弟的立場示人,引起父親更多的注意和關心。
每當自己或者家族受到威脅時,他總能夠以看似無害而實際充滿心計的方式影響父親做出不利於顧廷燁的決定。
小秦氏則善於觀察並利用大郎內心最軟弱的部分——對母親的思念和愧疚。
她很清楚地知道如何讓大郎相信自己所說的每句話都是出於對他母親的一份深情牽掛。
透過操縱他對母親過早離世這個事實所產生的痛苦情感,她成功地讓大郎將憤怒和仇恨全盤投射到顧廷燁身上。
所以當大郎看到父親在院子裡親自教導顧廷燁武功時,內心湧起了無盡的怨恨。
他自認為聰明過人,但卻深感自己身體的不健全限制了他追求武藝的夢想。
每次目睹這樣的場景時,他都充滿了對命運的怨恨和對弟弟優越待遇的嫉妒。
小秦氏利用大郎內心的這種不滿情緒,漸漸將他引向與顧廷燁之間更為劇烈的競爭和鬥爭。
她精明地利用大郎那份對母親依戀的軟肋,逐漸植入並加重了他對顧廷燁的敵意。
慢慢地,大郎開始對顧廷燁採取各種陰險手段,並且在不經意間成為小秦氏謀略中一部分。
相比之下,三郎卻是一個天性善良、純樸淳厚的孩子。
從小與顧廷燁如同手足般玩耍,兩者間如同親兄弟一般。
小秦氏在其他人面前扮演著關愛有加的形象,也讓三郎深信母親對待顧廷燁如同自己孩子一般。
因此,三郎也將顧廷燁視作至交好友。
而即便小秦氏試圖透過各種手段拉攏三郎站在自己這邊謀取家族利益,在碰到困難時選擇出賣長兄,但堅韌善良之心使得他始終沒有背叛過真正友情所構築起來的信任與忠誠。
大郎自小缺乏母愛,卻從未懷疑過自己一直受到親切對待的小秦氏。
從他年幼時起,就被她呵護成人。
他內心深處埋下了替母報仇的種子,這份執念一路伴隨著他,卻也因此錯失了擁有美好人生的機會。
相反地,小秦氏的親生兒子三郎則在物質和精神上都得到充分滿足。
環境讓他不會輕易受外界誘惑或慾望所左右,並更容易守住內心深處真正的那個自己。